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赋予了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地位,即高等职业教育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高职体育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基本课程,而高职教育的目标及其重要的教育地位,决定了高职体育课程必须以有助于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为目标,同时对学生进行身体、心理的全方位教育,以满足学生专业发展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专业发展;改革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高职教育系统整体合力,而高职体育教育在这一系统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阳光向上、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思想品质,助力学生专业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对高职体育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学生专业发展需求,对高职体育课程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使高职体育教育真正能满足专业发展需求。
一、目前高职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陈旧,实用性不足,不能有效满足专业发展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大多以传统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以及武术为主[1]。课程内容很少涉及对学生职业体能素质的培养,未与学生专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实用性不足,教案设计缺乏新意,教学方式陈旧,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因此体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对体育课兴致缺失,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既不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效果,也无法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未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效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模式普遍比较单一,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在课外,并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脱节[2]。在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并未将课外体育活动当做体育课堂的延伸,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课余时间他们宁愿宅在宿舍睡觉、上网、玩游戏,也不会自觉地走出宿舍进行体育锻炼。
(三)教学观念落后,未与时俱进,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教学观念比较落后。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中心内容仍然是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锻炼,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普遍缺失,并没有满足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这种片面追求学生身体和体能锻炼的体育课,对学生职业心理的教育几乎是空白的,从而导致学生无法通过体育课来进行职业素质的提升。
二、基于专业发展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策略
(一)明确课程设计目标,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
高职体育课程应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总体目标,因此,在高职体育课程设计上,应遵循“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以人才培养为导向,不仅要能够实现对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而且还要与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相衔接,以学生未来岗位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是高职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例如,《职业实用体育》课程,就是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课程目标,对学生运动技能进行提升,对心理品质进行磨砺,对职业素质进行培养,在此基础上助力提升学生专业操作技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身体和思想基础。
(二)优化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与专业教育相适应
为提高高职体育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进行科学优化,根据有关研究显示,对体育课程的设置有许多研究范式,但其中最典型、最核心的是“职业+体育”内容模式[3]。“职业+体育”模式是职业素质与体育教育的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岗位需求在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在此种模式下的体育课程,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专项运动技能的锻炼和职业身心素质的训练。
(三)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有效丰富教学模式
为适应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高职体育课应不仅仅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要不断丰富教学模式。根据新课程理念,已探索出包括职业实用性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模式、体育选项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个性—职业协调发展”、“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等多种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3]。結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职体育教育的专业发展需求,可采用以职业实用性课程教学模式为核心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不再是割裂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了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学生通过课内的启发式教学和课外的自助式学习,不仅让学生接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锻炼,而且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身体心理两手抓,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高职体育教学应充分体现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课程设计应充分体现健康教育的要求,这种健康教育,不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更是心理上的健康。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拥有优秀的技术技能的综合性、工匠型人才。因此在高职体育课程中,应在培养好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教育,使体育课程真正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应将高职体育课程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的辅助力量,这就要求高职体育课程要与学生专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对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适应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使学生在锻炼好四肢的同时,也能武装好头脑,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基础,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保障,优秀的职业素质为依托,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迟铭.基于专业学习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4 (32):35-36.
[2]谭丽清.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4(3):109-111.
[3]廖怡芳.近10年我国高职体育课程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6):88-89,91.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专业发展;改革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高职教育系统整体合力,而高职体育教育在这一系统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阳光向上、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思想品质,助力学生专业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对高职体育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学生专业发展需求,对高职体育课程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使高职体育教育真正能满足专业发展需求。
一、目前高职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陈旧,实用性不足,不能有效满足专业发展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大多以传统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以及武术为主[1]。课程内容很少涉及对学生职业体能素质的培养,未与学生专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实用性不足,教案设计缺乏新意,教学方式陈旧,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因此体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对体育课兴致缺失,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既不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效果,也无法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未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效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模式普遍比较单一,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在课外,并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脱节[2]。在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并未将课外体育活动当做体育课堂的延伸,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课余时间他们宁愿宅在宿舍睡觉、上网、玩游戏,也不会自觉地走出宿舍进行体育锻炼。
(三)教学观念落后,未与时俱进,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教学观念比较落后。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中心内容仍然是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锻炼,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普遍缺失,并没有满足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这种片面追求学生身体和体能锻炼的体育课,对学生职业心理的教育几乎是空白的,从而导致学生无法通过体育课来进行职业素质的提升。
二、基于专业发展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策略
(一)明确课程设计目标,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
高职体育课程应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总体目标,因此,在高职体育课程设计上,应遵循“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以人才培养为导向,不仅要能够实现对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而且还要与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相衔接,以学生未来岗位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是高职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例如,《职业实用体育》课程,就是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课程目标,对学生运动技能进行提升,对心理品质进行磨砺,对职业素质进行培养,在此基础上助力提升学生专业操作技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身体和思想基础。
(二)优化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与专业教育相适应
为提高高职体育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进行科学优化,根据有关研究显示,对体育课程的设置有许多研究范式,但其中最典型、最核心的是“职业+体育”内容模式[3]。“职业+体育”模式是职业素质与体育教育的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岗位需求在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在此种模式下的体育课程,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专项运动技能的锻炼和职业身心素质的训练。
(三)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有效丰富教学模式
为适应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高职体育课应不仅仅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要不断丰富教学模式。根据新课程理念,已探索出包括职业实用性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模式、体育选项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个性—职业协调发展”、“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等多种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3]。結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职体育教育的专业发展需求,可采用以职业实用性课程教学模式为核心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不再是割裂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了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学生通过课内的启发式教学和课外的自助式学习,不仅让学生接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锻炼,而且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身体心理两手抓,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高职体育教学应充分体现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课程设计应充分体现健康教育的要求,这种健康教育,不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更是心理上的健康。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拥有优秀的技术技能的综合性、工匠型人才。因此在高职体育课程中,应在培养好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教育,使体育课程真正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应将高职体育课程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的辅助力量,这就要求高职体育课程要与学生专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对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适应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使学生在锻炼好四肢的同时,也能武装好头脑,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基础,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保障,优秀的职业素质为依托,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迟铭.基于专业学习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4 (32):35-36.
[2]谭丽清.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4(3):109-111.
[3]廖怡芳.近10年我国高职体育课程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6):88-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