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厌学问题现状
在当前招生实际中,中职院校的学生中不乏由于学业成绩不佳而放弃中考,以特殊的“春季生”身份进入学校的,也存在许多因少时违反初中学校的校规校纪从而被学校排斥而游荡在社会的。这些学生身上存在极为强烈的共性特点:这些学生不仅仅在过去的学习中出现学习基础薄弱,总体成绩不佳的问题,并且其正值十五六岁年纪,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变化最激烈的青少年期,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但这些学生的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并不强。同时又基于上述种种特质,这些学生在面对成长的挑战和学校的要求时往往会感受到更为强烈的挫败感,并且也由之导致了各类偏差行为。当前在各中职院校学生行为中,厌学行为成为了尤为突出的存在,可谓是诸多院校的“常态”。
二、学生厌学行为的具体表现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厌学行为基本分为三个层次,轻度厌学、中度厌学及重度厌学。轻度厌学的学生一般选择出席课堂,但在课堂上频繁出现相关厌学行为表现,如玩手机、睡觉、照镜子等,这类行为一般不影响其他同学。中度厌学的学生则频繁性缺席课堂。重度厌学的学生除了频繁性缺席课堂外,在出席课堂的时间内还频繁出现干扰课堂的行为,如故意顶撞教师等。
三、学生厌学行为的成因
(一)个体层面
1.缺乏设置得当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匹配合适的计划的能力
在目前出现厌学情况的学生中,存在部分学生曾经尝试设置正向的学习目标及计划。但其或者设置了过高的目标,在学习基础尚未打牢的情况下就试图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从而屡遭挫败,最终觉得自身沒有能力并因此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放弃学习;又或者一开始对课程存在轻视之心,设置了比课程实际要求低得多的目标,因此放松了学习,从而突然出现跟不上的情形,突如其来的挫折使其放弃了后续的努力。
更为严重的情况是部分学生甚至存在着设置负向的学习目标的情况。一些重度厌学的学生则往往将厌学行为视作一种对抗性的行为,通过这类行为来反抗师长的教育,换言之,这些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表达自身对于外界压力的不满,学习目标的设置在根本上出现严重偏差。
2.无法准确地评估自身能力及水平
不难发现,当前中职院校学生在自我定位上并不明确。一部分学生因为在小学乃至于初中的教育中已经被打上了“差生”的标签,并且因为社会对他们的偏见而产生自卑心理,使其对人生感到迷茫,对学习失去信心,同时由于自卑心理,这些学生在应对学习中的挫折时容易采取逃避的方式,不正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而是将其丢在一边不解决,使得问题积累得越来越复杂,从而难以解决。另一部分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都有学校及家庭帮忙解决,因而出现社会生活是非常简单的错觉,并且认为自己已经具备进入社会工作的能力,不再需要学习和成长。综上所述,以上两种并不恰当的自我认识,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无法正确定位自身,了解自身状况。而对自身不合理的定位,干扰了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设计合理的学习计划的能力。
3.应激方式不得当
学生的厌学行为,尤其是中度和重度厌学的学生的厌学行为,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的反抗。即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中,说教、训导和灌输的方式存在得非常普遍,学生在决定事务上的自主权相对较少,然而青少年期的学生自我意识极为强烈,对于这样的现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他们期待被作为成年人看待,期待更加公平的对话和沟通,但在教育体制中,在师生及家庭关系中,学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缺乏一定反抗方式。同时一部分学生的厌学行为则成为其发泄不良情绪的应对方式,例如将逃课作为发泄手段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4.兴趣被其余新鲜事物吸引,并占据过多精力
中职院校的学生与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多,电脑及手机游戏、追星、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吸引了他们更多的注意力,相较于享乐活动而言,中职院校的学业,尤其是理论课的显得枯燥无趣,致使学生根本无心学习。
(二)学校层面
1.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层面因实际情况受限产生不合理
