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要培养初中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首先要夯实基础。夯实基础最核心的问题是要让学生能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为此,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词语的常用解释,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比较特殊的解释,还要注意掌握虚词的使用,并能在此基础上流畅地翻译。另外,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做一些必要的练习也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 阅读能力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文言文,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陶冶情操,更主要的是要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初中生应“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是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总要求。但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差别巨大,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现实的教学角度(不是从学术研究角度)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文言文自身的规律和教学实践经验,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夯实基础,授之以法,辅以练习,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一、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的一个最重要内容是解决字词问题,尤其是“掌握古代常用词汇的意义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因此,必须以词汇为中心来进行文言课文的教学”[1]。
解决字词问题的前提是要会准确认读文言文中的字词。这个问题不是很大,因为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其字的读音绝大多数和现代汉语中的字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只需要注意一些特例即可,如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等。对于这些字,要通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弄清它的读音,这是最表面的,通过查实读音从而了解其意义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扫清了读音障碍,就为我们学习文言文开了一个好头,日积月累,以后遇到的这种障碍就会越来越少。会读之后就要勤读课文(口到),多读几遍之后,有的词句的意思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所以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说,这是有实践依据的。通过朗读理解部分文言词语的意思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之一。
解决字词问题的核心是要能恰当地理解词义。弄清词的含义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清楚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的形式上的差异。古代汉语多为单音词表意,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表示一定的意义,即一字一词一义;现代汉语多为复音词表意,一个词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表示一定的意义。知道了这个差别,我们在理解文言文词语的时候就知道该怎样做了:其实就是要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变成一个意义与之相当的现代汉语的复音词,只有少数解释为现代汉语的单音词。在弄清了词的意思之后再连词成句,一句文言文的意思就大体清楚了。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词的含义时,大多数词都是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来理解的。如《幼时记趣》中“余忆童稚时”一句,“余”解释为“我”,“忆”解释为“回忆”,“童”解释为“童年”,“稚”解释为“幼小”,“时”解释为“时候”,把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观察这个句子可以发现:有的文言词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词语时,这个文言词本身就包含在现代汉语词当中,这种情况在词语解释时并不少见,可以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加以掌握;对于不能以这种方法加以解释的词在刚开始学习文言文时就要有意识地记忆它的释义,如上例中的“余”解释为“我”,“稚”解释为“幼小”,等等。同时还要勤看注释(眼到),勤查工具书(手到),勤记词义(心到),久而久之就会积少成多,进而熟能生巧。文言文中复音词表意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在初中阶段接触得并不多。这时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不能拆开来当成单音词理解。如《小石潭记》中“参差披拂”,“参差”是一个复音词,表示长短、高低、大小等不齐,这里指枝条藤蔓等长短不齐,若是拆开来就不好理解了。与此相反的一种情况是不能把现在看起来是复音词,实际上在文言文中是单音词的词当成复音词来理解。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这里是指“妻”和“子女”两种人,是两个单音词分别表意,若当成复音词来理解就会使表意范围缩小,意思表达上出问题:老婆带来了,同乡带来了,难道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带来吗?这显然是说不通的;现在“妻子”只指“妻”,是复音词表意。文言文中复音词表意的其他一些情况将在下面述及,这里就不多讲了。以上是理解文言文词义时的一般规律。
