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基于此,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已是时代之需、当务之急。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需要重新定位。首先,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探究的学习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共同商讨、合作,深入领悟课文内容。其次,教师是指导者,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及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最后,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评价者。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课堂充满活力。
二
课文是知识的载体,是学习的范例,是探索的基本内容。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之上,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角度、多渠道获取相关信息,通过分析、筛选、整理,形成自己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并进行展示交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这一方法可以分为四个基本阶段:独立学习阶段→互动学习阶段→展示交流阶段→检测反馈阶段。
1.独立学习阶段
本阶段的学习一般在预习课进行,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对文本进行感悟,对课文提出质疑,做出批注,并多角度、多渠道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关注学生对课文的最初感受,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法,保证学生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争取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切不可放任自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导学时要注意梯度和维度。学生要整理好学案,以便在此基础上,进入互动学习环节。
2.互动学习阶段
学生在完成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进入互动学习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领悟,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新的领悟。
(1)信息交流
通过概括、归纳、交流,组内达成共识,提取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关键信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学习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协助、指导学生处理信息。
(2)成果交流
学生之间交流在独立学习阶段中文句的理解,读文的心得、感受,并提交自己读文中产生的疑问,组内展开讨论,合作探究,生成新的领悟,并进一步整理学案。
(3)生成新问题
在对课文进一步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领悟,自然就会有新问题产生,针对新产生的问题,教师要进一步明确学习需求,布置新任务。
(4)讨论释疑
依据学习需求,针对产生的新问题,学生展开讨论,深入领悟,探究交流,解决疑问,整理成果。
(5)課堂拓展
课堂拓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深化对文本的解读,而且可以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在本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不要使课堂拓展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要紧扣教学目标,兼顾学生接受的兴奋点,让课堂教学余音绕梁。
(6)整理归纳学习成果
整理完善学案,每组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本组展示的导入语和结束语。导语和结语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写作和说话能力。在文本的框架内,导语和结语的运用可以使课堂异彩纷呈,文思飞扬。
3.展示交流阶段
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并把学习成果记入学案。这不仅扩展了教材的信息容量,也记载了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和精思熟虑的轨迹,保留了一个构建知识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的学习经验和心得。
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分类,结合各组实际,分配展示任务,指导学生精心设计展示环节,争取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并在展示中得到锻炼、提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是表演者,而不是听众。小组间要互评,互补,共同进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恰当点评,使学生在知识的对接中产生灵动的思维。
4.检测反馈阶段
教师对学生进行检测形成反馈,以便了解学情,及时查漏补缺。同时通过检测,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有哪些成功之处,还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为下一步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以课文为有效载体,以训练学生阅读为主线,以“和谐、高效、生态”课堂创建为着力点,逐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的完成课堂教学,搭建好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基于此,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已是时代之需、当务之急。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需要重新定位。首先,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探究的学习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共同商讨、合作,深入领悟课文内容。其次,教师是指导者,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及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最后,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评价者。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课堂充满活力。
二
课文是知识的载体,是学习的范例,是探索的基本内容。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之上,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角度、多渠道获取相关信息,通过分析、筛选、整理,形成自己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并进行展示交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这一方法可以分为四个基本阶段:独立学习阶段→互动学习阶段→展示交流阶段→检测反馈阶段。
1.独立学习阶段
本阶段的学习一般在预习课进行,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对文本进行感悟,对课文提出质疑,做出批注,并多角度、多渠道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关注学生对课文的最初感受,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法,保证学生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争取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切不可放任自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导学时要注意梯度和维度。学生要整理好学案,以便在此基础上,进入互动学习环节。
2.互动学习阶段
学生在完成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进入互动学习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领悟,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新的领悟。
(1)信息交流
通过概括、归纳、交流,组内达成共识,提取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关键信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学习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协助、指导学生处理信息。
(2)成果交流
学生之间交流在独立学习阶段中文句的理解,读文的心得、感受,并提交自己读文中产生的疑问,组内展开讨论,合作探究,生成新的领悟,并进一步整理学案。
(3)生成新问题
在对课文进一步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领悟,自然就会有新问题产生,针对新产生的问题,教师要进一步明确学习需求,布置新任务。
(4)讨论释疑
依据学习需求,针对产生的新问题,学生展开讨论,深入领悟,探究交流,解决疑问,整理成果。
(5)課堂拓展
课堂拓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深化对文本的解读,而且可以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在本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不要使课堂拓展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要紧扣教学目标,兼顾学生接受的兴奋点,让课堂教学余音绕梁。
(6)整理归纳学习成果
整理完善学案,每组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本组展示的导入语和结束语。导语和结语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写作和说话能力。在文本的框架内,导语和结语的运用可以使课堂异彩纷呈,文思飞扬。
3.展示交流阶段
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并把学习成果记入学案。这不仅扩展了教材的信息容量,也记载了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和精思熟虑的轨迹,保留了一个构建知识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的学习经验和心得。
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分类,结合各组实际,分配展示任务,指导学生精心设计展示环节,争取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并在展示中得到锻炼、提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是表演者,而不是听众。小组间要互评,互补,共同进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恰当点评,使学生在知识的对接中产生灵动的思维。
4.检测反馈阶段
教师对学生进行检测形成反馈,以便了解学情,及时查漏补缺。同时通过检测,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有哪些成功之处,还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为下一步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以课文为有效载体,以训练学生阅读为主线,以“和谐、高效、生态”课堂创建为着力点,逐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的完成课堂教学,搭建好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