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众文化是一种对应于主流文化的文化载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现代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群众文化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做好文明精神、建设大众文化意义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整体文化的提出,非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也反映了目前的社会信任存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文化群众的互动。在本文中,作者从伦理角度分析了社会社会信任与大众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指出社会信任在大众文化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词:社会信任;群众文化;伦理。
在阶级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群体是在相互信任的前提下,由不同的人组成的。如果个人没有相互信任的条件,群体不会自发形成。而信任本身就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受到文化的直接影响,个人之间相同类型的文化更有可能有相互信任的关系。[1]最典型的例子是其他地方的区别,通常可以很快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比其他熟悉的人容易。可以看出,同一文化基础可以促进群体之间的信任形成,信任是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具有一定的互动作用。同样,社会信任和大众文化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以下是对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简单伦理分析。
一、群众文化离不开社会信任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大众文化需要依靠社会信任,但同时又可以引发社会信任。换句话说,形成大众文化或发展,需要得到社会信任的支持。因此,可以说大众文化不能与社会信任分离,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众文化受到群众影响力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影响,品味和评价标准不断变化,文化群众越来越处于变化的状态,国家难以控制,如服装趋势、音乐、建筑风格、消费趋势等各种变化。为此,需要使用和建立社会信任,以促进大众文化发展的深度。否则,我们不能尊重众多的文化现象。
2、大众文化在发展和推动过程中,将继续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如传统习俗的破坏,共同价值观的问题,公共理性的挑战,以应付群众文化,可能带来弱点和缺点,需要扩大社会储备信托来对付危机、发挥凝聚力、解决压力的作用。
3、随着群众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可供人们选择的数量越来越庞大,每个人最终倾向于何种群众文化的决定就越来越难以预料,而这将可能使一些人变得怀疑一切起来,既然无法选择,就放弃选择,在群众文化面前随波逐流。[2]对此,需要对群众文化做出足够信任的期待,以信任换信任,因为向其他人敞开的可能选择方式越多,信任对我们的决策和行动就变得越重要。
二、理清群众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民间与生活化,是理解群众文化的两个关键词,它们也构成了群众文化的活力源泉。但不可否认,民间与生活化仿佛一把双刃剑,也使群众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精华固然是我们应当积极吸取的有益内容,但糟粕是群众文化无可回避的阴影,视而不见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可取的态度是承认并正视它,并以合理而科学的方式解决它。
然而,就像其他文化现象一样,群众文化中包含的精华与糟粕并非总是泾渭分明的,相反,经常是精华与糟粕彼此交错,撇开了糟粕,精华也失去了存在依据,若仅留下精华,脱离了糟粕的精华也变得寡然无味、面目可憎。当然不排除也有部分群众文化几乎没有什么糟粕,如剪纸、灯艺等,应发扬光大;也有部分群众文化几乎全是糟粕,如一些低劣的婚俗就应全部弃之。更接近现实的状况是,绝大多数现存的群众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共生的,如传统庙会就有可取的方面,也不乏应抛弃的内容;各种民间戏剧中的传统曲目的情形也如此。因此,对群众文化要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做出客观的分析。
三、社会信任如何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
事实上,不但群众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社会信任,其良性发展也同样离不开社会信任。那么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中,社会信任应当如何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呢?一般来讲,影响社会信任的主要原因有政府、社会以及参与群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所有成员。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在于群众文化的参与者。只有参与者在参与和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一直表现出能够使人对其产生信任的言行,才能促进社会信任的深层发展,才能使群众文化在此基础上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若群众参与者本身无法证明自己是可以被信任的,那么群众文化也就很难得到良性发展。那么,群众文化的参与者应当怎样表现自己的言行,才能被其他参与者信任呢?笔者认为,参与者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处理公与私之间的关系