二是作为一般规律的例外,以下几种情况也需要注意。第一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基本保持不变的。语言毕竟有一定的继承性,有些词语在传承的过程中意义比较恒定,词义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语在理解时直接照转就可以了,不必去刻意翻译。单音词中如“人”、“土”、“木”、“石”等。复音词中也有,主要是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或某种专称的词语。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元丰六年”,表示时间,翻译时就直接照转过来,不是一定要译为“公元1083年”。该文中又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其中“承天寺”表示地点,“张怀民”表示人物,翻译时照搬过来就行了。又如《出师表》中“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侍中侍郎”是一种官职,不必一定要译成现在与之相当的某个官职名称,也不好译,照搬即可。第二种情况是要注意区别古今异义词。按简化后的汉字标准,这类词语在书写形式上和现代汉语是一样的,却不能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它,它的古今词义是不同的。如《送东阳马生序》中“走送之”,“走”这里是“跑”的意思,不是我们现在讲的“走”的意思。文言文中复音词也有这种情况,如《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牲畜等,而现代汉语中“牺牲”则是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对于这类词要注意逐课归纳小结并要求学生积累。第三种情况是要注意掌握多义词。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些多义词。如“坐”,《郑人买履》中的“置之其坐”,“坐”,这里同“座”,是通假字,“座位”之意。《晏子使楚》中的“何坐,坐盗”,“坐”这里是“犯罪”的意思。《醉翁亭记》中的“起坐而喧哗者”,“坐”这里解释为“坐着”,它和现代汉语中的“坐”的意思基本相同,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文言文中的多义词的某个含义可能和它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一样的,这反映了语言的继承性特点,有助于我们掌握词义。对于多义词,也要注意归纳总结,这对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词义是大有帮助的。第四种情况是要注意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情况也不时见到,在理解它的意义时要按照活用后的意思去理解,不能按照原来的意思去理解,否则在理解时会觉得很别扭或是讲不通。如《幼时记趣》中的“捉蛤蟆,鞭数十”,“鞭”本意是“鞭子”,是名词,这里是“用鞭子打”之意,活用作动词。词类活用的情况有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多种情况,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识别并能正确理解其意义,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三是要注意虚词的用法。虚词在文言文中数量不多,但它们在句子结构、表达语气、传达情感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不能忽略它们。如《醉翁亭记》中全文用了21个“也”字收束句尾,形成了一种长短参差、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将作者的“乐”传神地表现了出来。有的虚词有时还有一定的实在意义,这使他们成为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如“之”,有时作结构助词,有时又作代词,我们这里讲的虚词是不包括它有实在意义的那一部分词义的。虚词在一篇课文中出现的数量一般不多,在进行教学时注意提醒学生掌握重要的,不太重要的只作一般了解即可,以免主次不分,加重学生负担。
夯实基础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要会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句式在结构上大多是相同的,因此翻译时在句法结构上不会有什么难度。但翻译不是各个词语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有一定要求的:一是文意上要忠于原文;二是文句上要翻译流畅;三是文字上要用语优美,即文言文翻译要做到通常所说的“信”、“达”、“雅”。要实现这个目标,翻译时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据许多教师的经验可概括为五个字:增、删、移、留、换。增,指补充原文省去的成分;删,指删去某些不能译出的虚词;移,指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调整词序;留,指保留原来的某些词语,如人名等专有名词;换,指更换古今词形不同、词义不同的词”[2],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练习、掌握。这样学生的翻译水平才会逐步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才能得到提高。翻译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或者是一些固定结构,等等,这给翻译句子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了解了这些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运用前面所讲的方法,把它翻译出来就不是一件难事。因此,在遇到文言特殊句式或固定结构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这类句子的特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在遇到这类句子时也能基本上把它翻译出来。句子翻译解决了,文章大意就清楚了,这时它就相当于一篇现代文,课文阅读理解方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授之以法
对于刚学文言文的初中生来说,有许多内容是要求记忆的,但如果只知道记忆而不掌握一定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恐怕就要事倍功半;反之,如果在记忆的基础上又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恐怕就会事半功倍。因此,还要教授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如前面提到的朗读法、一般词语的解释方法、比较特殊的词语的归纳总结法、句子的翻译方法等;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总结一些于己适用的方法,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掌握必要的方法后,文言文的学习就可以变得轻松些,效率也可以得到提高。
三、辅以练习
练习同样是文言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练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口头的表达,也可以是书面的作业;可以是课内的巩固,也可以是课外的延伸。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相应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在练习中消化、吸收、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方法,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总目标中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亚中,鱼浦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53.
