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主通道,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工业竞争力和国民经济的水平。从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分析入手,指出不同层次的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具有不同的特征,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并提出了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强化工程能力培养、加强实际工程训练等改革建议,并对增强未来工程师的“市场需求分析能力”、“创意与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意在为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建言献策。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工程能力;继续教育;实际训练
作者简介:金凌志(1959-),女,湖南双峰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韦龙明(1959-),男,广西陆川人,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新世纪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编号:2011JGA056)、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立项项目(编号:2009B0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05-02
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当下全方位升级的国际竞争,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人才,并且合理高效地使用人才,才能立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是一个工业制造大国,要改变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模式,推进工业产品的自主创新,培养与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至关重要,这是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实现科技强国梦的关键。“工程师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实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大举错。
一、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概念
高等工程教育,也即传统的工科,是在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包括土建类、水利类、电工类、电子信息类、热能核能类、仪器仪表类、化工制药类、资源勘查类等等。其培养目标是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活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非常重视高等工程教育,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恢复高考以来,特别是经济快速发展以后,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喜欢选学工科,工程师是许多莘莘学子追逐的目标。截至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1]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占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30% ~40%,[2]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在职的1000多万工程科技人中,9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65%为本科毕业及研究生,他们是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骨干和核心,在工程科技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现代工程教育的历史已有近百年,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仍难以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而且,我国仍是一个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既不具备美国工业界对进入企业的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工程师岗位培训系统,又缺乏德国工科大学毕业生所具有的参与工程实践和实习的足够训练。[2]特别是近一段时期以来,工科专业吸引优秀考生的优势正在被经济类、管理类专业逐步取代,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高校包括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高职高专院校四个层次,[3]每一个层次有不同的教学内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位的,任何一种教育层次都不可能培养出“全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比较单一,许多原来很有特色的工科院校基本全部合并或更名为综合研究型大学,重“学”轻“术”现象比较普遍,不同层次的高等工程教育其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的教学内容基本雷同,工科教育层次界限已经不够清晰,由于各种层次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趋同,高等工程教育大有千校一面之势,难以适应社会多层次、多方位的需要。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人人都有鲲鹏展翅之志,好高骛远,宁肯面临就业困难也“宁缺毋滥”,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企业栽下了梧桐树,也难以招来金凤凰。所以,不同层次的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具有不同的特征,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
三、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建议
作为高校工程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培养高层次工程创新人才等问题的建议。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供求关系有待调整,其层次设置亟待理顺,必须像《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的,克服高校类型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办出特色,造就出能够带动一个企业、一个领域、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甚至一个产业的“领军型工程技术人才”。
1.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当代社会已经由工业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本科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的现实需要,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是工程技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全民教育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构建灵活开放的体系,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然而当前我国继续工程教育的体系还不完善,大量中小型企业技术力量不足,自身无法满足工程技术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提高素质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需要,有的企业也不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入,造成人才难留,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社会有需求,高校拥有优势教育资源,应该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探索校企合办继续教育新模式,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2.强化工程能力培养
根据调查,[4]我国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认为自身的不足之处依次是“市场需求分析能力”、“创意与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领导组织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反映了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1)市场需求分析能力。传统的高等学校工程专业的教育计划和教学内容与经济、市场密切程度不够,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过窄,市场需求知识及分析能力都比较缺乏,难以担当项目管理的重任。例如,作为土木工程项目经理,除了会看图纸、计算钢筋用量、懂施工外,还必须了解钢材的进货渠道、生产厂家的信誉、市场价格的信息等,确保钢材质量与工程安全。
(2)创意与策划能力。传统的高等教育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从书本到书本的授课造成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习惯逃课、抄作业、不思考,更谈不上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满足知识点教学的同时多采用案例式教学,同时邀请成功人士及学长们来校讲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传统知识的“批判”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意与策划能力。
(3)文字表达能力。目前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分设了文理科,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面又比较狭窄,重专业知识学习轻人文素质培养,造成相当部分工程技术人员语言文字表达与应用能力欠佳,在科研活动、技术开发、市场调查、成果应用推广及撰写学术论文、进行项目汇报时成了“茶壶里的饺子”,有货倒不出。
