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份清同治元年(1862)署江南提督曾秉忠发军功陈希望功牌。内容誊录如下:
功牌
钦命提督福建陆路全省军务、署理江南提督全省军门、总统水陆诸军节制各镇、励勇巴图鲁曾
为给发功牌以昭激劝事:
照得本军门钦承简命,署理江南提督,仍统江浙战船水陆兵勇,督率文武员弁克期剿复郡邑,所有在事出力员弁兵勇人等,自应随时奖励,用昭激劝。
兹查有六品军功书识陈希望办事认真,尤为出力,合行赏给五品军功顶戴以示鼓励。除汇案奏咨外,为此牌仰该书识遵照收领,务须益加奋勉,毋负奖赏。
须至功牌者,奖
右牌仰五品军功书识陈希望准此
同治元年二月初一日给
提督军门行
该功牌高64厘米,宽57厘米,“六品军功书识陈希望办事认真”“五”“书识”“五品军功书识陈希望”“同治元”“二”为墨笔正书,“奖”“初一”“行”为朱笔行書,事由处有朱圈,“右”上有朱点,“准此”处有朱划。提督军门及日期处盖有方形“提督江南总兵官印”朱印。
从内容可知,该功牌系清军困守上海期间发出的相关奖励文件。要理清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需从太平天国战争及发牌者曾秉忠说起。
早年经历
曾秉忠,字允堂,广东吴川人,行伍出身。1854年5月随军赴湖南湘潭与太平军作战,得补把总、赏戴蓝翎。8月,以攻克岳州(今岳阳)有功,升千总,当年底再擢升守备。1855年4月,复因参与收复湖北黄州府(今黄冈)之战,“命以都司升用先换顶戴”。当年10月,清廷“以湖北水陆各军剿贼出力,赏千总曾秉忠花翎”。
1856年3月,经湖北巡抚胡林翼保奏其“勇敢善战,朴实不欺”,得升游击,并赏换花翎。当年底,复以攻占汉阳,被湖广总督官文保荐“以参将升补”。1858年,曾秉忠调往河南。6月,因解围固始,被“以副将记名简放,并赏励勇巴图鲁名号”。
1860年2月,曾秉忠在江南大营参与攻克九洑洲之役,获准“交军机处记名以总兵简放”。此后,太平军围魏救赵,突袭杭州。江南大营被迫分兵肆应,令曾秉忠督兵3000人,管带长龙船,转战长兴、湖州、郎溪、溧阳多地。5月,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曾秉忠撤往扬州躲避。7月,清廷任其为福建汀州镇总兵。不久,曾秉忠又以“会剿王家港贼出力赏提督衔”。
1860年8月,面对气势如虹的东征太平军,龟缩上海的清江苏巡抚薛焕上奏告急:“臣两月以来,募调兵勇,统计不满四千,而分调防剿,为数更属无几。前咨张玉良拨兵三千,并调曾秉忠长龙三十船来沪助剿,至今未到。兹松江复失,青浦以上逆氛联为一片,南翔镇仍为贼踞,嘉定之贼又分窜罗店,势将扑犯宝山。上海则三面皆贼,逼近凶锋,其余川沙、南汇、奉贤各厅县在在濒危。”
鉴于“上海为江南饷源所自出,且与北岸唇齿相关,倘有疏虞,关系甚重”,清廷遂于9月初“命办理江北军务福建陆路提督李若珠,饬总兵曾秉忠统带长龙等船,飞速驰救”。但不久后,曾秉忠被以“钤束兵丁不严”为由摘去顶戴。10月,曾秉忠率部进攻青浦太平军,“鏖战历三昼夜,将城外贼卡悉毁,身受枪伤犹奋勇追击”,由此又被赏还顶戴。
此后,曾秉忠便开始扎根上海,他“招集大营溃散之同乡弁勇,令各造炮船投效。期年之间,多至四百余号,军声大振”。有了这些资本,他陆续与太平军在金山、松江、宝山等处对峙接仗。
转战上海
