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最佳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的兴趣。”教育家则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都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浓厚的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在教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先巧妙地提出相关的问题,激发一下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激发 兴趣 积极主动 事半功倍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创设“悬念”,可以使学生由好奇心而产生追求知识的欲望。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之前,我让学生任意画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并量出其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其中直角三角形只量一个锐角的度数),告诉老师,我能迅速、准确的说出另一个角的度数,于是同学便积极动手,试试真假。结果,老师多次准确迅速地判断,使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有的同学说:老师有什么绝招啊!告诉我们吧!真急死人了!正当学生急于求知之际,我便及时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学习过程。新授课开始了,一堂课结束,学生获得了知识,悬念得到了解答。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时,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根据教材特点,提出新颖的有吸引力的问题,创造诱人的学习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20以内个数的加法”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华的前面有5个同学,后面有8个同学,这一队一共有多少同学?让学生解答,结果学生们不假思索的告诉我:5+8=13(个)。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神气的神态,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兔妈妈带小兔们到草地上去做游戏。天黑了,兔妈妈让小兔们把队伍整理好准备回家。她认认真真的数了数,大吃一惊:“不好,丢了一只小兔”。她又仔仔细细数了一次,小兔却一只都没少。为什么14只兔子变成了13只呢?这时学生们顿有所悟,边笑边喊:“兔妈妈把自己都忘了数了。”也正是此时,学生们马上意识到刚才那道题存在的错误。纷纷表示怎么把小华给忘了。如此妙趣横生的数学内容,当然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此外,还可以组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算,一题多编等活动,显示出数学特有的内在力量,唤起学生对之产生深刻的兴趣。
三、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教学时,教师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创设一定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状态。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一堂课结束,同学们在活泼、友好、团结的气氛中学会了。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里面摆了好多商品,琳琅满目,选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兴趣
电教把媒体引入数学课教学,既能耳闻,又能目睹,这样的教学效果别具特色。电教媒体具备独有的特点,集声、色、光、图为一体,以其特有的方式使学生多种感观同时受到刺激,促进情感思维信息在传递与反馈方面形成快速交互,从而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迅速萌发,促进学生全面、均衡的、主动的发展。如:在“直线和线段”的教学中,先用多媒体呈现出“小灵通和小机灵带我们去漫游数学王国”的画面,在简短讲述后,提问“你们愿意去吗?数学王国里有许多数学知识等着你们来学习。看,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再出示两组“线的对比图”,同时提问:“左右两组线有什么不同?”“直线是怎样的?”接着又用动态画面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小灵通和小机灵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这时,用动态演示:先出现一个亮点,由这个亮点出发,亮点逐渐向左右延伸,成为一条直线。这时老师讲述:由一点,向左向右延伸成了一条直线。这一电教手段的演示,由静态变为动态,再变为静态,更为鲜明直观和有趣。
五、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新的教学大纲也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可设计让学生很快翻书找到指定页码的练习;应用题的练习,要尽量设计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学校应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小组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趣味数学、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扩展性知识等,用来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课外小组应由学生自愿参加,避免使之成为竞赛的工具。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往往会成就一位未来的科学家或工程师,会在幼小的心灵中点燃起志向的火花。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结合数学教学,组织好各类活动,通过活动帮助、指导小学生建立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学习的母亲”。有兴趣地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情、有趣、有味、有疑,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所学知识掌握得迅速而牢固,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不仅会学,而且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激发 兴趣 积极主动 事半功倍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创设“悬念”,可以使学生由好奇心而产生追求知识的欲望。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之前,我让学生任意画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并量出其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其中直角三角形只量一个锐角的度数),告诉老师,我能迅速、准确的说出另一个角的度数,于是同学便积极动手,试试真假。结果,老师多次准确迅速地判断,使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有的同学说:老师有什么绝招啊!告诉我们吧!真急死人了!正当学生急于求知之际,我便及时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学习过程。新授课开始了,一堂课结束,学生获得了知识,悬念得到了解答。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时,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根据教材特点,提出新颖的有吸引力的问题,创造诱人的学习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20以内个数的加法”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华的前面有5个同学,后面有8个同学,这一队一共有多少同学?让学生解答,结果学生们不假思索的告诉我:5+8=13(个)。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神气的神态,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兔妈妈带小兔们到草地上去做游戏。天黑了,兔妈妈让小兔们把队伍整理好准备回家。她认认真真的数了数,大吃一惊:“不好,丢了一只小兔”。她又仔仔细细数了一次,小兔却一只都没少。为什么14只兔子变成了13只呢?这时学生们顿有所悟,边笑边喊:“兔妈妈把自己都忘了数了。”也正是此时,学生们马上意识到刚才那道题存在的错误。纷纷表示怎么把小华给忘了。如此妙趣横生的数学内容,当然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此外,还可以组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算,一题多编等活动,显示出数学特有的内在力量,唤起学生对之产生深刻的兴趣。
三、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教学时,教师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创设一定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状态。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一堂课结束,同学们在活泼、友好、团结的气氛中学会了。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里面摆了好多商品,琳琅满目,选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兴趣
电教把媒体引入数学课教学,既能耳闻,又能目睹,这样的教学效果别具特色。电教媒体具备独有的特点,集声、色、光、图为一体,以其特有的方式使学生多种感观同时受到刺激,促进情感思维信息在传递与反馈方面形成快速交互,从而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迅速萌发,促进学生全面、均衡的、主动的发展。如:在“直线和线段”的教学中,先用多媒体呈现出“小灵通和小机灵带我们去漫游数学王国”的画面,在简短讲述后,提问“你们愿意去吗?数学王国里有许多数学知识等着你们来学习。看,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再出示两组“线的对比图”,同时提问:“左右两组线有什么不同?”“直线是怎样的?”接着又用动态画面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小灵通和小机灵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这时,用动态演示:先出现一个亮点,由这个亮点出发,亮点逐渐向左右延伸,成为一条直线。这时老师讲述:由一点,向左向右延伸成了一条直线。这一电教手段的演示,由静态变为动态,再变为静态,更为鲜明直观和有趣。
五、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新的教学大纲也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可设计让学生很快翻书找到指定页码的练习;应用题的练习,要尽量设计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学校应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小组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趣味数学、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扩展性知识等,用来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课外小组应由学生自愿参加,避免使之成为竞赛的工具。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往往会成就一位未来的科学家或工程师,会在幼小的心灵中点燃起志向的火花。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结合数学教学,组织好各类活动,通过活动帮助、指导小学生建立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学习的母亲”。有兴趣地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情、有趣、有味、有疑,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所学知识掌握得迅速而牢固,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不仅会学,而且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