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特点,剖析了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理念及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一些可行性意见。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管理;管理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急剧增加。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研究生规模扩张的需要,迫切需要教育培养部门针对新的形势研究新的对策,如何优化统筹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转变管理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成为了高校的新课题。
1 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特点
伴随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递增,研究生生源日趋多样化,研究生教育管理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1.1 研究生教育来源多样化
研究生群体成员较本科生来源更加多样化,既有应届本科生,也有往届生;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差别很大,因而接受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考研政策放宽了考生的年龄要求,使得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比较大,既有从本科直接读研的年轻人,也有具备一定社会经验的大龄青年。各类研究生在求学的态度、目的和追求上不尽相同,有的想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有的想藉此获得更好的就业竞争力,为毕业后的就业或跳槽创造机会;有的则属于事业有成,攻读学位主要为了升迁混一纸文凭。求学目的不同直接造成求学态度的差异。
1.2 教育管理模式分散性
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工作包括招生、培养、学籍管理、学位授予、分配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环节,所有环节相互联系和依存,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需要紧密配合和协调;但目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分散单一模式还未改变,各环节管理权限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给系统管理造成了障碍。
1.3 培养目标的多样性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方向是在政治素质、学术水平、科研实践能力上都有不同于本科教育的高质量要求,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必须做到课程与论文并重,学习和研究合二为一,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多样性发展的特点。
2 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随着高校硕士学位点的增加,研究生招生数量每年增长,研究生群体结构的复杂化使得研究生原本的精英教育模式受到了冲击,教育资源受到束缚和限制,给研究生教育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呈现出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显现
李政道先生曾经根据他自己的经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指出:研究生的培养,根本上应采取一对一的模式。也就是说导师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二十年时间几乎翻了十五倍,但是导师的数量并没有得到相应增长。目前同一位导师带同级研究生要有2~3位之多,长期处于过劳状态,并且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报酬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导师精力不够,长期疲于奔命和应付,加上财力不足,导师不可能花足够时间和学生探讨学术问题、无法对学生的学业和研究负责,学生呈“放养”状态。导师一学期只见一次面,就一两个小时,学生反映导师几乎没有起到任何指导作用,平时都是自己看书自学。
2.2 培养模式较为单一
一些高校教师表示,过去学生与导师交流学术机会多,授课方式丰富灵活。但研究生扩招后,很多高校研究生课程不得不采取大班集中授课,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不多,跟本科上课没什么两样,难以提升学生的研究思维和方法。 部分研究生科研能力较弱,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不大,导致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再加上与社会需求错位,就业率出现下滑。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研究生的就业率连续3年低于本科生。
2.3 过程管理不严
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除了扩招因素之外,还在于过程管理不严和培养结构矛盾。在英美等国家研究生一年半两年就可以毕业,但科研能力并不差,原因在于过程管理严格,学生受到了良好的研究训练,而目前不少研究生被“放养”,过程管理不严,很容易就能通过答辩毕业。一方面国家需要大量人才,一方面学术型的研究生偏多,应用型的研究生偏少,结构性矛盾突出。
2.4 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
目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管理模式有几种模式,不同的高校根据其规模及组织职能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及体制。一些研究生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的高校往往采取的是將研究生处(院)作为一般的部、处级单位进行设置,其机构较为精简,仅承担研究生管理中的部分职能如招生、培养、学籍、论文、学位工作,与导师管理、学科建设、思政教育、就业分配等职能分离。在这种模式下研究生管理职能上存在盲点,实行多头管理,行政领导及业务指导多方面并存,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活动、院系归属过程相互分离,导师只负责专业指导,辅导员具体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的管理,研究生处只负责课程教务、培养管理、学位认定等管理,团委负责研究生会的运行,多方面职能部门未能有机结合,研究生管理的主体关联性不强。各职能部门如研究生学位培养管理部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研究生学生组织、院系党政部门之间有时候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在运行中割断了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机联系,与管理机制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目标管理、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人员配置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使得研究生处的组织目标、功能与建制有所失衡,尚未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发展。
3 改进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张已经成为了社会的趋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新问题,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长足进步,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备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来对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管理、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是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提高和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 3.1 改革研究生管理模式,健全管理体制
为更好地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学校的教育资源,实现管理上的协同统一性,消除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摩擦,应当明确“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的基本理念,提倡学校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思想,在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上统一起来,明确职能部门的权限与职责,避免僵化各自的培养目标,根据各个高校的自身特点及发展规模在研究生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将研究生的“进口”与“出口”有效结合,对涉及到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籍、论文、学位、德育和学生管理、导师管理、学科建设、就业分配等工作进行有效的培养管理,有效解决校级不同职能部门的多重指挥,理顺各个职能部门和院系一级职能部门的关系,整合学校的固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3.2 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需求,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当尽快加强对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上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利用学校固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3.2.1 培养建立优秀的导师队伍。这是扩招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更高效、更现实的根本保障之一。在实施导师负责制的同时,辅之以导师集体指导制,增强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通过团队的力量和协作来加强导师团队对研究生的指导,还能够以优秀导师带教青年导师的方式来加强对研究生的导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还可以通过聘请校外研究生导师作为师资力量,加强校际交流学习宝贵经验,充实研究生导师的队伍。