1860年11月16日,嘉兴太平军往攻朱泾,“于沿河两岸十余里连列营垒,插旗如林,且起炮台三座,贼众约五六千名,贼船约四五百只,火器甚多,势极猛悍”。曾秉忠当时正在龙王庙驻防,接报后即驾船十余只疾驶而至,“一面遣弁赴回,抽调战船三十只,密令夜半潮平,驶赴枫泾,抄截贼后,一面亲督各船迎头剿击。水陆逆众悉力拒战,我军勇气倍增,连放大炮,轰沉贼船数只,逆势始却,阵斩悍匪甚多,生擒十余名,并夺获枪船数只、旗械无算”。战后,经薛焕奏报,清廷命“曾秉忠著遇有提督缺出提奏”。不久,李若珠“解任养亲”,清廷遂补授曾秉忠福建陆路提督,旋又署理江南提督。
1861年3月,曾秉忠率部南下,夺得海盐县。清廷因此赏其“三代正一品封典”。4月,薛焕与曾秉忠商议,“设立泖塔水营,作淞、沪屏藩,分拨战舰,四面驻防”。当时太平军在乍浦屯集重兵,有从南面进攻上海的可能,薛焕遂命曾秉忠赴金山卫驻防。曾秉忠“亲率炮船,驻扼金山大营头张堰”。但曾秉忠毕竟行伍出身,且所部多亲朋故旧,约束较松,纪律不佳。7月,清廷“以失察兵勇抢劫外夷商船”为由,将其下部议处,并将“哨官曾以忠等分别严惩”。
此后,清朝野内外逐渐从太平军挺进苏浙的惊惶中冷静下来。清廷一方面命曾国藩补授两江总督,并授以节制苏、皖、浙、赣四省之大权,统筹进剿太平天国;另一方面,以薛焕及署江苏布政使、苏松太道吴煦为代表的驻沪官僚积极联络在上海的列强势力,组织会防公所,“用夷助剿”。此外,上海地方士绅也认识到原有清地方行政体系无力应对太平军的凌厉攻势,遂筹巨资赴安庆吁恳曾国藩派李鸿章率淮军援沪。鉴于各方情势,清廷在1862年初,以“逆情实为叵测,不可不防”为由,命曾秉忠等“缓攻青浦,先固内防”。从此,曾秉忠一军便处于守势,不再主动出击。
1862年3月9日,浙江太平军由枫泾、新埭进攻金山,曾秉忠调游击梁世能、都司彭道明等队援救,但被太平军击退。次日拂晓,太平军“攻破龚得贵之营,立时进扑朱泾”,曾秉忠亲督炮船与战,复被太平军击败,“失去炮船甚多,朱泾各营俱溃,逆众趁势阑入,该镇即于寅刻失守”。事已至此,薛焕只得奏请将曾秉忠“降职录用”。其中说:“曾秉忠自署理江南提督以来,统领水陆各军一万数千人驻扎洙泾,非不身先士卒劳苦不辞,而资格较浅,阅历未深,驭下失之过宽,纪律不能严肃。……部下将弁多系本宗弟侄及旧时同列之人,是以遇事袒庇,未免爱克厥威。……该提臣经此挫衄,恐难再振军威。……曾秉忠虽无专阃之才,尚胜偏裨之任,倘蒙圣恩降为副将、参将等职,饬赴督臣曾国藩军营,令其随同老成宿将历练数年。” 但清廷认为,此时“仅以副将参将降补,不足蔽辜”。遂将曾秉忠直接革职,“发往曾国藩军营差遣委用,以观后效”。
尽管曾秉忠于4月即率部夺回朱泾,并于6月进克青浦,但清廷并未“施恩”。到7月份,李鸿章补授江苏巡抚后在上海立足稳妥,湘系的黄翼升也接署了江南提督一职。清廷便六百里加急密谕李鸿章:“曾秉忠所部广勇既劣,船亦脆薄,即着李鸿章与黄翼升设法整顿。并催令曾秉忠迅往曾国藩军营,毋任逗遛。”但李鸿章已觉察到,“曾秉忠之水师,多与贼通,急遣之,则船炮与勇并归于贼”。于是他在7月21日上奏,以黄翼升所部船只破损需要维修,“商令曾秉忠严束所部分堵前面各隘口,俟黄翼升船只修好,再行添调前往抽替”。
由此观之,随着湘淮系势力逐渐掌控局面,上海已无曾秉忠的发展空间。
曾秉忠可能多少也感觉到了这种危机,因此在赋闲上海期间,对部下管束更为松散,滋事不断,引发诸多弹劾。如詹事殷兆镛参其:“龙船水师,专事通贼,焚掠良民。去夏在庄练荡抢夷船买丝银十余万两,后被搜获,几酿巨衅。秋间抢委员孙丰官钱七十千。”还有人奏:“曾秉忠所带长龙船在黄浦一带扰害行旅,其兵勇勾通发逆,各守地段,贼来则裹首附和,贼退则满载归营。浦东如川南、奉贤一带畏曾秉忠之兵如虎,遂各出重资,雇夷兵二百名驻扎奉贤之南桥,发逆闻风远遁,兵勇不敢过问,是其明效。”
