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素质教学追求的目标。
一、研究对象
四川省乐至县金顺镇中心小学3—6年级全体学生。
二、调查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学生对阅读兴趣与态度,阅读对象与类别,阅读习惯与方式,阅读策略与过程,阅读目标与成果等方面的内容;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收回7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9%。
(二)座谈法
为了了解我校学生阅读结构现状,我与3—6年级的全体学生和部分任课老师进行了座谈,主要采取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阅读结构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日常阅读、习作、谈话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阅读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并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分析与对策探究。
三、调查分析
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师生座谈和查看相关资料,我认为,我校学生的阅读结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
据调查,65%的学生主动阅读的意愿不强,在生活中,在休息时,他们很少阅读,阅读兴趣不浓。他们认为,阅读对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作用不大,只是偶尔阅读。
(二)学生的阅读面较窄。
从问卷中我们得知:学生的阅读,83%限于卡通、漫画、故事类书籍,感兴趣的是图文并茂的读物,而对于其它的如中外名著、诗歌、散文、科普等没有什么兴趣,一般不读或很少读。
(三)学生的阅读习惯较差。
他们喜欢根据自己的心情去阅读,一般情况下,阅读速度较快,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较少收集书籍,也较少与别人交流书籍,文中好的句、段积累背诵较少。
(四)学生的阅读过程简略。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较少谈论阅读过的内容,不做笔记,对文章人物、结构、内容等只是偶尔评议,对文中内容的景象或情节想象较少。
四、应对策略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主动、自觉地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中品味读书的乐趣,明白读书的意义,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效用,真正做到“我愿读”。
(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的质和量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孩子们读什么样的书和怎样读书,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巨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书籍外,我们应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广泛阅读,从而扩大阅读面,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感受书中人物的机智、勇敢及语言妙趣横生,真正让他们做到“我乐读”。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自觉地参与课内外阅读活动,才能自觉地去阅读,在阅读中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在阅读习惯的养成方面,做到:一是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的习惯,做到持之以恒。二是善于运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的习惯,同时应有勤学好问的精神。三是养成及时、随时做好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四是养成爱护书籍的良好习惯,这样,让他们真正做到“我能懂”。
(四)注重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
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保障学生能自主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阅读方法:一是注重阅读方式的多样化。二是读与思相结合。三是合作阅读,在阅读中边读边议,阅读后,回味品析,与同学分享阅读收获。四是有选择地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那些健康的、对自己的成长有益的读物来阅读。五是在生活中阅读,把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中的阅读中。总之,应让学生真正做到“我会读”。
(五)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
学生在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后,能对一些作品进行独立阅读,这就要及时培养他们积累阅读成果,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运用阅读成果,让他们学会“我用读”。
五、建议
(一)创新性地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
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阅读期待,充分利用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出来,通过沟通与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进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增长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全面提升语文素质。
(二)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要求,要把握“适度”原则。
防止因为课外阅读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做到重实效,轻形式,以免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优化自身素质,提高指导能力。
课内外阅读能否发挥最大的成效,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引领学生阅读,教会学生阅读,实现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双赢”。
总之,通过对农村小学生阅读结构现状的调查,我发现,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面窄,阅读习惯较差,阅读过程简略,阅读量多少不一,语文阅读能力发展不平衡,阅读效果不佳,是影响目前我校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课内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独立自由地确立阅读目标,选择阅读书籍和报刊,制定阅读计划,控制阅读的进度和速度。同时教师应加强客观调控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研究对象
四川省乐至县金顺镇中心小学3—6年级全体学生。
二、调查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学生对阅读兴趣与态度,阅读对象与类别,阅读习惯与方式,阅读策略与过程,阅读目标与成果等方面的内容;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收回7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9%。
(二)座谈法
为了了解我校学生阅读结构现状,我与3—6年级的全体学生和部分任课老师进行了座谈,主要采取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阅读结构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日常阅读、习作、谈话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阅读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并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分析与对策探究。
三、调查分析
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师生座谈和查看相关资料,我认为,我校学生的阅读结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
据调查,65%的学生主动阅读的意愿不强,在生活中,在休息时,他们很少阅读,阅读兴趣不浓。他们认为,阅读对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作用不大,只是偶尔阅读。
(二)学生的阅读面较窄。
从问卷中我们得知:学生的阅读,83%限于卡通、漫画、故事类书籍,感兴趣的是图文并茂的读物,而对于其它的如中外名著、诗歌、散文、科普等没有什么兴趣,一般不读或很少读。
(三)学生的阅读习惯较差。
他们喜欢根据自己的心情去阅读,一般情况下,阅读速度较快,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较少收集书籍,也较少与别人交流书籍,文中好的句、段积累背诵较少。
(四)学生的阅读过程简略。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较少谈论阅读过的内容,不做笔记,对文章人物、结构、内容等只是偶尔评议,对文中内容的景象或情节想象较少。
四、应对策略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主动、自觉地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中品味读书的乐趣,明白读书的意义,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效用,真正做到“我愿读”。
(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的质和量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孩子们读什么样的书和怎样读书,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巨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书籍外,我们应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广泛阅读,从而扩大阅读面,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感受书中人物的机智、勇敢及语言妙趣横生,真正让他们做到“我乐读”。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自觉地参与课内外阅读活动,才能自觉地去阅读,在阅读中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在阅读习惯的养成方面,做到:一是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的习惯,做到持之以恒。二是善于运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的习惯,同时应有勤学好问的精神。三是养成及时、随时做好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四是养成爱护书籍的良好习惯,这样,让他们真正做到“我能懂”。
(四)注重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
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保障学生能自主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阅读方法:一是注重阅读方式的多样化。二是读与思相结合。三是合作阅读,在阅读中边读边议,阅读后,回味品析,与同学分享阅读收获。四是有选择地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那些健康的、对自己的成长有益的读物来阅读。五是在生活中阅读,把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中的阅读中。总之,应让学生真正做到“我会读”。
(五)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
学生在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后,能对一些作品进行独立阅读,这就要及时培养他们积累阅读成果,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运用阅读成果,让他们学会“我用读”。
五、建议
(一)创新性地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
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阅读期待,充分利用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出来,通过沟通与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进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增长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全面提升语文素质。
(二)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要求,要把握“适度”原则。
防止因为课外阅读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做到重实效,轻形式,以免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优化自身素质,提高指导能力。
课内外阅读能否发挥最大的成效,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引领学生阅读,教会学生阅读,实现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双赢”。
总之,通过对农村小学生阅读结构现状的调查,我发现,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面窄,阅读习惯较差,阅读过程简略,阅读量多少不一,语文阅读能力发展不平衡,阅读效果不佳,是影响目前我校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课内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独立自由地确立阅读目标,选择阅读书籍和报刊,制定阅读计划,控制阅读的进度和速度。同时教师应加强客观调控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