3.2.2增加研究生教学资源的投入。尽快解决基础设施如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房等问题,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可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和企业开展广泛的校际合作进行科研创收,开源节流,合理配置现有设备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及利用效率。
3.2.3 加强课程阶段的课程设计训练,充实研究生课程体系。通过扎实的课程授课及充实的课程体系,以研究生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前沿问题研究并济的方式,充分锻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能力及分析思考能力,将科研学术能力培养放在课程阶段集中模拟训练。为了加强课程阶段的整体训练,还可以多开设学术专题讲座,定期进行专业学术知识的更新与讨论,以此来提升研究生专业课教师的能力及研究生的学习能力。
3.3 提升研究生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
研究生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在高校的研究生管理过程中,应当具备科学人性化的管理理念,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及人性的服务管理方式,明确研究生在校期间各个阶段和环节的权利和义务,将研究生管理变人治为制治、法治,真正实效地解决研究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在进行研究生管理相关制度的制定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研究生自身的声音,对于研究生培养管理具有制度依据,并进行严格的遵守,避免出现歧义制度,从而减少研究生管理过程中的纠纷;对于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事务性工作,可以通过民主听证会的凡是或是成熟的研究生学生组织来决定研究生的事务性事宜,尽量避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方式,酝酿合理的管理制度,而这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保障。
3.4 强化研究生管理服务职能,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为了保证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使得研究生能够安心学习,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加强对研究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效率,避免重复工作。 对研究生的管理服务职能要进行是适时的充实,如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心理关注、就业培训与推荐、组织生活等方面。
在研究生管理过程除了完善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外,也应当充实研究生的精神生活,營造和谐充实的研究生文化氛围,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群体组织的作用,建立多种管理模式,提倡研究生的资助管理,重视并发挥党组织、研究生会及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研究生自身的能力培养、研究生同学间的交流及凝聚力,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及层次。
参考文献
1邹碧金,杨树锋. 研究生院管理体制和模式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4):33-36.
2 张淑林,裴旭,陈伟.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9-14.
3杨俊萍. 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4):35-37.
4袁芸,杨小红.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川北医学报学报,2007(2):78-80.
5季明,鲁越华 郭晓东.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问题分析[J].江苏高教,2007(6):86-88.
作者简介:
虞蓉(1972—)女,江苏常州人,讲师, 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管理;管理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急剧增加。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研究生规模扩张的需要,迫切需要教育培养部门针对新的形势研究新的对策,如何优化统筹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转变管理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成为了高校的新课题。
1 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特点
伴随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递增,研究生生源日趋多样化,研究生教育管理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1.1 研究生教育来源多样化
研究生群体成员较本科生来源更加多样化,既有应届本科生,也有往届生;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差别很大,因而接受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考研政策放宽了考生的年龄要求,使得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比较大,既有从本科直接读研的年轻人,也有具备一定社会经验的大龄青年。各类研究生在求学的态度、目的和追求上不尽相同,有的想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有的想藉此获得更好的就业竞争力,为毕业后的就业或跳槽创造机会;有的则属于事业有成,攻读学位主要为了升迁混一纸文凭。求学目的不同直接造成求学态度的差异。
1.2 教育管理模式分散性
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工作包括招生、培养、学籍管理、学位授予、分配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环节,所有环节相互联系和依存,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需要紧密配合和协调;但目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分散单一模式还未改变,各环节管理权限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给系统管理造成了障碍。
1.3 培养目标的多样性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方向是在政治素质、学术水平、科研实践能力上都有不同于本科教育的高质量要求,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必须做到课程与论文并重,学习和研究合二为一,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多样性发展的特点。
2 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随着高校硕士学位点的增加,研究生招生数量每年增长,研究生群体结构的复杂化使得研究生原本的精英教育模式受到了冲击,教育资源受到束缚和限制,给研究生教育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呈现出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显现
李政道先生曾经根据他自己的经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指出:研究生的培养,根本上应采取一对一的模式。也就是说导师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二十年时间几乎翻了十五倍,但是导师的数量并没有得到相应增长。目前同一位导师带同级研究生要有2~3位之多,长期处于过劳状态,并且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报酬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导师精力不够,长期疲于奔命和应付,加上财力不足,导师不可能花足够时间和学生探讨学术问题、无法对学生的学业和研究负责,学生呈“放养”状态。导师一学期只见一次面,就一两个小时,学生反映导师几乎没有起到任何指导作用,平时都是自己看书自学。
2.2 培养模式较为单一
一些高校教师表示,过去学生与导师交流学术机会多,授课方式丰富灵活。但研究生扩招后,很多高校研究生课程不得不采取大班集中授课,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不多,跟本科上课没什么两样,难以提升学生的研究思维和方法。 部分研究生科研能力较弱,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不大,导致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再加上与社会需求错位,就业率出现下滑。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研究生的就业率连续3年低于本科生。
2.3 过程管理不严
