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年的拍摄时间,200多小时的拍摄素材,艰苦的摄鸟过程,多变的自然环境,一切都只为了——《天赐》。
认识孙宪导演,恐怕要从《老袁的冬季》说起。2004年,孙宪带着这部讲述人与白天鹅之间真实情感故事的纪录片参加了由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主办的“DV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DV大赛并且入围。老袁这个极具特点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每年飞抵荣城过冬的美丽的白天鹅也为影片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老袁的冬季》的获奖,可以说是给了从1996年开始涉足影视及纪录片拍摄的孙宪一个极大的鼓励。而且这些年,孙宪导演一直没有停止拍摄。除了每年冬天仍去荣城看望老袁和白天鹅,他还坚持在威海市附近的一个鸟岛拍摄鸟类活动。
拍鸟纯属偶然
学油画出身的孙宪一直酷爱摄影,毕业后为电影院画海报,随后又和朋友一起搞文化传播公司。很快,孙宪就出手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摄像机——松下M7。没想到拿起摄像机后越拍越上瘾,相继购买了很多设备。购买的第一台Betacam摄像机花了18万元,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当时购买拍摄设备的资金来源于广告公司为企业拍摄专题片的收益。但说起第一次拍鸟的经历,孙宪说是上了朋友的当——当时,孙导的朋友给了他两张鸟岛的游览通票。他想着可以去拍摄一些素材,为以后做专题片、广告片所用,于是带着两个助手、背着一台Betacam上岛。当时这个鸟岛还未被完全开发,而自己又没有拍摄纪录片的经验.对于鸟类也无半点了解,拍回来的素材很不尽如人意。于是,孙宪决定再次上岛拍鸟。
疯狂购买设备
再次上到鸟岛拍摄,孙宪就感觉到大机器的不方便了。那时候,SonyPD-150P便携DV刚刚上市,孙宪一看到就喜欢得不行,很快就决定购买。孙导介绍说“那时候,我的生活按现在话说比较富裕。因为威海市中心有一个大型的三面翻广告牌就是属于我们公司的。它每翻一下,我就有两元钱的收益,一年下来,这个广告牌可以给我带来20万元的收入。”买完150P,他又相继购买了Betacam370、570。两年的广告收入就这样都投入到购买设备当中。
迷茫的拍鸟
有了这些设备,孙导开始长期上岛拍鸟,但是比起最开始积累素材时的拍摄动机,孙宪的拍摄目的反而不明确了,只是不断地拍摄,好像上瘾一样。后来有朋友建议说,你拍了这么多的素材,不如剪出个片子给大家看看。于是孙宪剪了几个小片子,没想到大家的反响不错,这才萌生出想拍一部纪录片的想法。但是对于学习油画专业的孙宪来说,如何拍摄纪录片完全靠自己摸索。这时他想到一个好办法一一观摩,孙导开始收看《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三年来,他把这两个栏目首播的所有节目都录了下来,边学边拍。
遇到幸运星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宪把在荣城天鹅湖拍摄的素材剪成作品《老袁的冬季》送到“DV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DV大赛参赛,没想到这部作品在大赛中得了名次。从北京领奖归来后,他再次投入到在鸟岛的拍摄生活中去。有一天,他们正在悬崖上拍摄鸟类活动,守岛的老人来叫他们。原来,有一位电影学院的老师来乌岛参观,她发现悬崖上有几个人,从守岛老人那里得知是有人在拍片子,于是想聊一聊,这位老师就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段佳老师。这次见面后,段佳老师在拍片观点和拍摄目标等方面给了孙宪很多帮助。孙导说:“前几天段老师还为了我的片子特意到威海来,她教我如何运用镜头语言,说每一个镜头都要有其所表达的内容。于是,我头两年拍摄的所有素材几乎都报废了。”
还有一位一直支持孙宪拍摄鸟类纪录片的就是电影《咱们的牛百岁》的编剧袁学强老师。孙导说:“这两位老师都专门搞了仪式,收我们几个人做学生,他们在我们的影片里倾注了很多心血,包括故事走向、镜头拍摄等等。因为当时没有拍摄纪录片的经验,也没有架构镜头语言的想法,有200多个小时的素材都不能用了。所以当不了解拍摄对象的时候,你所拍的东西就是光线再好也不是那回事,镜头连不起来。我很感谢帮助我的老师。”
生死搭档
