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全球大约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多家交易所中有股指期货及其衍生品交易,交易品种超过400多个。按照标的指数的不同,这些期货合约可分为成分指数期货,如道指、标普500指数、纳指指数期货等;按合约大小的不同,还可细分为迷你指数,如恒生指数和迷你恒生指数期货。
股指期货交易在西方国家已成熟
股票指数期货同其他期货交易品种一样,也是适应市场规避价格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持股不断增多,其规避系统性价格风险的要求日益强烈。1982年2月24日,美国堪萨斯市交易所顺应市场要求推出了道·琼斯综合指数期货合约的交易。由于指数期货具有买卖成本低、占用资金少等优点,这种新型的金融期货一经推出即受到广大投资者的热烈欢迎。在堪萨斯市期货交易所推出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合约以后不久,美国的其他交易所也相继推出其各自的股票指数期货合约。1982年4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标准普尔500种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合约;同年5月,纽约期货交易所开办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期货交易,1984年7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开办了主要市场指数期货交易。
美国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大大促进了美国国内期货市场及其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而且还引起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相效仿,日本、中国香港、伦敦、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开始了股票指数的期货交易,股指期货交易从此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除了以上列举的这些国家和地区之外,在欧洲、北美和亚太三地区中,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设其各自的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目前世界上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最为活跃的当推美国、日本和新加坡。
国外股指期货推出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对市场走势的影响
指数期货仅仅是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股指期货的推出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货市场的基本面,从而也得不出股指期货推出和市场涨跌的必然关系。
市场总体成交量增加
股指期货推出以后,证券市场由单纯做多的现货市场转变成做多+做空双向交易的市场结构,股指期货交易量很可能在未来大于现货交易量。从海外经验来看,香港股指期货推出第一年,股指期货成交额与现货成交额的比值大概在0.35左右,两年后增加到了1.6~2.4,而韩国的股指期货推出的第一年,股指期货成交额就达到了现货成交额的3倍左右。
美国推出股指期货后,吸引了大量的场外资金,对于美国股市的发展具有长期推动作用。日本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其成交量远远超过现货市场成交量,最高时达到现货市场交易量的10倍。
中国香港地区1986年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后,股票交易量当年增长了60%。随后股票交易量不断增加,据统计,在2000年上半年,香港股票交易金额已达到17000亿港元,比恒生指数期货推出前的交易金额增加了50倍。
股指期货推出初期,日本存在着显著的“交易转移”现象,即投资者把交易重点转移到股指期货上面,但从长期来看,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交易量均显著增长。
引导价值发现,投机类股票流动性下降
期货市场有两个重要功能:价值发现和套期保值。股指期货推出以后,主流投资者通过其价格发现功能引导价值发现,强化市场价值投资理念,能够通过套利交易消除价格偏差,引导股票现货市场在合理的区间内运行,避免盲目投机和炒作。
股指期货具有价格发现、规避风险的功能,其风险管理功能必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到其标的指数成份股中,投资者可以利用股指期货和现货做投资组合,实施套期保值策略和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套利者会利用股指期货工具来进行期现套利,这就加大了资金对股指期货标的指数权重股的投入,而一些非成分股票的资金吸引度和市场关注度会逐渐降低,导致一些缺乏成长性、业绩支撑的股票会被市场边缘化。从统计结果看,各经济体指数期货标的成份股累计涨幅高于非标的成份股。
现货市场波动率降低,期货市场波动率提高
据统计,在全球金融海啸期间,22个推出股指期货国家股票现货平均跌幅46.91%,没有推出股指期货国家现货指数平均跌幅63.15%。我国上证综指跌幅一度达72.81%,深圳成份指数达73.8%。而推出股指期货新兴市场现货指数跌幅仅为47.1%。股指期货市场的波动都明显要小于现货市场波动。
大合约主体是机构投资者,小合约是个人投资者
虽然各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制度存在很大差异,股指期货市场规模和投资者结构差异也比较大。但总体上,股指期货市场的投资主体是机构投资者。 成熟市场保值性交易比例高,新兴市场早期则以投机性交易为主。以中国香港、美国、日本市场为例。香港市场以恒生指数期货和期权系列衍生品为主,其投资者结构呈现以下特点:从交易动机上看,投机者占首位,套保者和套利者稳步增长;从投资规模上看,机构投资者占市场主导地位。
美国股指期货是典型的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这是因为美国是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制度,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成为投资主体。目前,机构投资者持有美国股票市值的80%左右,而机构投资者占美国股指期货市场的交易量也大致为800A,。
日本股指期货市场也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约占市场交易量的90%左右,个人投资者仅占9%。日本市场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外资占的比重很高,接近50%。韩国股指期货市场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的交易量达到了60%左右。
随着小合约的逐步推出,市场投资者中个人投资者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韩国KOSPI200指数合约价值较小,个人投资者比例在2000年已经达到50.8%。
重要经验:走循序渐进发展之路
从海外股指期货的发展之路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经验:那就是走循序渐进的发展之路。
以股指期货的发源地——美国为例,S&P500指数期货在1982年推出时,合约乘数为500美元,点。经过一段时间运行,投资者热情不断提高,但随着指数的不断攀升合约价值显得过大,限制了投资者参与的积极性。1997年合约乘数被降至250美元/点,紧接着50美元,点的迷你S&P500指数期货合约推向市场,一手s&P500和迷你S&P500指数期货的初始保证金分别为2.5万美元和5000美元左右,迅速得到投资者认可,很快就成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股指期货品种。
另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韩国。韩国1996年正式推出KOSPI200股指期货品种,几年时间里就跻身全球股指期货市场交易的前列,成为成功的典范。韩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放开的过程:初期通过设置较高的门槛限制个人投资者参与,减少投机交易,待市场稳定成熟之后,再逐步降低门槛,吸引普通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参与。
