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动手操作 创设有效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89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其中动手操作就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经历数形结合的过程,逐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数学模型;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语言、肢体在经历一次次磨练后有所提高,因此,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公开课、示范课上动手操作这个环节几乎必不可少,似乎有过多之嫌。诚然,动手操作有其独到之处,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有时简单的无思维含量的动手操作,反而成了贴着课改标签徒有其表的一种形式。学生在这样的动手操作中变成了没有明确学习目的地玩学具,这样不但会浪费课堂上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实质地训练和提升。由此可见,适度的动手操作才能成为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笔者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熟知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所以笔者经常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时,要求学生用10个花片抛一抛,然后根据正面和反面的情况自己列出一组算式。笔者第一次教学时就是让学生自己抛后和同桌说说每次抛的算式。任务布置下去,学生听到动手抛花片,高兴得不得了,但过了一会儿,笔者发现学生就忙着玩花片,却不知道说算式。困惑之余,笔者让学生停下,再次强调了操作的要求和方法,并进行了示范指导。第二次动手操作时,大部分学生明确了活动任务,达到了活动目标,但是很少有学生能有序地说出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减法算式。应该说学生有了7、8、9加几及相应减法的学习经验,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解决这个问题不会有困难,但笔者却用了双倍时间也没有让学生掌握清楚。课后笔者深刻反思:怎样才能使学生运用有效方法,找到规律,说出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减法算式呢?课后笔者和几个同级班老师交流了一下,大家都认为问题出在操作环节上。找到问题的症结,第二节课在另一个班教学时,笔者变换了教学方式,先设计了一组移动花片的练习,指导学生有序地移动,然后说出对应的4道算式,在学生掌握这个操作方法后,再让学生拿10个花片抛一抛,同桌一人抛,一人说算式。这个环节的教学经过这样修改,教学效果远远高于第一次。显然教学环节的一个小小变动,能使课堂变得高效。
  通过这节课的两次教学笔者深深体会到,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活动组织不能简单对待,要想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思维能得到真正提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动手操作决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为了操作而操作操作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操作什么,怎样操作,通过操作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低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让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上进行有效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呢?这是笔者一直琢磨的问题。虽然说操作是思维的体操,可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性经验,有助于学生建立表象,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但当学生具备了一定动手操作的经验后,我们也可以脱离实物,让学生通过动笔画一画来代替动手摆一摆的操作过程,让学生借助表象,学会思考。
  例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意义时,提出“把6个桃分2堆,你会怎么分?”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没有让学生一起动手操作,选择三名学生板演,组织其余学生做小评委。这对学生来说比自己动手操作更感兴趣,学生在看、想、评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了“平均分”的含义。接着追问:把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学生经过第一次的观察对平均分操作方法基本已经掌握,再让学生亲身体验就会非常高效。所以在教学例2“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时,笔者让全体学生拿出8圆片代替8个桃分一分,利用建立起来的“平均分”表象,顺利地完成了平均分的过程。教学“试一试: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呢?”这个环节时,笔者认为学生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操作应该很容易解决,但没有想到,越容易的,没有挑战性的,学生反而没有兴趣了,多数学生在操作中玩起了小棒。当笔者组织全班交流时,很多学生已经把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忘记了,既浪费了时间,又冲淡了学习的重点。笔者感到这个环节的设计自己拘泥于教材,没能依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课后反思:这个环节其实可以让学生直接在书上画出12根小棒,然后再每几个一份的圈一圈。这样的设计既能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又能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动力。
  总之,数学课堂需要动手操作,但也要适度,本着简约高效的目的,能用图形、符号代替直观操作的,就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动手操作不流于形式,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体操,为有效数学课堂的创设保驾护航。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三种宫缩药物(卡前列甲酯栓,米索前列醇,缩宫素)预防高危产妇剖宫产术中及术后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有产后出血倾向的高危孕妇2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卡前列甲酯栓组
培养创新型人才即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其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基础和关键。英语教学同样如此
数学家阿蒂亚说:“代数是有序的逻辑,几何是看得见的逻辑,概率是无序的逻辑。”在小学进行“可能性”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随机活动经验,增强随机活动体验,逐步建立随机观念。在
计算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错误,相信一直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心头的“痛”。从小学生接触计算开始,所谓的“粗心”现象就频繁地出现在他们的作业上、检测中。特别是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随着计算程序的复杂、计算难度的提高、计算题量的增加,计算的正确率大大下降,让数学教师十分头痛。久而久之,“粗心”就成了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真的只是“粗心”吗?为什么会“粗心”呢?怎么改变这种现状?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所谓体验是指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体验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那么,怎样切实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中学数学,在亲身经历中真切地体验,获得直接的他人无法替代的感受和经验呢?  一、在体验中学数学,萌发学习兴趣  就数学而教数学,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具有传承先进文化的责任。将廉政文化在大学生中进行推广和开展,不仅能够从根源上防止腐败现象的发
在我国,《护理管理学》是高等护理教育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通过向护生传达护理管理学的先进理念、理论及方法,从而使护生对护理管理知识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将来走上护理
本文以歌剧《断头台上的修女》中主要人物布朗士和康斯坦斯为研究对象,从两个人物形象塑造对比的角度,运用戏剧分析和音乐分析的方法,得出本剧人物形象塑造具有戏剧和音乐的
摘 要:“原生态”唱法以其独特的艺术演唱方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并逐渐被学界和业界认同。与此同时对学院派民族声乐的科学性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原生态歌唱和学院派民族声乐因地域、民族等差异而产生的唱法差异,让我们对民族声乐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文章对二者之间的异同比较、评价标准和唱法等方面的分析,试图利用原生态音乐资源,丰富学院音乐教育,繁荣音乐文化。  关键词:民族声乐;学院派;原生态歌唱;关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