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除了扩招因素之外,还在于过程管理不严和培养结构矛盾。在英美等国家研究生一年半两年就可以毕业,但科研能力并不差,原因在于过程管理严格,学生受到了良好的研究训练,而目前不少研究生被“放养”,过程管理不严,很容易就能通过答辩毕业。一方面国家需要大量人才,一方面学术型的研究生偏多,应用型的研究生偏少,结构性矛盾突出。
2.4 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
目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管理模式有几种模式,不同的高校根据其规模及组织职能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及体制。一些研究生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的高校往往采取的是將研究生处(院)作为一般的部、处级单位进行设置,其机构较为精简,仅承担研究生管理中的部分职能如招生、培养、学籍、论文、学位工作,与导师管理、学科建设、思政教育、就业分配等职能分离。在这种模式下研究生管理职能上存在盲点,实行多头管理,行政领导及业务指导多方面并存,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活动、院系归属过程相互分离,导师只负责专业指导,辅导员具体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的管理,研究生处只负责课程教务、培养管理、学位认定等管理,团委负责研究生会的运行,多方面职能部门未能有机结合,研究生管理的主体关联性不强。各职能部门如研究生学位培养管理部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研究生学生组织、院系党政部门之间有时候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在运行中割断了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机联系,与管理机制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目标管理、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人员配置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使得研究生处的组织目标、功能与建制有所失衡,尚未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发展。
3 改进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张已经成为了社会的趋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新问题,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长足进步,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备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来对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管理、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是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提高和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 3.1 改革研究生管理模式,健全管理体制
为更好地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学校的教育资源,实现管理上的协同统一性,消除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摩擦,应当明确“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的基本理念,提倡学校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思想,在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上统一起来,明确职能部门的权限与职责,避免僵化各自的培养目标,根据各个高校的自身特点及发展规模在研究生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将研究生的“进口”与“出口”有效结合,对涉及到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籍、论文、学位、德育和学生管理、导师管理、学科建设、就业分配等工作进行有效的培养管理,有效解决校级不同职能部门的多重指挥,理顺各个职能部门和院系一级职能部门的关系,整合学校的固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3.2 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需求,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当尽快加强对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上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利用学校固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3.2.1 培养建立优秀的导师队伍。这是扩招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更高效、更现实的根本保障之一。在实施导师负责制的同时,辅之以导师集体指导制,增强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通过团队的力量和协作来加强导师团队对研究生的指导,还能够以优秀导师带教青年导师的方式来加强对研究生的导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还可以通过聘请校外研究生导师作为师资力量,加强校际交流学习宝贵经验,充实研究生导师的队伍。
3.2.2增加研究生教学资源的投入。尽快解决基础设施如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房等问题,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可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和企业开展广泛的校际合作进行科研创收,开源节流,合理配置现有设备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及利用效率。
3.2.3 加强课程阶段的课程设计训练,充实研究生课程体系。通过扎实的课程授课及充实的课程体系,以研究生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前沿问题研究并济的方式,充分锻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能力及分析思考能力,将科研学术能力培养放在课程阶段集中模拟训练。为了加强课程阶段的整体训练,还可以多开设学术专题讲座,定期进行专业学术知识的更新与讨论,以此来提升研究生专业课教师的能力及研究生的学习能力。
3.3 提升研究生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
研究生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在高校的研究生管理过程中,应当具备科学人性化的管理理念,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及人性的服务管理方式,明确研究生在校期间各个阶段和环节的权利和义务,将研究生管理变人治为制治、法治,真正实效地解决研究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在进行研究生管理相关制度的制定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研究生自身的声音,对于研究生培养管理具有制度依据,并进行严格的遵守,避免出现歧义制度,从而减少研究生管理过程中的纠纷;对于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事务性工作,可以通过民主听证会的凡是或是成熟的研究生学生组织来决定研究生的事务性事宜,尽量避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方式,酝酿合理的管理制度,而这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保障。
3.4 强化研究生管理服务职能,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为了保证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使得研究生能够安心学习,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加强对研究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效率,避免重复工作。 对研究生的管理服务职能要进行是适时的充实,如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心理关注、就业培训与推荐、组织生活等方面。
在研究生管理过程除了完善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外,也应当充实研究生的精神生活,營造和谐充实的研究生文化氛围,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群体组织的作用,建立多种管理模式,提倡研究生的资助管理,重视并发挥党组织、研究生会及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研究生自身的能力培养、研究生同学间的交流及凝聚力,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及层次。
参考文献
1邹碧金,杨树锋. 研究生院管理体制和模式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4):33-36.
2 张淑林,裴旭,陈伟.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9-14.
3杨俊萍. 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4):35-37.
4袁芸,杨小红.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川北医学报学报,2007(2):78-80.
5季明,鲁越华 郭晓东.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问题分析[J].江苏高教,2007(6):86-88.
作者简介:
虞蓉(1972—)女,江苏常州人,讲师, 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