为此,清廷于8月底寄谕曾国藩,要求“会商整顿江南下游水师”。11月,清廷再次颁诏曾、李,要求将曾秉忠“勒令交卸,迅速赴营差委”。李鸿章稍后复奏,大致云:淮军初来乍到,尚需曾秉忠部协助,且将冯日坤正法后,曾秉忠行为有所收敛,对军事“未必无感愧奋兴之意”。清廷接报后以“曾秉忠一军既已渐知儆畏,并无纵兵通贼情事”,命“准其暂留沪防,协同黄翼升实力防剿”。
身后哀荣
1863年5月,曾秉忠病卒于军,李鸿章按例奏闻,清廷念其“从征十年,转战数省,颇著劳绩”,加恩“开复革职处分,照提督军营病故例议?”,“予祭葬恤荫,谥壮果”。光绪《高州府志》卷十一载,曾秉忠死后归葬于吴川曾屋塘石龙头,并竖有谕祭文碑。
纵观曾秉忠的生平不难发现,其本没有多少突出的才能或背景,但凭借太平天国战争的锋镝硝烟竟积功至一品大员,历史对其实在是眷顾有佳。反观李鸿章日后在晚清史中的历史地位,其仕途的重要转折点及对洋务的最初认識都源自他率部援沪,接任江苏巡抚。而这些多少也得益于薛焕、曾秉忠等在上海的坚守。对此,李鸿章应该还是有些默念在心的。
因而,当1877年曾秉忠的长子曾继福递禀已升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要求代奏补给其父的“一品荫典”时,李鸿章当即以“该提督因公处分久经开复,而得缺在先,照例仍应给荫,其当时咨部文册,因道途梗阻遗失,系属实情,臣在军营与之共事多年,深知梗概”为辞,奏请清廷补给。
(作者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综合业务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功牌
钦命提督福建陆路全省军务、署理江南提督全省军门、总统水陆诸军节制各镇、励勇巴图鲁曾
为给发功牌以昭激劝事:
照得本军门钦承简命,署理江南提督,仍统江浙战船水陆兵勇,督率文武员弁克期剿复郡邑,所有在事出力员弁兵勇人等,自应随时奖励,用昭激劝。
兹查有六品军功书识陈希望办事认真,尤为出力,合行赏给五品军功顶戴以示鼓励。除汇案奏咨外,为此牌仰该书识遵照收领,务须益加奋勉,毋负奖赏。
须至功牌者,奖
右牌仰五品军功书识陈希望准此
同治元年二月初一日给
提督军门行
该功牌高64厘米,宽57厘米,“六品军功书识陈希望办事认真”“五”“书识”“五品军功书识陈希望”“同治元”“二”为墨笔正书,“奖”“初一”“行”为朱笔行書,事由处有朱圈,“右”上有朱点,“准此”处有朱划。提督军门及日期处盖有方形“提督江南总兵官印”朱印。
从内容可知,该功牌系清军困守上海期间发出的相关奖励文件。要理清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需从太平天国战争及发牌者曾秉忠说起。
早年经历
曾秉忠,字允堂,广东吴川人,行伍出身。1854年5月随军赴湖南湘潭与太平军作战,得补把总、赏戴蓝翎。8月,以攻克岳州(今岳阳)有功,升千总,当年底再擢升守备。1855年4月,复因参与收复湖北黄州府(今黄冈)之战,“命以都司升用先换顶戴”。当年10月,清廷“以湖北水陆各军剿贼出力,赏千总曾秉忠花翎”。
1856年3月,经湖北巡抚胡林翼保奏其“勇敢善战,朴实不欺”,得升游击,并赏换花翎。当年底,复以攻占汉阳,被湖广总督官文保荐“以参将升补”。1858年,曾秉忠调往河南。6月,因解围固始,被“以副将记名简放,并赏励勇巴图鲁名号”。
