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楔机,同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对传统基础教育中的种种利弊进行彻底的变革,真正使我们的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就对我们教师的课程开发水平以及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运用新手段、采用新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目前人才辈出、岗位紧缺、各行各业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学校的兴衰存亡取决于学校能否培育出更优的四有、三热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管理机构及学校引入教师行业竞争机制,它是对教师业务水平、师德、教育成果等等诸方面的综合评价,是一种对教师优胜劣汰的管理方案,是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一项措施.面对课改的挑战,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每位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
1 加强学习凸现优势是提高竞争力的第一要务
我认为教师的优势是教师整合教师本人不同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而形成的.它是教师本人语言智能、教学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的结晶,单方面的能力和知识都难以形成这种优势,这种优势往往表现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某些方面超出别人的独特的教学能力,而这种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是任何竞争对手都难以模仿或难以通过短时间的努力就可形成的.如,有的理科教师有极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较宽广的知识面.他们上课风趣幽默,有极强的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的教师虽然上课较呆板,但却具有很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和极强的动手能力,在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中屡见奇功,是学校不可缺少的力量.还有的教师特别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他能和各类学生“玩”在一起.当学生的“老大哥”、“老大姐”,他的话学生就是喜欢听,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威信……这些,都是教师不断修炼的结果,是别人难以模仿的特殊的竞争能力也就成为教师的优势.
不言而喻,这种优势对于巩固教师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教师如果沉湎于自身竞争优势中、不思进取、不与时俱进,不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最新的学科知识、精湛的导学技艺和高超的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必然会丧失优势,甚至被时代淘汰.因此在新的社会背景中,教师要“与众不同”,出类拔萃,一方面应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尽可能多的渠道,利用多种学习和自修的方式,加强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并将这些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自己的素养和文化积淀,不但接近新的知识、新的信息,要开放自己的视野,开发到社会、开发到生活、开发到大千世界中去.
2 提高教研能力是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教学中的脱产培训,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育思想,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之中逐步确立.教师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教学活动、主动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研究和解决问题,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同时,教师不能将教研与教学绝对对立起来,要按照“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的思路,即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来开展科研.教室就是教师的实验室,教学计划、大纲、教材、学生等等都是研究的对象.教师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行为.同时教师通过教学叙事、经验总结等促成自己对教学事件的反思,让教师从行为到理念都有一个飞跃,尽快超越“习俗”水平,向专家型教师运进.
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最需做的是反思教学行动研究,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我们提倡行动研究,就是提倡教师立足于教学的研究,其特点可慨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
其实,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最有权、也最有条件进行教研活动.历史上许多的教育教学理论都是由第一线的教师提出的.如布鲁纳、托尔曼、加涅、维果斯基等都是教师.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不要放过教学中所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深入研究,不断钻研.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即将在全国铺开.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此次的改革力度是空前的.对于这次改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既不能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努力领会教改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可以说,在这轮教改中,谁善于研究新问题,谁就抢占了先机,谁就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师有没有创新精神是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关键.对于教师来说,创新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创新精神,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敢于向经验主义挑战.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感染学生,才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热情,也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有无创新精神,是评价一个教师优劣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教师有无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 拓展课程开发能力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课程改革是新一轮教改的重点.因此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充当课程的实施者,更应做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改进者.
传统观念认为,课程设计应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的事情.特别是中小学的课程设计更应如此.这种观念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危害着教育界.一方面,它严重束缚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手脚,抑制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没能充分发挥出来.造成了大部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地完成书本上的内容.至于所教课程的合理与否,教材内容的选编适合不适合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等等却无人问津.长期以来.我们的校园课程单调、乏味,校园文化单一枯燥.另一方面,广大第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不能及时地反映在课程中.由于教师没有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权,就不可能按照学生较易接受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新知识,也就无权增加那些与当今社会发展相关联的热点问题,造成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只能反映在论文中,而不能及时反映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生活是教材,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的心灵感受斑澜多彩的生活,这是新的教材观、新的课程观.瞬息万变的时代社会、底蕴深厚地生活赐予我们宝贵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学习,在生活中觉悟.生活处处皆学问,社会时时有新知,具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积极地去整合、挖掘和发现课程资源,不仅是课改本身的要求,更是未来教师适应社会的必备素质.
