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书面语言的一部分,标点符号内涵深刻、意义丰富,它往往可以使零散的语言文字更富有张力和表现力,起到传达无穷之意的效果,只有读懂它,才能真正读懂文本。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多地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而对标点符号教学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高度关注标点符号,善于挖掘标点符号背后蕴含的深意,变小小标点符号为学习的“亮点”,并以此为切入口,有效开展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不同的标点符号,其作用不同。在朗读中,逗号、顿号表停顿,读时停顿时间短;问号表疑问,问意深刻,引人深思,读时语调上扬;感叹号,叹意深沉,用于抒发强烈的情感,读时语气或高亢激昂或委婉深沉;破折号,或表中断,或表解释说明,或表跳跃转折,读时语音绵延悠长。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中的标点符号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深厚情感,读时让人回味无穷。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的标点符号,有感情地朗读,反复地朗读,读出精彩、读出韵味、读出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引导学生挖掘标点符号背后的意思,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 比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我抓住“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有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一段话中有多个省略号,我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些省略号中你读懂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桑娜的心里很矛盾。”有的说:“桑娜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生活很困难,再抱两个孩子回来,担心渔夫会揍她”还有的说:“桑娜下定决心就算渔夫打她,她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里养活”。然后我继续追问:“桑娜的心情如此忐忑不安,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接着,我指导学生读一读,要求学生读出桑娜害怕渔夫揍她的矛盾心理,以及下定决心收养西蒙两个孩子后毅然决然的语气,经指导后,学生的朗读很到位。这样,通过利用标点符号,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让学生理解了语言的意蕴,把握文本的思想感情,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解讀》中指出:“关于标点符号,不仅把它当作一种知识,还要把它当作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一种手段。”文字有生命,标点符号也有温度,也饱含情感。在许多文章中,作者往往会利用标点符号留下语言空白,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标点符号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放飞思绪,尽情联想,去填补这些语言空白,变“无”为“有”,充实文本内容,丰富文本内涵,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花,启迪学生思想,升华学生情感。
小小的标点,别有洞天,蕴含着显性文本所看不到的深意,使文章富有内涵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当文本融入学生的心灵,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共鸣时,孩子的心灵之门就会随之打开,心灵之声就会荡气回肠。
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一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在教学时,我特意错误地在幻灯片上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认真的同学马上就发现了:“老师,您写错了,是顿号不是逗号!”我趁机展开教学“啊?不是顿号,是逗号呀!可是,这些句子停顿短,,不都是得用顿号吗?”几个小小的顿号和逗号,引发了一场深入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通过对比研读,停顿不同,用法不同,语速不同,学生也能抓住重点,理解作者的用意。有的同学说:“顿号是表示时间很短,可是父亲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特别艰辛,这个过程很漫长,用顿号就不合适了。”有的同学说:“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逗号能给我们留足想象的空间,思考父亲在挖掘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哪些困难,更能体会到父亲对孩子的爱,这体现了父亲的了不起。”有的同学说:“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以看出时间是慢慢地过去的,由少到多的,也是很漫长的,可以想象父亲当时是有多么的无助、多么艰辛,可是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孩子,不停地挖掘,可见父亲有多么的了不起。而用顿号的话,这些隐藏的信息就不能强烈地表现出来了。”
几个普通又单调的数字,几个“小时”的重复,几个标点的重复,与父亲的坚持不懈正好契合。孩子的感悟能力是无穷的,我不得不被他们个性化的领悟所感动,这些入情入境的理解,都是文本内在的信息,也是我想传达的信息。然而,我无需多言,只是借用标点,轻轻的一个点拨,引发孩子们情感上的共鸣,孩子们就能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积极思索,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深入感知文章的主旨,将静止的标点符号变为朵朵智慧与思维火花。
在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中,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借助标点标号留下悬念,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现标点符号的细微之处,依托文本,找准写作训练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练笔,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标点符号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内涵深刻、意义丰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更要关注标点符号这一无字的语言,适当地挖掘标点符号资源,巧妙运用,陶冶情感,启发想象,锤炼语言,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一步领悟课文蕴含的无穷之意。变小小标点符号为学习的“亮点”,从而让语文课堂闪动智慧的光芒,绽放别样的精彩。