(4)抗挫折能力。一项创新成果的诞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赢得,要面对难以预计的困难和误解,甚至经历多次反复失败,只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但是,现在许多学生缺乏的就是这种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而社会、家庭及高等工程教育对此都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心,需要增强抗挫折能力的教育与锻炼。
3.加强实际工程训练
高等工程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要突出“工程”两字。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普遍存在的重“学”轻“术”的倾向,许多工程院校直接为工业企业培养人才的人数偏少,发现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欠缺。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几个原因:
(1)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偏少。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众多高校不能像江苏大学那样具备工业系统认知、基础工程训练、现代工程系统训练以及综合与创新训练的“四大平台”,造成高等工程教育不能随堂进行实际工程的讲解和训练,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工程意识,达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
(2)校外实习基地难求。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层次技术人才,企业是使用人才、制造产品的场所。只有工程院校面向企业,企业依靠工程教育,密切校企合作,才能共同完成工程人才培养的任务。[2]目前校企教育合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企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的安全管理、学生实习期间知识产权成果归宿、企业实习基地长效运行经费问题等等亟待完善和解决,[5]需要从政府层面实施激励机制,仅凭学校和教师个人关系,真正意义上的校外实习基地是难以建立和长期稳定发展的,校外实习将理论教学、生产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就业、推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落实。
(3)师资结构不合理。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准工程师,要求部分专职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即建立与完善教师+工程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高校引进专职教师的条件过度强调博士学位,而把从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工矿企业引进教师的门槛设置过高,同时忽视了富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这种人才引进思路很不利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根据近10年毕业生工作情况分析,[6]发现由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指导、实践毕业设计的学生不仅基础理论扎实,而且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毕业后上手较快,大部分达到年限就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了国家一级注册师的考试,很快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
四、结论
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原始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要缩小这种差距,迅速提升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等工程教育承托着这个神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体制改革、国际合作等等,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高等工程教育的调整和改革才能逐步适应日益增长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工程创新型人才需求,实现中华民族的工业强国之梦想。
参考文献:
[1]陈炜.工科本科教育的分类与学校定位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48-53.
[2]顾秉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在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清华大学,2004.
[3]百度文库.教学研究型大学[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380035.htm.
[4]刘微.高等工程教育如何适应企业创新?[DB/OL].http://www.edu.cn/20021209/3073724.shtm.
[5]赵婀娜.“真刀真枪”培养,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N].人民日报,
2010-07-09.
[6]金凌志,曹霞,付强,等.管析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08,(3):137-140.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工程能力;继续教育;实际训练
作者简介:金凌志(1959-),女,湖南双峰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韦龙明(1959-),男,广西陆川人,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新世纪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编号:2011JGA056)、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立项项目(编号:2009B0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05-02
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当下全方位升级的国际竞争,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人才,并且合理高效地使用人才,才能立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是一个工业制造大国,要改变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模式,推进工业产品的自主创新,培养与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至关重要,这是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实现科技强国梦的关键。“工程师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实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大举错。
一、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概念
高等工程教育,也即传统的工科,是在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包括土建类、水利类、电工类、电子信息类、热能核能类、仪器仪表类、化工制药类、资源勘查类等等。其培养目标是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活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非常重视高等工程教育,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恢复高考以来,特别是经济快速发展以后,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喜欢选学工科,工程师是许多莘莘学子追逐的目标。截至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1]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占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30% ~40%,[2]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在职的1000多万工程科技人中,9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65%为本科毕业及研究生,他们是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骨干和核心,在工程科技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现代工程教育的历史已有近百年,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仍难以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而且,我国仍是一个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既不具备美国工业界对进入企业的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工程师岗位培训系统,又缺乏德国工科大学毕业生所具有的参与工程实践和实习的足够训练。[2]特别是近一段时期以来,工科专业吸引优秀考生的优势正在被经济类、管理类专业逐步取代,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高校包括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高职高专院校四个层次,[3]每一个层次有不同的教学内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位的,任何一种教育层次都不可能培养出“全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比较单一,许多原来很有特色的工科院校基本全部合并或更名为综合研究型大学,重“学”轻“术”现象比较普遍,不同层次的高等工程教育其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的教学内容基本雷同,工科教育层次界限已经不够清晰,由于各种层次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趋同,高等工程教育大有千校一面之势,难以适应社会多层次、多方位的需要。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人人都有鲲鹏展翅之志,好高骛远,宁肯面临就业困难也“宁缺毋滥”,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企业栽下了梧桐树,也难以招来金凤凰。所以,不同层次的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具有不同的特征,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