因此,对于中学教师来说,要有能力根据课程纲要的要求,自己选定适合本校学生、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教材.同时,对有些教材能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情况有所取舍,有所补充,找出适合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做一个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好教师.
4 掌握英语、熟练运用计算机是提高竞争力的时代要求
中国加入WTO后,教育的开放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培养适应国际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以成为对学校的一项基本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教师也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认为加强自身修养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当今社会,英语已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国际会议的发言需要英语.因此要想尽快地了解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发展状况,了解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和经验教训,不会英语简直寸步难行.另外,我们国家正在某些大学和中小学试行双语教学,这更加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可以说,谁的英语水平高,谁在竞争的天平上就可以加重一些砝码.
其次,要熟练得运用计算机.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有效而合理地利用电脑进行教学,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元素.因此,教师对电脑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其教学的效果.
目前,利用网上资源,使用最基本的工具软件(如搜索引擎、office2000以及目前中学物理、数学中普遍应用的几何画板等等),能在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上交流、合作与研究已成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那么,能否熟练掌握与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活动将成为衡量教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5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是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教师是个特殊的角色,他是教育者,同时又是研究者、学习者,一定环境下又必须充当学生,需要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也就成为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的研究生兴趣太窄,对物理方面的兴趣太窄,对一般事物的兴趣也显得太窄.”虽然杨教授是针对物理学的研究生说这句话的,但对我们教师同样具有启发作用.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应该具有广泛的兴趣.理科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文科教师也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有资本拓宽学生的视野,才配得上为人师表,也才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学习是在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进行的时候,只有当集体与个人的和谐成为这种丰富性的核心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人愿意去从事的活动!”另外,教师一定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是教师生存的首要条件.北京大学赵凯华教授认为,中学物理教师都应该具有研究生的水平.说明深厚的专业知识对教师的重要性.现代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接触面日益广泛.他们可以从电视、互联网、报纸上获取到新鲜的东西,对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多有一知半解.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在大学里所学到的那些东西,就很难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很难精确地解释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人们常说,学识渊博的人能将深奥的知识以生动、浅显、形象的语言解释得人人都懂,而学识浅陋的人却将简单的知识解释得谁也不懂.所以每位教师都不要以任何借口来躲避继续学习,否则将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将来.
未来学家埃利亚德说过,今天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面对激烈的竞争,不进则退.因此,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挖掘自身的潜能,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进取,不断拼搏,将成为竞争者不可缺少的条件.
1 加强学习凸现优势是提高竞争力的第一要务
我认为教师的优势是教师整合教师本人不同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而形成的.它是教师本人语言智能、教学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的结晶,单方面的能力和知识都难以形成这种优势,这种优势往往表现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某些方面超出别人的独特的教学能力,而这种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是任何竞争对手都难以模仿或难以通过短时间的努力就可形成的.如,有的理科教师有极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较宽广的知识面.他们上课风趣幽默,有极强的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的教师虽然上课较呆板,但却具有很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和极强的动手能力,在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中屡见奇功,是学校不可缺少的力量.还有的教师特别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他能和各类学生“玩”在一起.当学生的“老大哥”、“老大姐”,他的话学生就是喜欢听,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威信……这些,都是教师不断修炼的结果,是别人难以模仿的特殊的竞争能力也就成为教师的优势.
不言而喻,这种优势对于巩固教师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教师如果沉湎于自身竞争优势中、不思进取、不与时俱进,不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最新的学科知识、精湛的导学技艺和高超的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必然会丧失优势,甚至被时代淘汰.因此在新的社会背景中,教师要“与众不同”,出类拔萃,一方面应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尽可能多的渠道,利用多种学习和自修的方式,加强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并将这些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自己的素养和文化积淀,不但接近新的知识、新的信息,要开放自己的视野,开发到社会、开发到生活、开发到大千世界中去.
2 提高教研能力是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教学中的脱产培训,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育思想,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之中逐步确立.教师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教学活动、主动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研究和解决问题,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同时,教师不能将教研与教学绝对对立起来,要按照“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的思路,即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来开展科研.教室就是教师的实验室,教学计划、大纲、教材、学生等等都是研究的对象.教师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行为.同时教师通过教学叙事、经验总结等促成自己对教学事件的反思,让教师从行为到理念都有一个飞跃,尽快超越“习俗”水平,向专家型教师运进.