1860年2月,曾秉忠在江南大营参与攻克九洑洲之役,获准“交军机处记名以总兵简放”。此后,太平军围魏救赵,突袭杭州。江南大营被迫分兵肆应,令曾秉忠督兵3000人,管带长龙船,转战长兴、湖州、郎溪、溧阳多地。5月,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曾秉忠撤往扬州躲避。7月,清廷任其为福建汀州镇总兵。不久,曾秉忠又以“会剿王家港贼出力赏提督衔”。
1860年8月,面对气势如虹的东征太平军,龟缩上海的清江苏巡抚薛焕上奏告急:“臣两月以来,募调兵勇,统计不满四千,而分调防剿,为数更属无几。前咨张玉良拨兵三千,并调曾秉忠长龙三十船来沪助剿,至今未到。兹松江复失,青浦以上逆氛联为一片,南翔镇仍为贼踞,嘉定之贼又分窜罗店,势将扑犯宝山。上海则三面皆贼,逼近凶锋,其余川沙、南汇、奉贤各厅县在在濒危。”
鉴于“上海为江南饷源所自出,且与北岸唇齿相关,倘有疏虞,关系甚重”,清廷遂于9月初“命办理江北军务福建陆路提督李若珠,饬总兵曾秉忠统带长龙等船,飞速驰救”。但不久后,曾秉忠被以“钤束兵丁不严”为由摘去顶戴。10月,曾秉忠率部进攻青浦太平军,“鏖战历三昼夜,将城外贼卡悉毁,身受枪伤犹奋勇追击”,由此又被赏还顶戴。
此后,曾秉忠便开始扎根上海,他“招集大营溃散之同乡弁勇,令各造炮船投效。期年之间,多至四百余号,军声大振”。有了这些资本,他陆续与太平军在金山、松江、宝山等处对峙接仗。
转战上海
1860年11月16日,嘉兴太平军往攻朱泾,“于沿河两岸十余里连列营垒,插旗如林,且起炮台三座,贼众约五六千名,贼船约四五百只,火器甚多,势极猛悍”。曾秉忠当时正在龙王庙驻防,接报后即驾船十余只疾驶而至,“一面遣弁赴回,抽调战船三十只,密令夜半潮平,驶赴枫泾,抄截贼后,一面亲督各船迎头剿击。水陆逆众悉力拒战,我军勇气倍增,连放大炮,轰沉贼船数只,逆势始却,阵斩悍匪甚多,生擒十余名,并夺获枪船数只、旗械无算”。战后,经薛焕奏报,清廷命“曾秉忠著遇有提督缺出提奏”。不久,李若珠“解任养亲”,清廷遂补授曾秉忠福建陆路提督,旋又署理江南提督。
1861年3月,曾秉忠率部南下,夺得海盐县。清廷因此赏其“三代正一品封典”。4月,薛焕与曾秉忠商议,“设立泖塔水营,作淞、沪屏藩,分拨战舰,四面驻防”。当时太平军在乍浦屯集重兵,有从南面进攻上海的可能,薛焕遂命曾秉忠赴金山卫驻防。曾秉忠“亲率炮船,驻扼金山大营头张堰”。但曾秉忠毕竟行伍出身,且所部多亲朋故旧,约束较松,纪律不佳。7月,清廷“以失察兵勇抢劫外夷商船”为由,将其下部议处,并将“哨官曾以忠等分别严惩”。
此后,清朝野内外逐渐从太平军挺进苏浙的惊惶中冷静下来。清廷一方面命曾国藩补授两江总督,并授以节制苏、皖、浙、赣四省之大权,统筹进剿太平天国;另一方面,以薛焕及署江苏布政使、苏松太道吴煦为代表的驻沪官僚积极联络在上海的列强势力,组织会防公所,“用夷助剿”。此外,上海地方士绅也认识到原有清地方行政体系无力应对太平军的凌厉攻势,遂筹巨资赴安庆吁恳曾国藩派李鸿章率淮军援沪。鉴于各方情势,清廷在1862年初,以“逆情实为叵测,不可不防”为由,命曾秉忠等“缓攻青浦,先固内防”。从此,曾秉忠一军便处于守势,不再主动出击。
