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过程中的历史产物,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是独立学院的生存之本。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学院所输出的人才类型。对于培养目标而言,目前几乎所有的独立学院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即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结合市场要求,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目标,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是所有独立学院应该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现状;对策
在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既没有太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在短短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独立学院面临的竞争压力远远高于普通院校。虽然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学院大都将其定位在一些短期热门专业上面,导致专业设置的同质化严重。
1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现状分析
1.1应用型人才的定义
应用型人才通俗的定义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反应能力、团队精神、领导才能、敬业乐群、创新观念、适应环境等,应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学习、实践和专业技能相结合。
1.2 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现状
1.2.1人才培养无特色
首先,独立学院没有能力独立的进行教学体系的设计、研究与搭建,往往在设定教学专业时更多是针对市场上的热门专业、紧缺专业,作为目前普通高校的教育能力不足的一种补充。其次,作为引入社会力量的新型办学模式,缺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深入研究,办学没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2.2 人才培养目标与母体学校、高职院校趋于雷同
由于高校的扩招,母体高校在一些专业上受生源质量的影响,教学目标已经在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之间变得模糊,而独立学院的定位又与高职院校“熟技术、强适应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趋于雷同。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处于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尴尬境地。
1.3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1 师资队伍不强
第一,师资队伍结构性的缺失。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兼职教师比例远高于专职教师。由于缺乏一支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导致师资不稳定,也就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精品课程。
第二,师资依赖性太强。独立学院创立伊始,其师资队伍大多数源于母体高校的支援,也是双方合作的协议内容之一。其中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基本上都借鉴了母体高校。一方面独立学院借助于母体高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在短期内得到了快速的成长;另一方面由于其专业上过多的照搬母体高校,难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第三,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之间难以形成合力。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培养机制中,专职教师比例相对较小、流动性大,难以形成独立的体系,而原有的教学经验、培养模式在兼职教师思想中根深蒂固,相互之间在观念、认识、层次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形成合力,往往各自为政,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工作。
1.3.2 专业设置方面简单照搬,缺乏长远目光
由于大多数独立学院目前尚不具备专业课程开发的能力,在专业设置上简单的照搬母体高校的专业所以,在专业设置方面独立学院还是趋于保守,缺乏长远的眼光。在专业选择方面,大多偏重于短线的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电子商务、会计、外语、营销、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
1.3.3 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性教育针对性不强
课程体系是学校教学的主要载体,学生进入学校都是按照学校设计的课程体系开始学习,课程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不但要结合学生的心理、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要立足地方,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对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设计的调查中发现,课程体系中对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不足。
2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虽然同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在不同产业、不同层次、不同的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和标准都存在着差异。如何结合市场要求,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目标,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是所有独立学院应该思考的课题。
2.1 打破专业“一选定终身”的模式,降低专业选择风险
通过对高校的教学体系的研究,笔者发现在校生第一学年设置的基本上都是公共基础课,进行的是通识教育,并不涉及到太多的专业方向课。第二学年基本上都属于学科基础教学阶段,第三学年及第四学年才涉及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因此大胆的作出如下设计:
首先,入学后不分专业,只分院系,课程按公共基础课设置。在第二学年设置学科基础课,按二级学科组织教学。其次,在入学以后,学校开展就业相关的培训,及时将学院在就业方面的相关信息经过研究整理后与学生分享,对其选择专业及就业心理进行指导,通过四个学期的培养,让学生提前对未来的就业形势及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把握。第三,在第二学年末,根据学生的自愿、成绩及相关办法自主在本院系内选择专业。最后,第八学期进入实训基地及与学院共建的企业进行上岗实习。
这样的方式大大缩减了专业选择的风险,既不耽误科学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保障。首先,通过两个学年的指导,他们在专业选择上从无知到专业;其次,对于两年以后的专业前景的判断远远比对四年以后的专业判断容易得多,大大降低了专业选择的风险。
2.2 贴近地方经济,就近服务,办出特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逐步向内地转移,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回到地方、建设地方。特别是不断提升的第三产业成为了拉动经济发展的重点。各个地方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资源结构逐步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产业模式。独立学院应抓住专业设置相对灵活的自身优势,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开办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这就需要独立学院在研究经济发展趋势上多下工夫,尤其是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密切关注。深入地方企事业调研掌握最新的经济发展导向。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共建实训基地及定向输出平台。
2.3 以需求为导向,坚持产学协作之路
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努力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脱节的状况,促进教育和经济的紧密结合。高等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和产业界及科研所的合作。”针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及独立学院与社会资源的紧密关系的特点,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率先走出与产业结合的办学之路。實施产学结合的办学之路,加大了院校与企业的互动,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学院的就业率、缩短了企业的培训期形成了良好的良性循环。因此,产学协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何实.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吴金林.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2期.