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最需做的是反思教学行动研究,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我们提倡行动研究,就是提倡教师立足于教学的研究,其特点可慨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
其实,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最有权、也最有条件进行教研活动.历史上许多的教育教学理论都是由第一线的教师提出的.如布鲁纳、托尔曼、加涅、维果斯基等都是教师.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不要放过教学中所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深入研究,不断钻研.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即将在全国铺开.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此次的改革力度是空前的.对于这次改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既不能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努力领会教改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可以说,在这轮教改中,谁善于研究新问题,谁就抢占了先机,谁就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师有没有创新精神是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关键.对于教师来说,创新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创新精神,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敢于向经验主义挑战.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感染学生,才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热情,也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有无创新精神,是评价一个教师优劣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教师有无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 拓展课程开发能力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课程改革是新一轮教改的重点.因此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充当课程的实施者,更应做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改进者.
传统观念认为,课程设计应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的事情.特别是中小学的课程设计更应如此.这种观念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危害着教育界.一方面,它严重束缚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手脚,抑制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没能充分发挥出来.造成了大部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地完成书本上的内容.至于所教课程的合理与否,教材内容的选编适合不适合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等等却无人问津.长期以来.我们的校园课程单调、乏味,校园文化单一枯燥.另一方面,广大第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不能及时地反映在课程中.由于教师没有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权,就不可能按照学生较易接受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新知识,也就无权增加那些与当今社会发展相关联的热点问题,造成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只能反映在论文中,而不能及时反映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生活是教材,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的心灵感受斑澜多彩的生活,这是新的教材观、新的课程观.瞬息万变的时代社会、底蕴深厚地生活赐予我们宝贵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学习,在生活中觉悟.生活处处皆学问,社会时时有新知,具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积极地去整合、挖掘和发现课程资源,不仅是课改本身的要求,更是未来教师适应社会的必备素质.
因此,对于中学教师来说,要有能力根据课程纲要的要求,自己选定适合本校学生、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教材.同时,对有些教材能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情况有所取舍,有所补充,找出适合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做一个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好教师.
4 掌握英语、熟练运用计算机是提高竞争力的时代要求
中国加入WTO后,教育的开放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培养适应国际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以成为对学校的一项基本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教师也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认为加强自身修养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当今社会,英语已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国际会议的发言需要英语.因此要想尽快地了解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发展状况,了解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和经验教训,不会英语简直寸步难行.另外,我们国家正在某些大学和中小学试行双语教学,这更加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可以说,谁的英语水平高,谁在竞争的天平上就可以加重一些砝码.
其次,要熟练得运用计算机.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有效而合理地利用电脑进行教学,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元素.因此,教师对电脑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其教学的效果.
目前,利用网上资源,使用最基本的工具软件(如搜索引擎、office2000以及目前中学物理、数学中普遍应用的几何画板等等),能在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上交流、合作与研究已成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那么,能否熟练掌握与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活动将成为衡量教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5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是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教师是个特殊的角色,他是教育者,同时又是研究者、学习者,一定环境下又必须充当学生,需要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也就成为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的研究生兴趣太窄,对物理方面的兴趣太窄,对一般事物的兴趣也显得太窄.”虽然杨教授是针对物理学的研究生说这句话的,但对我们教师同样具有启发作用.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应该具有广泛的兴趣.理科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文科教师也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有资本拓宽学生的视野,才配得上为人师表,也才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学习是在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进行的时候,只有当集体与个人的和谐成为这种丰富性的核心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人愿意去从事的活动!”另外,教师一定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是教师生存的首要条件.北京大学赵凯华教授认为,中学物理教师都应该具有研究生的水平.说明深厚的专业知识对教师的重要性.现代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接触面日益广泛.他们可以从电视、互联网、报纸上获取到新鲜的东西,对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多有一知半解.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在大学里所学到的那些东西,就很难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很难精确地解释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人们常说,学识渊博的人能将深奥的知识以生动、浅显、形象的语言解释得人人都懂,而学识浅陋的人却将简单的知识解释得谁也不懂.所以每位教师都不要以任何借口来躲避继续学习,否则将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将来.
未来学家埃利亚德说过,今天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面对激烈的竞争,不进则退.因此,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挖掘自身的潜能,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进取,不断拼搏,将成为竞争者不可缺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