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本主义教学观是指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完善个性、实现自我。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高中音乐教育更注重育人内涵,即音乐教学要以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根本目标,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方面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通过合理规划音乐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性音乐能力。为此,本文探究了基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策略,以期为高中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人本主义;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音乐教育不再是单一的艺术学科,而是具备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价值的综合性学科,其以美育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新课程改革指导下,高中音乐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与音乐技能,还要关注音乐学科的美育价值,即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等审美活动,使学生体验并理解蕴藏在音乐中的情感元素和审美艺术。人本主义教学观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更是学生发展的现实诉求,教师要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融入音乐鉴赏教学中,通过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维的结合提升高中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以强化审美体验为目的的目标设定,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中的审美教育旨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韵律、情感、内涵的审美鉴赏能力,突出实践性与体验性,能够促使学生全面感知音乐的听觉艺术与情感艺术,进而将音乐内涵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实现从情感渲染到心灵寄托的转变。基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音乐审美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变,即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加强情感交流,使得学生在感知、理解与运用三个阶段中达成审美体验课程目标。
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这首作品音乐风格整体呈现出感动与震撼的韵律,在聆听鉴赏时会让人感受到一种英雄气概,表现出作曲者不向命运折服、勇于和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品质,象征命运动机的节奏感贯穿全曲,支配着整部作品的主题与发展。又如:《长江之歌》从音乐角度表现了长江地貌的波澜壮阔与祖国历史的荣辱兴衰,歌曲在各个阶段的不同旋律表达出一个情感曲折的故事,抒发了对长江的依恋与赞颂之情。
二、以学生参与的情景剧模式再现情境,促成积极师生互动
情境是指感情与环境的合一,能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而后从主观角度去认知、理解与体验情境所呈现的知识。音乐鉴赏是一个感知音乐表现形式、体会音乐情感内涵的过程,与学生的主观认知有着密切关系,人本主义教学观强调学生的个性特点,这表示基于人本主义的音乐鉴赏教学要以学生的心理认知为出发点。为此,教师可通过构建学生参与的情景剧教学模式,促成积极师生互动,并使音乐活动成为“生命情感的展现过程”。
高中生处于心智发展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模式接近成年人,在这个阶段养成的行为习惯对其未来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以学生参与的情景剧模式构建音乐活动,不仅可以促成积极的师生与生生互动,促使学生养成有勇气、爱探索的良好品质,还能使他们在音乐情景剧的表演过程中更感性、更形象地认识音乐剧中表达的知识、技能与情感。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尊重了他们的心理特點和感知能力。
三、以教师逐步引导为知识传导的方法,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自主学习能力,基于人本主义的音乐教学便需要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究蕴藏在音乐中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教师不仅要以“人师”的角色逐步进行知识传导,还需要以“智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此,教师需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从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例如: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魔王》是一首学生较为陌生的歌曲,笔者在教学时首先结合歌曲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这首歌曲主要讲述了高烧病危的孩子在父亲怀抱中死去,音乐中变现出的风声、马蹄声、惊呼声都预示着孩子的死亡。然后结合乐谱可以认识到歌曲采用低音的八度音模拟马蹄疾奔的节奏,营造出压抑、苦闷、恐惧的气氛,整首歌曲保持结构的统一和形式的完美。从音乐的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可以使他们对歌曲形成更全面的鉴赏性理解。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提出要综合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综合素养,使学生成为兼具文化底蕴、道德修养、强健体魄与高尚审美的复合型人才。音乐学科具有培养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品德情操的作用,是高中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设计立足于引导学生在审美体验的指导下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发展情感、实现自我,为此,教师应坚持人本主义教学观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更具人文性,以促使学生逐渐形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必备的能力与品质。
参考文献:
[1]李米兰.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8(36):58.
[2]陈慧坤.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对策[J].北方音乐,2018,38(22):209+211.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人本主义;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音乐教育不再是单一的艺术学科,而是具备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价值的综合性学科,其以美育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新课程改革指导下,高中音乐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与音乐技能,还要关注音乐学科的美育价值,即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等审美活动,使学生体验并理解蕴藏在音乐中的情感元素和审美艺术。人本主义教学观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更是学生发展的现实诉求,教师要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融入音乐鉴赏教学中,通过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维的结合提升高中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以强化审美体验为目的的目标设定,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中的审美教育旨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韵律、情感、内涵的审美鉴赏能力,突出实践性与体验性,能够促使学生全面感知音乐的听觉艺术与情感艺术,进而将音乐内涵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实现从情感渲染到心灵寄托的转变。基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音乐审美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变,即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加强情感交流,使得学生在感知、理解与运用三个阶段中达成审美体验课程目标。
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这首作品音乐风格整体呈现出感动与震撼的韵律,在聆听鉴赏时会让人感受到一种英雄气概,表现出作曲者不向命运折服、勇于和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品质,象征命运动机的节奏感贯穿全曲,支配着整部作品的主题与发展。又如:《长江之歌》从音乐角度表现了长江地貌的波澜壮阔与祖国历史的荣辱兴衰,歌曲在各个阶段的不同旋律表达出一个情感曲折的故事,抒发了对长江的依恋与赞颂之情。
二、以学生参与的情景剧模式再现情境,促成积极师生互动
情境是指感情与环境的合一,能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而后从主观角度去认知、理解与体验情境所呈现的知识。音乐鉴赏是一个感知音乐表现形式、体会音乐情感内涵的过程,与学生的主观认知有着密切关系,人本主义教学观强调学生的个性特点,这表示基于人本主义的音乐鉴赏教学要以学生的心理认知为出发点。为此,教师可通过构建学生参与的情景剧教学模式,促成积极师生互动,并使音乐活动成为“生命情感的展现过程”。
高中生处于心智发展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模式接近成年人,在这个阶段养成的行为习惯对其未来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以学生参与的情景剧模式构建音乐活动,不仅可以促成积极的师生与生生互动,促使学生养成有勇气、爱探索的良好品质,还能使他们在音乐情景剧的表演过程中更感性、更形象地认识音乐剧中表达的知识、技能与情感。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尊重了他们的心理特點和感知能力。
三、以教师逐步引导为知识传导的方法,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自主学习能力,基于人本主义的音乐教学便需要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究蕴藏在音乐中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教师不仅要以“人师”的角色逐步进行知识传导,还需要以“智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此,教师需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从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例如: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魔王》是一首学生较为陌生的歌曲,笔者在教学时首先结合歌曲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这首歌曲主要讲述了高烧病危的孩子在父亲怀抱中死去,音乐中变现出的风声、马蹄声、惊呼声都预示着孩子的死亡。然后结合乐谱可以认识到歌曲采用低音的八度音模拟马蹄疾奔的节奏,营造出压抑、苦闷、恐惧的气氛,整首歌曲保持结构的统一和形式的完美。从音乐的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可以使他们对歌曲形成更全面的鉴赏性理解。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提出要综合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综合素养,使学生成为兼具文化底蕴、道德修养、强健体魄与高尚审美的复合型人才。音乐学科具有培养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品德情操的作用,是高中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设计立足于引导学生在审美体验的指导下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发展情感、实现自我,为此,教师应坚持人本主义教学观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更具人文性,以促使学生逐渐形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必备的能力与品质。
参考文献:
[1]李米兰.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8(36):58.
[2]陈慧坤.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对策[J].北方音乐,2018,38(22):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