[3]斯荣喜,龚山平,邹晓东. 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4]徐平原.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电子高等教育学会 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5]章文杰.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分析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现状;对策
在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既没有太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在短短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独立学院面临的竞争压力远远高于普通院校。虽然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学院大都将其定位在一些短期热门专业上面,导致专业设置的同质化严重。
1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现状分析
1.1应用型人才的定义
应用型人才通俗的定义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反应能力、团队精神、领导才能、敬业乐群、创新观念、适应环境等,应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学习、实践和专业技能相结合。
1.2 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现状
1.2.1人才培养无特色
首先,独立学院没有能力独立的进行教学体系的设计、研究与搭建,往往在设定教学专业时更多是针对市场上的热门专业、紧缺专业,作为目前普通高校的教育能力不足的一种补充。其次,作为引入社会力量的新型办学模式,缺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深入研究,办学没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2.2 人才培养目标与母体学校、高职院校趋于雷同
由于高校的扩招,母体高校在一些专业上受生源质量的影响,教学目标已经在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之间变得模糊,而独立学院的定位又与高职院校“熟技术、强适应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趋于雷同。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处于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尴尬境地。
1.3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1 师资队伍不强
第一,师资队伍结构性的缺失。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兼职教师比例远高于专职教师。由于缺乏一支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导致师资不稳定,也就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精品课程。
第二,师资依赖性太强。独立学院创立伊始,其师资队伍大多数源于母体高校的支援,也是双方合作的协议内容之一。其中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基本上都借鉴了母体高校。一方面独立学院借助于母体高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在短期内得到了快速的成长;另一方面由于其专业上过多的照搬母体高校,难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第三,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之间难以形成合力。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培养机制中,专职教师比例相对较小、流动性大,难以形成独立的体系,而原有的教学经验、培养模式在兼职教师思想中根深蒂固,相互之间在观念、认识、层次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形成合力,往往各自为政,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工作。
1.3.2 专业设置方面简单照搬,缺乏长远目光
由于大多数独立学院目前尚不具备专业课程开发的能力,在专业设置上简单的照搬母体高校的专业所以,在专业设置方面独立学院还是趋于保守,缺乏长远的眼光。在专业选择方面,大多偏重于短线的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电子商务、会计、外语、营销、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
1.3.3 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性教育针对性不强
课程体系是学校教学的主要载体,学生进入学校都是按照学校设计的课程体系开始学习,课程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不但要结合学生的心理、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要立足地方,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对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设计的调查中发现,课程体系中对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不足。
2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虽然同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在不同产业、不同层次、不同的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和标准都存在着差异。如何结合市场要求,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目标,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是所有独立学院应该思考的课题。
2.1 打破专业“一选定终身”的模式,降低专业选择风险
通过对高校的教学体系的研究,笔者发现在校生第一学年设置的基本上都是公共基础课,进行的是通识教育,并不涉及到太多的专业方向课。第二学年基本上都属于学科基础教学阶段,第三学年及第四学年才涉及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因此大胆的作出如下设计:
首先,入学后不分专业,只分院系,课程按公共基础课设置。在第二学年设置学科基础课,按二级学科组织教学。其次,在入学以后,学校开展就业相关的培训,及时将学院在就业方面的相关信息经过研究整理后与学生分享,对其选择专业及就业心理进行指导,通过四个学期的培养,让学生提前对未来的就业形势及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把握。第三,在第二学年末,根据学生的自愿、成绩及相关办法自主在本院系内选择专业。最后,第八学期进入实训基地及与学院共建的企业进行上岗实习。
这样的方式大大缩减了专业选择的风险,既不耽误科学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保障。首先,通过两个学年的指导,他们在专业选择上从无知到专业;其次,对于两年以后的专业前景的判断远远比对四年以后的专业判断容易得多,大大降低了专业选择的风险。
2.2 贴近地方经济,就近服务,办出特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逐步向内地转移,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回到地方、建设地方。特别是不断提升的第三产业成为了拉动经济发展的重点。各个地方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资源结构逐步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产业模式。独立学院应抓住专业设置相对灵活的自身优势,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开办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这就需要独立学院在研究经济发展趋势上多下工夫,尤其是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密切关注。深入地方企事业调研掌握最新的经济发展导向。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共建实训基地及定向输出平台。
2.3 以需求为导向,坚持产学协作之路
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努力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脱节的状况,促进教育和经济的紧密结合。高等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和产业界及科研所的合作。”针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及独立学院与社会资源的紧密关系的特点,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率先走出与产业结合的办学之路。實施产学结合的办学之路,加大了院校与企业的互动,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学院的就业率、缩短了企业的培训期形成了良好的良性循环。因此,产学协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何实.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吴金林.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2期.
[3]斯荣喜,龚山平,邹晓东. 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4]徐平原.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电子高等教育学会 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5]章文杰.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分析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