一、关注标点符号,读出精彩,掌握技巧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不同的标点符号,其作用不同。在朗读中,逗号、顿号表停顿,读时停顿时间短;问号表疑问,问意深刻,引人深思,读时语调上扬;感叹号,叹意深沉,用于抒发强烈的情感,读时语气或高亢激昂或委婉深沉;破折号,或表中断,或表解释说明,或表跳跃转折,读时语音绵延悠长。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中的标点符号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深厚情感,读时让人回味无穷。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的标点符号,有感情地朗读,反复地朗读,读出精彩、读出韵味、读出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引导学生挖掘标点符号背后的意思,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 比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我抓住“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有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一段话中有多个省略号,我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些省略号中你读懂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桑娜的心里很矛盾。”有的说:“桑娜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生活很困难,再抱两个孩子回来,担心渔夫会揍她”还有的说:“桑娜下定决心就算渔夫打她,她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里养活”。然后我继续追问:“桑娜的心情如此忐忑不安,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接着,我指导学生读一读,要求学生读出桑娜害怕渔夫揍她的矛盾心理,以及下定决心收养西蒙两个孩子后毅然决然的语气,经指导后,学生的朗读很到位。这样,通过利用标点符号,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让学生理解了语言的意蕴,把握文本的思想感情,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利用标点符号,填补空白,充实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解讀》中指出:“关于标点符号,不仅把它当作一种知识,还要把它当作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一种手段。”文字有生命,标点符号也有温度,也饱含情感。在许多文章中,作者往往会利用标点符号留下语言空白,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标点符号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放飞思绪,尽情联想,去填补这些语言空白,变“无”为“有”,充实文本内容,丰富文本内涵,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花,启迪学生思想,升华学生情感。
三、巧借标点,引发情感共鸣
小小的标点,别有洞天,蕴含着显性文本所看不到的深意,使文章富有内涵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当文本融入学生的心灵,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共鸣时,孩子的心灵之门就会随之打开,心灵之声就会荡气回肠。
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一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在教学时,我特意错误地在幻灯片上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认真的同学马上就发现了:“老师,您写错了,是顿号不是逗号!”我趁机展开教学“啊?不是顿号,是逗号呀!可是,这些句子停顿短,,不都是得用顿号吗?”几个小小的顿号和逗号,引发了一场深入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通过对比研读,停顿不同,用法不同,语速不同,学生也能抓住重点,理解作者的用意。有的同学说:“顿号是表示时间很短,可是父亲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特别艰辛,这个过程很漫长,用顿号就不合适了。”有的同学说:“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逗号能给我们留足想象的空间,思考父亲在挖掘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哪些困难,更能体会到父亲对孩子的爱,这体现了父亲的了不起。”有的同学说:“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以看出时间是慢慢地过去的,由少到多的,也是很漫长的,可以想象父亲当时是有多么的无助、多么艰辛,可是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孩子,不停地挖掘,可见父亲有多么的了不起。而用顿号的话,这些隐藏的信息就不能强烈地表现出来了。”
几个普通又单调的数字,几个“小时”的重复,几个标点的重复,与父亲的坚持不懈正好契合。孩子的感悟能力是无穷的,我不得不被他们个性化的领悟所感动,这些入情入境的理解,都是文本内在的信息,也是我想传达的信息。然而,我无需多言,只是借用标点,轻轻的一个点拨,引发孩子们情感上的共鸣,孩子们就能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积极思索,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深入感知文章的主旨,将静止的标点符号变为朵朵智慧与思维火花。
四、巧借标点符号,启发想象,拓展练笔
在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中,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借助标点标号留下悬念,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现标点符号的细微之处,依托文本,找准写作训练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练笔,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标点符号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内涵深刻、意义丰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更要关注标点符号这一无字的语言,适当地挖掘标点符号资源,巧妙运用,陶冶情感,启发想象,锤炼语言,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一步领悟课文蕴含的无穷之意。变小小标点符号为学习的“亮点”,从而让语文课堂闪动智慧的光芒,绽放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