目前由于采购经费相对缺乏而暂时无法对学校实训设备进行及时补充以及对口专业教师人数有限并难以招聘等原因,部分学校增大了理论课的比重。当前中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往往并不能很好地应对以往的学业,但雪上加霜的是当前占比不小的理论课甚至难觅合适的教材,只能选用了更复杂的高层教材版本。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重担。
2.硬件条件限制学生参与课堂
中职院校的实训课对于设备和器材要求严格,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但在过往的教育资源分配中,中职院校一直处于劣势,许多院校的实训设备相对紧缺,这也就限制了教师在教学中让每位学生参与到动手中,也因此出现许多学生觉得实训课的学习效果并不佳。同时教学资源紧张的状况使得教师的课堂管理更加困难,一部分无法参与实训的学生则采取一旁游戏的方式来应对设备不足不能动手的状况,从而一定程度上干扰到教师的课堂,一部分学生则由于缺乏动手的机会,觉得课堂无聊,于是趁教师不注意溜出课堂,在校园游荡,出现逃学现象。
(三)家庭层面
我国教育体制中,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常采用的方法是告知家长以期与家长共同教育。而中职院校的学生在以往的教育体制中往往由于学业成绩及在校表现不良,使得家长对于学生的评价极为负面。而学生家长在教育方式中可能采用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引发正处于青少年期的自我意识极为强烈的中职学生的强烈反抗,从而出现家庭矛盾;同时家庭矛盾的出现又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致使其再度出现不恰当的行为;而家长在知悉学生不恰当的举动后,往往继续沿用之前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使家庭关系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四)社会层面
我国社会观念对技术类岗位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轻视,职业教育依然是许多人眼中的差生教育。中职院校学生厌学行为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有关,部分学生在过往的求学历程中获得了职业教育是差生教育的认知,从而在自身就读中职院校时感觉到低人一等。
四、小结
社会工作强调要在环境中分析服务对象,以这样的视角来看待学生厌学行为,即意味着学生厌学问题不能单纯从个体层面出发,必须综合学生个体及其所处的社会网络中的种种因素,抽丝剥茧,进而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应对对策。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鹏山工贸学校)
在当前招生实际中,中职院校的学生中不乏由于学业成绩不佳而放弃中考,以特殊的“春季生”身份进入学校的,也存在许多因少时违反初中学校的校规校纪从而被学校排斥而游荡在社会的。这些学生身上存在极为强烈的共性特点:这些学生不仅仅在过去的学习中出现学习基础薄弱,总体成绩不佳的问题,并且其正值十五六岁年纪,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变化最激烈的青少年期,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但这些学生的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并不强。同时又基于上述种种特质,这些学生在面对成长的挑战和学校的要求时往往会感受到更为强烈的挫败感,并且也由之导致了各类偏差行为。当前在各中职院校学生行为中,厌学行为成为了尤为突出的存在,可谓是诸多院校的“常态”。
二、学生厌学行为的具体表现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厌学行为基本分为三个层次,轻度厌学、中度厌学及重度厌学。轻度厌学的学生一般选择出席课堂,但在课堂上频繁出现相关厌学行为表现,如玩手机、睡觉、照镜子等,这类行为一般不影响其他同学。中度厌学的学生则频繁性缺席课堂。重度厌学的学生除了频繁性缺席课堂外,在出席课堂的时间内还频繁出现干扰课堂的行为,如故意顶撞教师等。
三、学生厌学行为的成因
(一)个体层面
1.缺乏设置得当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匹配合适的计划的能力
在目前出现厌学情况的学生中,存在部分学生曾经尝试设置正向的学习目标及计划。但其或者设置了过高的目标,在学习基础尚未打牢的情况下就试图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从而屡遭挫败,最终觉得自身沒有能力并因此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放弃学习;又或者一开始对课程存在轻视之心,设置了比课程实际要求低得多的目标,因此放松了学习,从而突然出现跟不上的情形,突如其来的挫折使其放弃了后续的努力。
更为严重的情况是部分学生甚至存在着设置负向的学习目标的情况。一些重度厌学的学生则往往将厌学行为视作一种对抗性的行为,通过这类行为来反抗师长的教育,换言之,这些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表达自身对于外界压力的不满,学习目标的设置在根本上出现严重偏差。
2.无法准确地评估自身能力及水平