[2]阎立钦,倪文锦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86-187.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 阅读能力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文言文,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陶冶情操,更主要的是要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初中生应“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是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总要求。但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差别巨大,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现实的教学角度(不是从学术研究角度)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文言文自身的规律和教学实践经验,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夯实基础,授之以法,辅以练习,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一、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的一个最重要内容是解决字词问题,尤其是“掌握古代常用词汇的意义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因此,必须以词汇为中心来进行文言课文的教学”[1]。
解决字词问题的前提是要会准确认读文言文中的字词。这个问题不是很大,因为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其字的读音绝大多数和现代汉语中的字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只需要注意一些特例即可,如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等。对于这些字,要通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弄清它的读音,这是最表面的,通过查实读音从而了解其意义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扫清了读音障碍,就为我们学习文言文开了一个好头,日积月累,以后遇到的这种障碍就会越来越少。会读之后就要勤读课文(口到),多读几遍之后,有的词句的意思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所以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说,这是有实践依据的。通过朗读理解部分文言词语的意思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之一。
解决字词问题的核心是要能恰当地理解词义。弄清词的含义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清楚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的形式上的差异。古代汉语多为单音词表意,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表示一定的意义,即一字一词一义;现代汉语多为复音词表意,一个词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表示一定的意义。知道了这个差别,我们在理解文言文词语的时候就知道该怎样做了:其实就是要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变成一个意义与之相当的现代汉语的复音词,只有少数解释为现代汉语的单音词。在弄清了词的意思之后再连词成句,一句文言文的意思就大体清楚了。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词的含义时,大多数词都是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来理解的。如《幼时记趣》中“余忆童稚时”一句,“余”解释为“我”,“忆”解释为“回忆”,“童”解释为“童年”,“稚”解释为“幼小”,“时”解释为“时候”,把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观察这个句子可以发现:有的文言词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词语时,这个文言词本身就包含在现代汉语词当中,这种情况在词语解释时并不少见,可以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加以掌握;对于不能以这种方法加以解释的词在刚开始学习文言文时就要有意识地记忆它的释义,如上例中的“余”解释为“我”,“稚”解释为“幼小”,等等。同时还要勤看注释(眼到),勤查工具书(手到),勤记词义(心到),久而久之就会积少成多,进而熟能生巧。文言文中复音词表意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在初中阶段接触得并不多。这时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不能拆开来当成单音词理解。如《小石潭记》中“参差披拂”,“参差”是一个复音词,表示长短、高低、大小等不齐,这里指枝条藤蔓等长短不齐,若是拆开来就不好理解了。与此相反的一种情况是不能把现在看起来是复音词,实际上在文言文中是单音词的词当成复音词来理解。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这里是指“妻”和“子女”两种人,是两个单音词分别表意,若当成复音词来理解就会使表意范围缩小,意思表达上出问题:老婆带来了,同乡带来了,难道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带来吗?这显然是说不通的;现在“妻子”只指“妻”,是复音词表意。文言文中复音词表意的其他一些情况将在下面述及,这里就不多讲了。以上是理解文言文词义时的一般规律。
二是作为一般规律的例外,以下几种情况也需要注意。第一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基本保持不变的。语言毕竟有一定的继承性,有些词语在传承的过程中意义比较恒定,词义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语在理解时直接照转就可以了,不必去刻意翻译。单音词中如“人”、“土”、“木”、“石”等。复音词中也有,主要是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或某种专称的词语。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元丰六年”,表示时间,翻译时就直接照转过来,不是一定要译为“公元1083年”。该文中又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其中“承天寺”表示地点,“张怀民”表示人物,翻译时照搬过来就行了。又如《出师表》中“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侍中侍郎”是一种官职,不必一定要译成现在与之相当的某个官职名称,也不好译,照搬即可。