三、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建议
作为高校工程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培养高层次工程创新人才等问题的建议。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供求关系有待调整,其层次设置亟待理顺,必须像《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的,克服高校类型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办出特色,造就出能够带动一个企业、一个领域、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甚至一个产业的“领军型工程技术人才”。
1.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当代社会已经由工业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本科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的现实需要,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是工程技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全民教育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构建灵活开放的体系,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然而当前我国继续工程教育的体系还不完善,大量中小型企业技术力量不足,自身无法满足工程技术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提高素质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需要,有的企业也不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入,造成人才难留,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社会有需求,高校拥有优势教育资源,应该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探索校企合办继续教育新模式,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2.强化工程能力培养
根据调查,[4]我国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认为自身的不足之处依次是“市场需求分析能力”、“创意与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领导组织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反映了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1)市场需求分析能力。传统的高等学校工程专业的教育计划和教学内容与经济、市场密切程度不够,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过窄,市场需求知识及分析能力都比较缺乏,难以担当项目管理的重任。例如,作为土木工程项目经理,除了会看图纸、计算钢筋用量、懂施工外,还必须了解钢材的进货渠道、生产厂家的信誉、市场价格的信息等,确保钢材质量与工程安全。
(2)创意与策划能力。传统的高等教育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从书本到书本的授课造成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习惯逃课、抄作业、不思考,更谈不上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满足知识点教学的同时多采用案例式教学,同时邀请成功人士及学长们来校讲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传统知识的“批判”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意与策划能力。
(3)文字表达能力。目前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分设了文理科,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面又比较狭窄,重专业知识学习轻人文素质培养,造成相当部分工程技术人员语言文字表达与应用能力欠佳,在科研活动、技术开发、市场调查、成果应用推广及撰写学术论文、进行项目汇报时成了“茶壶里的饺子”,有货倒不出。
(4)抗挫折能力。一项创新成果的诞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赢得,要面对难以预计的困难和误解,甚至经历多次反复失败,只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但是,现在许多学生缺乏的就是这种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而社会、家庭及高等工程教育对此都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心,需要增强抗挫折能力的教育与锻炼。
3.加强实际工程训练
高等工程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要突出“工程”两字。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普遍存在的重“学”轻“术”的倾向,许多工程院校直接为工业企业培养人才的人数偏少,发现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欠缺。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几个原因:
(1)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偏少。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众多高校不能像江苏大学那样具备工业系统认知、基础工程训练、现代工程系统训练以及综合与创新训练的“四大平台”,造成高等工程教育不能随堂进行实际工程的讲解和训练,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工程意识,达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
(2)校外实习基地难求。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层次技术人才,企业是使用人才、制造产品的场所。只有工程院校面向企业,企业依靠工程教育,密切校企合作,才能共同完成工程人才培养的任务。[2]目前校企教育合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企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的安全管理、学生实习期间知识产权成果归宿、企业实习基地长效运行经费问题等等亟待完善和解决,[5]需要从政府层面实施激励机制,仅凭学校和教师个人关系,真正意义上的校外实习基地是难以建立和长期稳定发展的,校外实习将理论教学、生产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就业、推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落实。
(3)师资结构不合理。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准工程师,要求部分专职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即建立与完善教师+工程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高校引进专职教师的条件过度强调博士学位,而把从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工矿企业引进教师的门槛设置过高,同时忽视了富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这种人才引进思路很不利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根据近10年毕业生工作情况分析,[6]发现由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指导、实践毕业设计的学生不仅基础理论扎实,而且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毕业后上手较快,大部分达到年限就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了国家一级注册师的考试,很快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
四、结论
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原始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要缩小这种差距,迅速提升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等工程教育承托着这个神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体制改革、国际合作等等,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高等工程教育的调整和改革才能逐步适应日益增长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工程创新型人才需求,实现中华民族的工业强国之梦想。
参考文献:
[1]陈炜.工科本科教育的分类与学校定位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48-53.
[2]顾秉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在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清华大学,2004.
[3]百度文库.教学研究型大学[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380035.htm.
[4]刘微.高等工程教育如何适应企业创新?[DB/OL].http://www.edu.cn/20021209/3073724.shtm.
[5]赵婀娜.“真刀真枪”培养,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N].人民日报,
2010-07-09.
[6]金凌志,曹霞,付强,等.管析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08,(3):137-140.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