1862年3月9日,浙江太平军由枫泾、新埭进攻金山,曾秉忠调游击梁世能、都司彭道明等队援救,但被太平军击退。次日拂晓,太平军“攻破龚得贵之营,立时进扑朱泾”,曾秉忠亲督炮船与战,复被太平军击败,“失去炮船甚多,朱泾各营俱溃,逆众趁势阑入,该镇即于寅刻失守”。事已至此,薛焕只得奏请将曾秉忠“降职录用”。其中说:“曾秉忠自署理江南提督以来,统领水陆各军一万数千人驻扎洙泾,非不身先士卒劳苦不辞,而资格较浅,阅历未深,驭下失之过宽,纪律不能严肃。……部下将弁多系本宗弟侄及旧时同列之人,是以遇事袒庇,未免爱克厥威。……该提臣经此挫衄,恐难再振军威。……曾秉忠虽无专阃之才,尚胜偏裨之任,倘蒙圣恩降为副将、参将等职,饬赴督臣曾国藩军营,令其随同老成宿将历练数年。” 但清廷认为,此时“仅以副将参将降补,不足蔽辜”。遂将曾秉忠直接革职,“发往曾国藩军营差遣委用,以观后效”。
尽管曾秉忠于4月即率部夺回朱泾,并于6月进克青浦,但清廷并未“施恩”。到7月份,李鸿章补授江苏巡抚后在上海立足稳妥,湘系的黄翼升也接署了江南提督一职。清廷便六百里加急密谕李鸿章:“曾秉忠所部广勇既劣,船亦脆薄,即着李鸿章与黄翼升设法整顿。并催令曾秉忠迅往曾国藩军营,毋任逗遛。”但李鸿章已觉察到,“曾秉忠之水师,多与贼通,急遣之,则船炮与勇并归于贼”。于是他在7月21日上奏,以黄翼升所部船只破损需要维修,“商令曾秉忠严束所部分堵前面各隘口,俟黄翼升船只修好,再行添调前往抽替”。
由此观之,随着湘淮系势力逐渐掌控局面,上海已无曾秉忠的发展空间。
曾秉忠可能多少也感觉到了这种危机,因此在赋闲上海期间,对部下管束更为松散,滋事不断,引发诸多弹劾。如詹事殷兆镛参其:“龙船水师,专事通贼,焚掠良民。去夏在庄练荡抢夷船买丝银十余万两,后被搜获,几酿巨衅。秋间抢委员孙丰官钱七十千。”还有人奏:“曾秉忠所带长龙船在黄浦一带扰害行旅,其兵勇勾通发逆,各守地段,贼来则裹首附和,贼退则满载归营。浦东如川南、奉贤一带畏曾秉忠之兵如虎,遂各出重资,雇夷兵二百名驻扎奉贤之南桥,发逆闻风远遁,兵勇不敢过问,是其明效。”
为此,清廷于8月底寄谕曾国藩,要求“会商整顿江南下游水师”。11月,清廷再次颁诏曾、李,要求将曾秉忠“勒令交卸,迅速赴营差委”。李鸿章稍后复奏,大致云:淮军初来乍到,尚需曾秉忠部协助,且将冯日坤正法后,曾秉忠行为有所收敛,对军事“未必无感愧奋兴之意”。清廷接报后以“曾秉忠一军既已渐知儆畏,并无纵兵通贼情事”,命“准其暂留沪防,协同黄翼升实力防剿”。
身后哀荣
1863年5月,曾秉忠病卒于军,李鸿章按例奏闻,清廷念其“从征十年,转战数省,颇著劳绩”,加恩“开复革职处分,照提督军营病故例议?”,“予祭葬恤荫,谥壮果”。光绪《高州府志》卷十一载,曾秉忠死后归葬于吴川曾屋塘石龙头,并竖有谕祭文碑。
纵观曾秉忠的生平不难发现,其本没有多少突出的才能或背景,但凭借太平天国战争的锋镝硝烟竟积功至一品大员,历史对其实在是眷顾有佳。反观李鸿章日后在晚清史中的历史地位,其仕途的重要转折点及对洋务的最初认識都源自他率部援沪,接任江苏巡抚。而这些多少也得益于薛焕、曾秉忠等在上海的坚守。对此,李鸿章应该还是有些默念在心的。
因而,当1877年曾秉忠的长子曾继福递禀已升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要求代奏补给其父的“一品荫典”时,李鸿章当即以“该提督因公处分久经开复,而得缺在先,照例仍应给荫,其当时咨部文册,因道途梗阻遗失,系属实情,臣在军营与之共事多年,深知梗概”为辞,奏请清廷补给。
(作者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综合业务部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