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策略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gfongfongf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将这些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并按需要配上声音,进行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过程。如今,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并以其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等特点受到了师生的广泛欢迎。但是,多媒体教学在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亟待改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新课程改革后,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带来了新气象,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喧宾夺主,使学生失去了思考,失去了想象。多媒体课件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很多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矫枉过正,为了吸引学生,过于追求“声”“色”,插入了大量的图片、音视频、动画等,使学生流连在花哨却浅显的“声”“色”中,却未能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上面进行深刻的思考。
   (二)照本宣科,使教师固定了思维,缺少了思考。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不过这些课件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上课思路预设的。但是课堂却不能预设,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然而由于多媒体课件互动性的限制,很大程度地固定了教师的思维,教师上课时只能够照“课件”宣科了。
   (三)越俎代庖,使教师失去了魅力,使学生失去了整体感知。语文教学包含了情感教学,语文课要求语文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话语创设情境,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去展示课文的美,从而引领学生感受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丰富情感。但是,目前大多数语文课,由于多媒体教学的介入,课堂上再难听到教师的范读。
   二、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误区的应对策略
   多媒体教学虽然在运用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但只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原则,正确使用,还是能够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新课改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育思想,就应把“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作为重点。因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与适合的接收方式,进而决定是否需要采取多媒体教学。例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篇说明文中提到了“海市蜃楼”的现象,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是没有这个知识储备的,那么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就可以播放相关的影音资料,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二,以教材为纲。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学时,要以教材为纲,多媒体课件要服从于教材并为之服务。教师首先应钻研教材中的知识点,考虑是否适合多媒体教学,不能简单地“教材搬家”。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每册都有一个专题,这个比较适合于多媒体教学。以九年级上册的《广告多棱镜》为例,内容庞杂,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并且很多广告语的引入,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寓学于乐,巩固教学内容。
   第三,以教法为参考。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特长,因而也会根据自己的特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有的教师朗诵好,那么就不需要在多媒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素材;有的教师“有口难开”,那当然也就可以使用多媒体素材了。牛立军教师教学《秋天的怀念》时,用哽咽的声音为学生范读了课文,全班学生无不为之动容。而一位并不擅长朗读的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用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到一个寒冷的夜晚,让学生入情入境。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法,让多媒体教学与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
   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正确的使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不当,就得不偿失了。教师应在充分研究学生、教材、教法的基础上,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新课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时代发展的必要,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出路何在呢?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
期刊
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说:“功利的危害是导致人的狭隘: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人是看不见水的。功利狭隘的人说到底是没有出息的,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为此,用充满诗性与理性的教学,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催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个呼唤精神家园回归的社会中,意义重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实施课改中,面临着严重的功利性问题。   一、以丧失人文精神为代价获得短期“效益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助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是近年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没有达到真正学习的目的。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如何让学生走出误区,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真正在集体中获得个人生动活动的发展
期刊
一、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性质及课程目标优化   新课程改革,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教育思潮渐渐靠拢的大势,表达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愿望。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由“唯工具论”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论”,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   新课改课程目标的优化,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期刊
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除了要选准立意的角度,明确作者的褒贬态度,更要有联系现实生活的热度。高考本身历来就是一个万众瞩目的热点话题,语文社会现实联系又最为密切,语文高考不会局限于书斋,局限于纸上谈兵,而是力求沟通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主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这一倾向表现在选题上,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事件。   纵观2014年全国18道高考作文命题,全是
期刊
每个学校和老师都应该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但目前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我们的师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真真实实从追求课堂有效教学做起,让我们的老师从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策略或技术做起。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   第一,灵活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曾指出:“语文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无论语文知识是通
期刊
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当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以鱼”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以渔”的智者。教学模式也要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客观的板块式程式。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来应对此次教学改革呢?  
期刊
新课程理论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创新精神。“学案教学”在理念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把教学的立足点、课堂的支撑点,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实现了教案学案一体化。课堂活动为学生学习和发展设计,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古诗文。这些千古美文之所以能够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流传下来,且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都堪称典范,可以使学生在诵读中得到滋养和熏陶,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古诗文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可取之处。因此,将诵读古诗文与小学生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难题。在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
期刊
一提到作文,老师学生都头疼。绝大多数学生都不爱写作文,绝大多数老师也是怕教作文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就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 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面对这个“老大难”,相信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做过类似的训练:引导学生收集素材、对学生进行如何开头、结尾、过渡等写作技巧片段训练,目的就是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