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部分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了,计算机教育手段的出现,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升。对于计算机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分别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难点和重点的突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教学整合 计算机技术 思维训练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往往不易掌握。此外,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如果不丰富多彩、充满趣味,很难长时间抓住他们的心。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我利用小学生爱新鲜、好胜、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下面就结合实际教学来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
一、导入
“导语”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也是最影响一节课成功的环节,要抓住儿童的好奇心理,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入是众多方法中效果比较好的一种。
一年级上册比较单元中的“动物乐园”一节,我用计算机展示了“动物乐园”的场景——屏幕上出现了声情并茂的彩色图面:今天是动物乐园第一天营业,瞧,一大早,小动物们都开开心心地赶来了。小鸟、小熊、小猴愉快的叫声响起,小动物们一蹦一跳,观看的同学非常兴奋。这时我说:“小动物们来的太多了,瞧,小熊、小鹿、小猴、小兔他们几个淘气包在比谁的伙伴来的多呢?这节课我们就和他们一起去比较比较(揭示课题)。”这样导入新课为学习新的知识做了良好的准备,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学生自然、积极地动脑筋,寻找解答方法及答案,教学就显得轻松多了。
二、突破重难点
重点是指数学教学中一节课着重讲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难点是一节课中学生学习掌握比较困难的内容,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只是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不能轻易地掌握。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
在教学低年级数学课“时分秒的认识”时,如果教师单纯用语言描述一分等于60秒,一小时等于60分,学生很难理解。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让学生亲眼去观察,亲身去感受,所有的知识难点就会迎刃而解。教学时,教师播放钟表课件,学生会看到一个生动形象的大钟表摆在面前,而且还滴答滴答地响着,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找准一个时间段,引导学生附和着滴答声开始数数,最后不难得出结论“一分钟等于60秒,一小时等于60分。”同时,孩子们也真切地体会到了一分钟到底有多长,真正做到了用心去感受知识。如此获得的知识,学生会记忆得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从思维,要通过课件实物操作,提出启发性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平均分》的内容,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了动脑筋爷爷和一个长方形的用意是什么?学生立即议论开了,有的说:“动脑筋爷爷一定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有的说:“可能是动脑筋爷爷今天要告诉我们学长方形呢!”还有的说:“这长方形里一定有许多秘密,老师是要我们动脑筋解开它的秘密。”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很快投入电脑操作中。最后,由学生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清楚地讲述其独特的思维过程。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活力,是数学教学的新型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四、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的使用无疑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无论是学生得到的知识信息,还是老师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都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增大课堂容量不是增多练习数量,而是思维训练的高精度、高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开动思维。比如习题课教学应注重基础,由易到难,力求变化。老师重点强化变化过程的分析,动态的图形有利于数学情境的再现,激发学生兴趣。在老师有意识的情境设置中主动探索研究,提高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强化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最后总结确定此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参与数学思维训练,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有利于优化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绝不可认为电教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形成了电教“满堂灌”。只要我们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利用各种电教媒体,学生的数学教学就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美好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关键词 教学整合 计算机技术 思维训练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往往不易掌握。此外,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如果不丰富多彩、充满趣味,很难长时间抓住他们的心。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我利用小学生爱新鲜、好胜、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下面就结合实际教学来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
一、导入
“导语”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也是最影响一节课成功的环节,要抓住儿童的好奇心理,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入是众多方法中效果比较好的一种。
一年级上册比较单元中的“动物乐园”一节,我用计算机展示了“动物乐园”的场景——屏幕上出现了声情并茂的彩色图面:今天是动物乐园第一天营业,瞧,一大早,小动物们都开开心心地赶来了。小鸟、小熊、小猴愉快的叫声响起,小动物们一蹦一跳,观看的同学非常兴奋。这时我说:“小动物们来的太多了,瞧,小熊、小鹿、小猴、小兔他们几个淘气包在比谁的伙伴来的多呢?这节课我们就和他们一起去比较比较(揭示课题)。”这样导入新课为学习新的知识做了良好的准备,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学生自然、积极地动脑筋,寻找解答方法及答案,教学就显得轻松多了。
二、突破重难点
重点是指数学教学中一节课着重讲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难点是一节课中学生学习掌握比较困难的内容,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只是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不能轻易地掌握。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
在教学低年级数学课“时分秒的认识”时,如果教师单纯用语言描述一分等于60秒,一小时等于60分,学生很难理解。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让学生亲眼去观察,亲身去感受,所有的知识难点就会迎刃而解。教学时,教师播放钟表课件,学生会看到一个生动形象的大钟表摆在面前,而且还滴答滴答地响着,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找准一个时间段,引导学生附和着滴答声开始数数,最后不难得出结论“一分钟等于60秒,一小时等于60分。”同时,孩子们也真切地体会到了一分钟到底有多长,真正做到了用心去感受知识。如此获得的知识,学生会记忆得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从思维,要通过课件实物操作,提出启发性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平均分》的内容,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了动脑筋爷爷和一个长方形的用意是什么?学生立即议论开了,有的说:“动脑筋爷爷一定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有的说:“可能是动脑筋爷爷今天要告诉我们学长方形呢!”还有的说:“这长方形里一定有许多秘密,老师是要我们动脑筋解开它的秘密。”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很快投入电脑操作中。最后,由学生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清楚地讲述其独特的思维过程。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活力,是数学教学的新型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四、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的使用无疑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无论是学生得到的知识信息,还是老师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都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增大课堂容量不是增多练习数量,而是思维训练的高精度、高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开动思维。比如习题课教学应注重基础,由易到难,力求变化。老师重点强化变化过程的分析,动态的图形有利于数学情境的再现,激发学生兴趣。在老师有意识的情境设置中主动探索研究,提高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强化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最后总结确定此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参与数学思维训练,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有利于优化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绝不可认为电教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形成了电教“满堂灌”。只要我们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利用各种电教媒体,学生的数学教学就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美好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