一些群众文化是以家族式或师徒式进行的,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在这样的关系中,两者经常被混同,祖辈所掌握、孙辈所习得的技艺究竟是属公共财产还是私人财产呢?师傅与徒弟的关系是公共关系还是私人关系?从道理上,多数人并不难明白并可以接受传统工艺、技艺等都应属于公共财产、师徒关系也应纳入到客观的社会关系之中的正确观点,但许多人在实际的行为中却与此认识发生脱节,仍然继续着公私不分、公私混淆的做法,结果就可能使一些很有价值的群众文化私人化,渐渐失传。特别是在今天,只有真正将群众文化视为公共财产,才能唤起公众关心群众文化、参与群众文化的热情。
2、始终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
群众文化往往具有地域性,这一特性既使群众文化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支持,融入到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又使群众文化变得各自为政,有些群众文化就表现出了以邻为壑的狭隘性,所以,必须超越群众文化固有的地域性,把群众文化视为整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从促进整体社会发展的高度看待群众文化,使不同的群众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借鉴,建立彼此信任的良好关系。
3、始终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
群众文化往往具有地域性,这一特性既使群众文化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支持,融入到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又使群众文化变得各自为政,有些群众文化就表现出了以邻为壑的狭隘性,所以,必须超越群众文化固有的地域性,把群众文化视为整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从促进整体社会发展的高度看待群众文化,使不同的群众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借鉴,建立彼此信任的良好关系。
四、社会信任在群众文化中的落实目标
与主流文化相比,大众文化的形式并不固定,内容不是太复杂。大众文化主要分布在基层群众中,受到寺院的影响,没有刻意去学习,你可以把握对应的大众文化。而社会信任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实现目标的必要性,有必要使这几代不同的群众文化得到各自的认可。换句话说,不同地区或不同形式的大众文化,在社会信任的基础上逐渐展开,让更多的人愿意接受和承认外国人的文化,从而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大众文化。只有在社会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将群众文化摆脱自身内在的沟通圈,让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同,才能真正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提升群众的基本素质、拓宽知识面的群众、促进群众文化和精神文明社会。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群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社会信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只有正确观察和利用社会信任,才能充分實施群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才能促使更多的人接受和承认外来群众的大众文化,以实现互动和相互传播大众文化,提高群众文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萍.构建社会信任应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美]托#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社会信任;群众文化;伦理。
在阶级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群体是在相互信任的前提下,由不同的人组成的。如果个人没有相互信任的条件,群体不会自发形成。而信任本身就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受到文化的直接影响,个人之间相同类型的文化更有可能有相互信任的关系。[1]最典型的例子是其他地方的区别,通常可以很快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比其他熟悉的人容易。可以看出,同一文化基础可以促进群体之间的信任形成,信任是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具有一定的互动作用。同样,社会信任和大众文化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以下是对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简单伦理分析。
一、群众文化离不开社会信任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大众文化需要依靠社会信任,但同时又可以引发社会信任。换句话说,形成大众文化或发展,需要得到社会信任的支持。因此,可以说大众文化不能与社会信任分离,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众文化受到群众影响力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影响,品味和评价标准不断变化,文化群众越来越处于变化的状态,国家难以控制,如服装趋势、音乐、建筑风格、消费趋势等各种变化。为此,需要使用和建立社会信任,以促进大众文化发展的深度。否则,我们不能尊重众多的文化现象。
2、大众文化在发展和推动过程中,将继续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如传统习俗的破坏,共同价值观的问题,公共理性的挑战,以应付群众文化,可能带来弱点和缺点,需要扩大社会储备信托来对付危机、发挥凝聚力、解决压力的作用。
3、随着群众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可供人们选择的数量越来越庞大,每个人最终倾向于何种群众文化的决定就越来越难以预料,而这将可能使一些人变得怀疑一切起来,既然无法选择,就放弃选择,在群众文化面前随波逐流。[2]对此,需要对群众文化做出足够信任的期待,以信任换信任,因为向其他人敞开的可能选择方式越多,信任对我们的决策和行动就变得越重要。
