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西北、西南、东北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在举国上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自然历史原因,经济得不到长足有效发展,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地理教育更是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地理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它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在培养爱国情感、增强全球意识、进行环境教育、 促进知识、技能和世界观的和谐统一及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别的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功能。地理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所必须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态度和科学观念,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二、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使初中地理与升学无关,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地理教师由“主科”的教师兼带,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时间难以保证;高中地理纳入到高考科目,作为文科综合的一部分,许多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得不到保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教育存在着更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师资数量少、整体素质低,已经成为严重阻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能力人才的一大根源;(2)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难;(3)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三、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地理教育通过思维、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对基础教育做出贡献。基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薄弱的基础教育,地理教育对于培养新一代公民,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一) 地理教育为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起到的奠基作用
二十世纪以来,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认识到面临的诸多全球性的问题,如频繁的自然灾害、气候变暖、植被破坏、资源匮乏、地区间经济差异等,这些都与地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迫切需要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提高公民的地理科学素质,以应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挑战。地理教育能够提高公民的素质,我们在讨论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数量庞大固然是一个大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素质。素质太低,不明白自己对社会应承担的义务,不负责任的人太多,这是社会改革、进步中的最大障碍。地理教育能够在“开发人民潜能”、培养“具有世界观念的公民”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 有利于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地理素质
地理素质是国民所具备的地理知识及在行为活动中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三个方面。地理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另一方面,为少数民族地区输入高素质有能力的地理教师,使得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基础上,尊重、信任学生,特别在对待差生问题上,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指导。通过教授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行野外实习观察课等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 有利于树立全球观念,增加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PRED(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协调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当今世界,区域发展已不再只是单纯的GDP的增长,而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四位一体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为经济落后、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边远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学生从小树立全球观念,把家乡的发展纳入到更为广阔的系统中,形成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四) 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我国目前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仍然主要是以占主体地位的汉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来进行设置和安排的,忽略了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内容。乡土地理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本地区的社会文化,是对本地区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文化的概括和总结。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乡土地理教学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能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学生真正学到对“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乡土地理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本土化、教育公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鉴.试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重心的转移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2009(3).
[2]文忠长.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政府责任思考[J].民族与宗教,2009(4).
(作者单位: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管系)
一、地理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它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在培养爱国情感、增强全球意识、进行环境教育、 促进知识、技能和世界观的和谐统一及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别的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功能。地理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所必须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态度和科学观念,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二、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使初中地理与升学无关,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地理教师由“主科”的教师兼带,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时间难以保证;高中地理纳入到高考科目,作为文科综合的一部分,许多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得不到保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教育存在着更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师资数量少、整体素质低,已经成为严重阻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能力人才的一大根源;(2)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难;(3)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三、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地理教育通过思维、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对基础教育做出贡献。基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薄弱的基础教育,地理教育对于培养新一代公民,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一) 地理教育为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起到的奠基作用
二十世纪以来,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认识到面临的诸多全球性的问题,如频繁的自然灾害、气候变暖、植被破坏、资源匮乏、地区间经济差异等,这些都与地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迫切需要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提高公民的地理科学素质,以应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挑战。地理教育能够提高公民的素质,我们在讨论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数量庞大固然是一个大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素质。素质太低,不明白自己对社会应承担的义务,不负责任的人太多,这是社会改革、进步中的最大障碍。地理教育能够在“开发人民潜能”、培养“具有世界观念的公民”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 有利于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地理素质
地理素质是国民所具备的地理知识及在行为活动中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三个方面。地理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另一方面,为少数民族地区输入高素质有能力的地理教师,使得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基础上,尊重、信任学生,特别在对待差生问题上,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指导。通过教授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行野外实习观察课等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 有利于树立全球观念,增加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PRED(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协调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当今世界,区域发展已不再只是单纯的GDP的增长,而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四位一体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为经济落后、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边远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学生从小树立全球观念,把家乡的发展纳入到更为广阔的系统中,形成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四) 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我国目前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仍然主要是以占主体地位的汉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来进行设置和安排的,忽略了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内容。乡土地理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本地区的社会文化,是对本地区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文化的概括和总结。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乡土地理教学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能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学生真正学到对“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乡土地理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本土化、教育公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鉴.试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重心的转移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2009(3).
[2]文忠长.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政府责任思考[J].民族与宗教,2009(4).
(作者单位: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