股指期货交易在西方国家已成熟
股票指数期货同其他期货交易品种一样,也是适应市场规避价格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持股不断增多,其规避系统性价格风险的要求日益强烈。1982年2月24日,美国堪萨斯市交易所顺应市场要求推出了道·琼斯综合指数期货合约的交易。由于指数期货具有买卖成本低、占用资金少等优点,这种新型的金融期货一经推出即受到广大投资者的热烈欢迎。在堪萨斯市期货交易所推出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合约以后不久,美国的其他交易所也相继推出其各自的股票指数期货合约。1982年4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标准普尔500种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合约;同年5月,纽约期货交易所开办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期货交易,1984年7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开办了主要市场指数期货交易。
美国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大大促进了美国国内期货市场及其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而且还引起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相效仿,日本、中国香港、伦敦、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开始了股票指数的期货交易,股指期货交易从此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除了以上列举的这些国家和地区之外,在欧洲、北美和亚太三地区中,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设其各自的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目前世界上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最为活跃的当推美国、日本和新加坡。
国外股指期货推出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对市场走势的影响
指数期货仅仅是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股指期货的推出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货市场的基本面,从而也得不出股指期货推出和市场涨跌的必然关系。
市场总体成交量增加
股指期货推出以后,证券市场由单纯做多的现货市场转变成做多+做空双向交易的市场结构,股指期货交易量很可能在未来大于现货交易量。从海外经验来看,香港股指期货推出第一年,股指期货成交额与现货成交额的比值大概在0.35左右,两年后增加到了1.6~2.4,而韩国的股指期货推出的第一年,股指期货成交额就达到了现货成交额的3倍左右。
美国推出股指期货后,吸引了大量的场外资金,对于美国股市的发展具有长期推动作用。日本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其成交量远远超过现货市场成交量,最高时达到现货市场交易量的10倍。
中国香港地区1986年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后,股票交易量当年增长了60%。随后股票交易量不断增加,据统计,在2000年上半年,香港股票交易金额已达到17000亿港元,比恒生指数期货推出前的交易金额增加了50倍。
股指期货推出初期,日本存在着显著的“交易转移”现象,即投资者把交易重点转移到股指期货上面,但从长期来看,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交易量均显著增长。
引导价值发现,投机类股票流动性下降
期货市场有两个重要功能:价值发现和套期保值。股指期货推出以后,主流投资者通过其价格发现功能引导价值发现,强化市场价值投资理念,能够通过套利交易消除价格偏差,引导股票现货市场在合理的区间内运行,避免盲目投机和炒作。
股指期货具有价格发现、规避风险的功能,其风险管理功能必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到其标的指数成份股中,投资者可以利用股指期货和现货做投资组合,实施套期保值策略和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套利者会利用股指期货工具来进行期现套利,这就加大了资金对股指期货标的指数权重股的投入,而一些非成分股票的资金吸引度和市场关注度会逐渐降低,导致一些缺乏成长性、业绩支撑的股票会被市场边缘化。从统计结果看,各经济体指数期货标的成份股累计涨幅高于非标的成份股。
现货市场波动率降低,期货市场波动率提高
据统计,在全球金融海啸期间,22个推出股指期货国家股票现货平均跌幅46.91%,没有推出股指期货国家现货指数平均跌幅63.15%。我国上证综指跌幅一度达72.81%,深圳成份指数达73.8%。而推出股指期货新兴市场现货指数跌幅仅为47.1%。股指期货市场的波动都明显要小于现货市场波动。
大合约主体是机构投资者,小合约是个人投资者
虽然各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制度存在很大差异,股指期货市场规模和投资者结构差异也比较大。但总体上,股指期货市场的投资主体是机构投资者。 成熟市场保值性交易比例高,新兴市场早期则以投机性交易为主。以中国香港、美国、日本市场为例。香港市场以恒生指数期货和期权系列衍生品为主,其投资者结构呈现以下特点:从交易动机上看,投机者占首位,套保者和套利者稳步增长;从投资规模上看,机构投资者占市场主导地位。
美国股指期货是典型的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这是因为美国是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制度,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成为投资主体。目前,机构投资者持有美国股票市值的80%左右,而机构投资者占美国股指期货市场的交易量也大致为800A,。
日本股指期货市场也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约占市场交易量的90%左右,个人投资者仅占9%。日本市场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外资占的比重很高,接近50%。韩国股指期货市场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的交易量达到了60%左右。
随着小合约的逐步推出,市场投资者中个人投资者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韩国KOSPI200指数合约价值较小,个人投资者比例在2000年已经达到50.8%。
重要经验:走循序渐进发展之路
从海外股指期货的发展之路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经验:那就是走循序渐进的发展之路。
以股指期货的发源地——美国为例,S&P500指数期货在1982年推出时,合约乘数为500美元,点。经过一段时间运行,投资者热情不断提高,但随着指数的不断攀升合约价值显得过大,限制了投资者参与的积极性。1997年合约乘数被降至250美元/点,紧接着50美元,点的迷你S&P500指数期货合约推向市场,一手s&P500和迷你S&P500指数期货的初始保证金分别为2.5万美元和5000美元左右,迅速得到投资者认可,很快就成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股指期货品种。
另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韩国。韩国1996年正式推出KOSPI200股指期货品种,几年时间里就跻身全球股指期货市场交易的前列,成为成功的典范。韩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放开的过程:初期通过设置较高的门槛限制个人投资者参与,减少投机交易,待市场稳定成熟之后,再逐步降低门槛,吸引普通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