二、理清群众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民间与生活化,是理解群众文化的两个关键词,它们也构成了群众文化的活力源泉。但不可否认,民间与生活化仿佛一把双刃剑,也使群众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精华固然是我们应当积极吸取的有益内容,但糟粕是群众文化无可回避的阴影,视而不见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可取的态度是承认并正视它,并以合理而科学的方式解决它。
然而,就像其他文化现象一样,群众文化中包含的精华与糟粕并非总是泾渭分明的,相反,经常是精华与糟粕彼此交错,撇开了糟粕,精华也失去了存在依据,若仅留下精华,脱离了糟粕的精华也变得寡然无味、面目可憎。当然不排除也有部分群众文化几乎没有什么糟粕,如剪纸、灯艺等,应发扬光大;也有部分群众文化几乎全是糟粕,如一些低劣的婚俗就应全部弃之。更接近现实的状况是,绝大多数现存的群众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共生的,如传统庙会就有可取的方面,也不乏应抛弃的内容;各种民间戏剧中的传统曲目的情形也如此。因此,对群众文化要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做出客观的分析。
三、社会信任如何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
事实上,不但群众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社会信任,其良性发展也同样离不开社会信任。那么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中,社会信任应当如何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呢?一般来讲,影响社会信任的主要原因有政府、社会以及参与群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所有成员。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在于群众文化的参与者。只有参与者在参与和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一直表现出能够使人对其产生信任的言行,才能促进社会信任的深层发展,才能使群众文化在此基础上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若群众参与者本身无法证明自己是可以被信任的,那么群众文化也就很难得到良性发展。那么,群众文化的参与者应当怎样表现自己的言行,才能被其他参与者信任呢?笔者认为,参与者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处理公与私之间的关系
一些群众文化是以家族式或师徒式进行的,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在这样的关系中,两者经常被混同,祖辈所掌握、孙辈所习得的技艺究竟是属公共财产还是私人财产呢?师傅与徒弟的关系是公共关系还是私人关系?从道理上,多数人并不难明白并可以接受传统工艺、技艺等都应属于公共财产、师徒关系也应纳入到客观的社会关系之中的正确观点,但许多人在实际的行为中却与此认识发生脱节,仍然继续着公私不分、公私混淆的做法,结果就可能使一些很有价值的群众文化私人化,渐渐失传。特别是在今天,只有真正将群众文化视为公共财产,才能唤起公众关心群众文化、参与群众文化的热情。
2、始终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
群众文化往往具有地域性,这一特性既使群众文化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支持,融入到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又使群众文化变得各自为政,有些群众文化就表现出了以邻为壑的狭隘性,所以,必须超越群众文化固有的地域性,把群众文化视为整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从促进整体社会发展的高度看待群众文化,使不同的群众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借鉴,建立彼此信任的良好关系。
3、始终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
群众文化往往具有地域性,这一特性既使群众文化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支持,融入到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又使群众文化变得各自为政,有些群众文化就表现出了以邻为壑的狭隘性,所以,必须超越群众文化固有的地域性,把群众文化视为整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从促进整体社会发展的高度看待群众文化,使不同的群众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借鉴,建立彼此信任的良好关系。
四、社会信任在群众文化中的落实目标
与主流文化相比,大众文化的形式并不固定,内容不是太复杂。大众文化主要分布在基层群众中,受到寺院的影响,没有刻意去学习,你可以把握对应的大众文化。而社会信任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实现目标的必要性,有必要使这几代不同的群众文化得到各自的认可。换句话说,不同地区或不同形式的大众文化,在社会信任的基础上逐渐展开,让更多的人愿意接受和承认外国人的文化,从而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大众文化。只有在社会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将群众文化摆脱自身内在的沟通圈,让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同,才能真正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提升群众的基本素质、拓宽知识面的群众、促进群众文化和精神文明社会。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群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社会信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只有正确观察和利用社会信任,才能充分實施群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才能促使更多的人接受和承认外来群众的大众文化,以实现互动和相互传播大众文化,提高群众文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萍.构建社会信任应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美]托#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