不难发现,当前中职院校学生在自我定位上并不明确。一部分学生因为在小学乃至于初中的教育中已经被打上了“差生”的标签,并且因为社会对他们的偏见而产生自卑心理,使其对人生感到迷茫,对学习失去信心,同时由于自卑心理,这些学生在应对学习中的挫折时容易采取逃避的方式,不正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而是将其丢在一边不解决,使得问题积累得越来越复杂,从而难以解决。另一部分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都有学校及家庭帮忙解决,因而出现社会生活是非常简单的错觉,并且认为自己已经具备进入社会工作的能力,不再需要学习和成长。综上所述,以上两种并不恰当的自我认识,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无法正确定位自身,了解自身状况。而对自身不合理的定位,干扰了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设计合理的学习计划的能力。
3.应激方式不得当
学生的厌学行为,尤其是中度和重度厌学的学生的厌学行为,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的反抗。即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中,说教、训导和灌输的方式存在得非常普遍,学生在决定事务上的自主权相对较少,然而青少年期的学生自我意识极为强烈,对于这样的现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他们期待被作为成年人看待,期待更加公平的对话和沟通,但在教育体制中,在师生及家庭关系中,学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缺乏一定反抗方式。同时一部分学生的厌学行为则成为其发泄不良情绪的应对方式,例如将逃课作为发泄手段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4.兴趣被其余新鲜事物吸引,并占据过多精力
中职院校的学生与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多,电脑及手机游戏、追星、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吸引了他们更多的注意力,相较于享乐活动而言,中职院校的学业,尤其是理论课的显得枯燥无趣,致使学生根本无心学习。
(二)学校层面
1.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层面因实际情况受限产生不合理
目前由于采购经费相对缺乏而暂时无法对学校实训设备进行及时补充以及对口专业教师人数有限并难以招聘等原因,部分学校增大了理论课的比重。当前中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往往并不能很好地应对以往的学业,但雪上加霜的是当前占比不小的理论课甚至难觅合适的教材,只能选用了更复杂的高层教材版本。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重担。
2.硬件条件限制学生参与课堂
中职院校的实训课对于设备和器材要求严格,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但在过往的教育资源分配中,中职院校一直处于劣势,许多院校的实训设备相对紧缺,这也就限制了教师在教学中让每位学生参与到动手中,也因此出现许多学生觉得实训课的学习效果并不佳。同时教学资源紧张的状况使得教师的课堂管理更加困难,一部分无法参与实训的学生则采取一旁游戏的方式来应对设备不足不能动手的状况,从而一定程度上干扰到教师的课堂,一部分学生则由于缺乏动手的机会,觉得课堂无聊,于是趁教师不注意溜出课堂,在校园游荡,出现逃学现象。
(三)家庭层面
我国教育体制中,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常采用的方法是告知家长以期与家长共同教育。而中职院校的学生在以往的教育体制中往往由于学业成绩及在校表现不良,使得家长对于学生的评价极为负面。而学生家长在教育方式中可能采用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引发正处于青少年期的自我意识极为强烈的中职学生的强烈反抗,从而出现家庭矛盾;同时家庭矛盾的出现又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致使其再度出现不恰当的行为;而家长在知悉学生不恰当的举动后,往往继续沿用之前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使家庭关系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四)社会层面
我国社会观念对技术类岗位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轻视,职业教育依然是许多人眼中的差生教育。中职院校学生厌学行为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有关,部分学生在过往的求学历程中获得了职业教育是差生教育的认知,从而在自身就读中职院校时感觉到低人一等。
四、小结
社会工作强调要在环境中分析服务对象,以这样的视角来看待学生厌学行为,即意味着学生厌学问题不能单纯从个体层面出发,必须综合学生个体及其所处的社会网络中的种种因素,抽丝剥茧,进而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应对对策。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鹏山工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