第二种情况是要注意区别古今异义词。按简化后的汉字标准,这类词语在书写形式上和现代汉语是一样的,却不能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它,它的古今词义是不同的。如《送东阳马生序》中“走送之”,“走”这里是“跑”的意思,不是我们现在讲的“走”的意思。文言文中复音词也有这种情况,如《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牲畜等,而现代汉语中“牺牲”则是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对于这类词要注意逐课归纳小结并要求学生积累。第三种情况是要注意掌握多义词。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些多义词。如“坐”,《郑人买履》中的“置之其坐”,“坐”,这里同“座”,是通假字,“座位”之意。《晏子使楚》中的“何坐,坐盗”,“坐”这里是“犯罪”的意思。《醉翁亭记》中的“起坐而喧哗者”,“坐”这里解释为“坐着”,它和现代汉语中的“坐”的意思基本相同,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文言文中的多义词的某个含义可能和它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一样的,这反映了语言的继承性特点,有助于我们掌握词义。对于多义词,也要注意归纳总结,这对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词义是大有帮助的。第四种情况是要注意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情况也不时见到,在理解它的意义时要按照活用后的意思去理解,不能按照原来的意思去理解,否则在理解时会觉得很别扭或是讲不通。如《幼时记趣》中的“捉蛤蟆,鞭数十”,“鞭”本意是“鞭子”,是名词,这里是“用鞭子打”之意,活用作动词。词类活用的情况有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多种情况,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识别并能正确理解其意义,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三是要注意虚词的用法。虚词在文言文中数量不多,但它们在句子结构、表达语气、传达情感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不能忽略它们。如《醉翁亭记》中全文用了21个“也”字收束句尾,形成了一种长短参差、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将作者的“乐”传神地表现了出来。有的虚词有时还有一定的实在意义,这使他们成为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如“之”,有时作结构助词,有时又作代词,我们这里讲的虚词是不包括它有实在意义的那一部分词义的。虚词在一篇课文中出现的数量一般不多,在进行教学时注意提醒学生掌握重要的,不太重要的只作一般了解即可,以免主次不分,加重学生负担。
夯实基础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要会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句式在结构上大多是相同的,因此翻译时在句法结构上不会有什么难度。但翻译不是各个词语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有一定要求的:一是文意上要忠于原文;二是文句上要翻译流畅;三是文字上要用语优美,即文言文翻译要做到通常所说的“信”、“达”、“雅”。要实现这个目标,翻译时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据许多教师的经验可概括为五个字:增、删、移、留、换。增,指补充原文省去的成分;删,指删去某些不能译出的虚词;移,指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调整词序;留,指保留原来的某些词语,如人名等专有名词;换,指更换古今词形不同、词义不同的词”[2],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练习、掌握。这样学生的翻译水平才会逐步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才能得到提高。翻译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或者是一些固定结构,等等,这给翻译句子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了解了这些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运用前面所讲的方法,把它翻译出来就不是一件难事。因此,在遇到文言特殊句式或固定结构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这类句子的特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在遇到这类句子时也能基本上把它翻译出来。句子翻译解决了,文章大意就清楚了,这时它就相当于一篇现代文,课文阅读理解方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授之以法
对于刚学文言文的初中生来说,有许多内容是要求记忆的,但如果只知道记忆而不掌握一定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恐怕就要事倍功半;反之,如果在记忆的基础上又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恐怕就会事半功倍。因此,还要教授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如前面提到的朗读法、一般词语的解释方法、比较特殊的词语的归纳总结法、句子的翻译方法等;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总结一些于己适用的方法,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掌握必要的方法后,文言文的学习就可以变得轻松些,效率也可以得到提高。
三、辅以练习
练习同样是文言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练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口头的表达,也可以是书面的作业;可以是课内的巩固,也可以是课外的延伸。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相应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在练习中消化、吸收、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方法,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总目标中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亚中,鱼浦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53.
[2]阎立钦,倪文锦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