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体育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确立了课程目标,拓宽了课程内容,划分了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了课程内容框架体系。它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的三维健康观外,更具体强调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体现和渗透。通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意志和个性行为,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活用课程资源,实施德育教育呢?
一、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强化德育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
1.优化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由教学目标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等三方面的定向功能,因此优化教学目标功能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为此,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技能教学的目标,还要根据教学内容、过程、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思想教育目标,并把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思想态度置于教学目标的核心地位,使学生得到知识、技能、情感、个性的协调发展。
2.优化教学进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活动形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想因素,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效能。例如,运用小组讨论、竞答、游戏、角色表演等形式,既能满足学生求知、交往、自主、自我表现的需要,丰富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思想经验和情感品质,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教材特点为核心,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中,课前师生间互相问好,课后师生互问再见,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尊重师长的行为;队列教学时,要求学生养成遵守纪律、行动一致、听从指挥、顾全大局的优良品质;仰卧起坐、跳短绳互相计数、游戏出现犯规问题时,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诚实做人,不说谎话;田径项目教学时,通过创设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氛围,贯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宗旨,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公正、公平、公开竞争的好作风;在进行耐力跑练习时,努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在球类项目教学时,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反对个人主义,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犯规等,面对对手要具有友好的、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好球风、养成尊重队友、尊重对方的良好品质。
根据教材的德育性,我们可以把活动的场地和器材设计成五角星状、国旗状和奥运五环状等,为学生创设文明、有序的环境,使其获得美的享受,得到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同时,结合德育渗透的原则,充分运用外因和内因,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
三、以教师行为为榜样,实施德育教育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课前认真备好课,布置好场地、器材,准时上下课,课堂组织合理,井井有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情的良好习惯。教师平时加强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富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就能在教学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体育教师端庄的仪表,健壮的体魄都能形成对学生正确的影响,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这些小节,都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四、以同伴互助为载体,开展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尽量采用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和集体性的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即使是在非集体参与的体育活动中,也应该给学生提供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的机会。例如,在组织低年级学生跳绳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差的学生有学习的榜样。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跳绳水平,又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达到共同进步、提高的作用。
五、以突发事件为契机,加强德育教育
体育课上,难免会有意外情况发生,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处理,并借此机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作风等进行培养。例如,遇刮风、下雨,学生间发生冲突,场地设施出现意外变化等,教师要从容处理,借机对学生的应变能力,克服、排除困难的能力进行培养,对好的现象给予表扬、鼓励,分清是非,对不良行为及时处理,进行教育、帮助。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一切活动均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如何把德育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活用体育课程资源,根据教材和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责编 刘宇帆)
一、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强化德育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
1.优化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由教学目标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等三方面的定向功能,因此优化教学目标功能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为此,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技能教学的目标,还要根据教学内容、过程、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思想教育目标,并把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思想态度置于教学目标的核心地位,使学生得到知识、技能、情感、个性的协调发展。
2.优化教学进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活动形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想因素,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效能。例如,运用小组讨论、竞答、游戏、角色表演等形式,既能满足学生求知、交往、自主、自我表现的需要,丰富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思想经验和情感品质,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教材特点为核心,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中,课前师生间互相问好,课后师生互问再见,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尊重师长的行为;队列教学时,要求学生养成遵守纪律、行动一致、听从指挥、顾全大局的优良品质;仰卧起坐、跳短绳互相计数、游戏出现犯规问题时,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诚实做人,不说谎话;田径项目教学时,通过创设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氛围,贯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宗旨,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公正、公平、公开竞争的好作风;在进行耐力跑练习时,努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在球类项目教学时,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反对个人主义,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犯规等,面对对手要具有友好的、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好球风、养成尊重队友、尊重对方的良好品质。
根据教材的德育性,我们可以把活动的场地和器材设计成五角星状、国旗状和奥运五环状等,为学生创设文明、有序的环境,使其获得美的享受,得到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同时,结合德育渗透的原则,充分运用外因和内因,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
三、以教师行为为榜样,实施德育教育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课前认真备好课,布置好场地、器材,准时上下课,课堂组织合理,井井有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情的良好习惯。教师平时加强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富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就能在教学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体育教师端庄的仪表,健壮的体魄都能形成对学生正确的影响,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这些小节,都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四、以同伴互助为载体,开展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尽量采用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和集体性的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即使是在非集体参与的体育活动中,也应该给学生提供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的机会。例如,在组织低年级学生跳绳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差的学生有学习的榜样。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跳绳水平,又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达到共同进步、提高的作用。
五、以突发事件为契机,加强德育教育
体育课上,难免会有意外情况发生,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处理,并借此机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作风等进行培养。例如,遇刮风、下雨,学生间发生冲突,场地设施出现意外变化等,教师要从容处理,借机对学生的应变能力,克服、排除困难的能力进行培养,对好的现象给予表扬、鼓励,分清是非,对不良行为及时处理,进行教育、帮助。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一切活动均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如何把德育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活用体育课程资源,根据教材和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