除了遇到专业老师的帮助,孙导还向记者讲起了他的搭档。他说“我能够走到今天,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有几个很好的搭档,他们跟我在一起,义无反顾。”2005年,孙宪的公司面临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局面。公司地处的电影院经过规划要拆除,而那块为他带来主要收益的三面翻广告牌就在影院前面,也要拆除。广告牌的拆除,几乎切断了孙宪所有的经济收入。可是此时,恰逢鸟岛鸟类的繁殖期。黑尾鸥的孵化期大约是2-3周,哺育期大约6周。在这个阶段,一天没有拍摄可能鸟类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于是每年的4月到8月,只能天天上岛拍鸟,也无法接别的活做。孙宪说:“从那时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两年没发过工资了,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拍鸟上,即使有时候做点别的活挣的钱也都投入到这其中。如果说我与别人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在于我的这几个搭档,如果我没有这些左膀右臂的话,我走不到今天。”
经济上窘境大家可以一起克服,工作中的艰险却让孙导觉得很对不起他的伙伴。“其实老天爷还是很眷顾我们的,有几次遇到危险,差点就不能跟你们见面了。”去年,孙导的搭档小王在悬崖上拍素材。后来,电池电量不足了。小王准备吊一根绳子从悬崖下换一块电池上来,因为悬崖上的石头太脆,小王不慎摔了下来,当时有块石头直接刺入他的膝盖。由于天气原因,他们隔了一天才得以出岛,小王的膝盖被缝了好几针。但孙导告诉记者,这还不是最危险的一次。最危险的是今年繁殖期的一天,天气预报报告会有大雨。孙导想拍一个瓢泼大雨中的大全景,于是和伙伴小王在一个垂直64m高的悬崖上等待。这个悬崖上的平台面积很小,是岛上的海鸥用来建巢用的。加之脚下的石头很松,两个人的份量在上面,危险程度可想而知。等待了一下午,雨迟迟未下,天却越来越黑。眼看照度不够了,风越来越大,天空开始电闪雷鸣。于是孙宪决定离开悬崖一旦告诉记者:“如果我们早些撤也好,再晚些撤也好。偏偏我们往下撤的时候雷声大作。那时候,我终于知道周星驰电影里的有些镜头不是胡说八道。因为当时闪电一过,雷声一响,我的头发全立起来了。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经历,当时觉得非常恐怖,于是决定突然发现地面上另一个搭档小于正在大雨里注视着他。小于这个女孩子很让我感动,后来我才知道,她在下雨之前先把其他机器送回了屋里,然后就跑到雨里一直注视着我们俩,全身被淋成了落汤鸡。那一刻,我真的想哭。两年多了,弟兄们跟着我没开过工资。”孙宪告诉记者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我下到地面上的那一刻,雨停了。我当时真是仰天长叹,我问老天爷,我没做过坏事,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这是拍鸟这么多年以来,最危险的一次。”这次经历让守岛的老人也感觉到非常危险,自此便不允许孙导他们上那个悬崖拍摄了。下来之后,小王和小于把孙导“批判”了一顿,原因是在悬崖上孙导跟小王说:“如果咱们俩有一个人活了,就把素材封好带回去。如果我 没下去,你们就带着素材走。生活还要继续。”孙宪说:“他们怪我乌鸦嘴,其实我当时不是乱说,我真 的是觉得欠他们的太多太多了。”
目前,孙宪的文化传播公司已经从最初的20多人变成了5个人。一些伙伴逐渐地离开了公司,但是孙导不怨他们。因为上岛拍乌,是一件太过辛苦的事情。有时候想想,都不是人干的事。装备差是一个方面.生活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孙导说:“你们可能想象不出来,我们在岛上一呆就是十几天,伙食只有面包和咸菜。唯一的奢侈品就是黄瓜,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淡水去洗。我们每次出发就带几大桶桶装水。每人一个水壶从桶装水里取水。”
拍鸟发现濒危品种
学习油画专业出身的孙宪,在几年的拍鸟过程中也不断丰富了自己对鸟类的知识。先是读相关书籍,再到鸟岛上去认鸟。有一次,孙宪发现岛上有一种白鹭,从种群数量上看还不少。当时他并不知道这种白鹭就是国际濒危鸟类——黄嘴白鹭。拍摄回来,孙导就上网搜索。他发现他拍的这种白鹭很像黄嘴白鹭,但网上的记载是截止到2005年,世界上的黄嘴白鹭大概还有2500只左右。而孙宪在鸟岛上就发现了八九百只。于是,孙宪给中国鸟类学会写了一封邮件。有一天晚上11点多,孙导收到一封回信。给他回信的,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鸟类学会名誉理事长郑光美,郑光美院士希望看到孙导拍摄的视频素材或者截图。后来又经过实地确认,这个地点的黄嘴白鹭种群确实是以前没有被发现的。这个发现也改写了黄嘴白鹭在国际濒危鸟类记录上的数字。为此,孙宪被吸收为中国鸟类学会会员。学会每月都给孙导寄来鸟类学报,孙导说:“很多关于鸟类的知识都是从鸟类学会的刊物中学到的。”
天赐的故事
经过六年的拍摄,孙宪得到了很多关于鸟岛、关于黑尾鸥繁殖情况的珍贵资料。《天赐》的故事也开始在他的大脑里逐渐丰满、成熟。这部影片讲述了三只海鸥成长的故事:三只海鸥历经磨难,有一只被别的大海鸥啄下悬崖,有一只被岛上的蛇吃掉了,只有一只小海鸥存活了下来。影片的结尾,这只名叫天赐的海鸥又遇到了那条曾经夺取了它兄弟生命的蛇,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些碰撞,天赐勇猛攻击蛇的头部,但最后,天赐放过了这条蛇。孙宪说;“为什么起名叫《天赐》呢,因为我觉得世间万物,包括我们所拍摄的这一切都是老天赐予我们的。有时候想想,拍这三只海鸥,其实就是讲我们三个的故事,它们的磨难也是我们的磨难。”
为了影片的出路,孙导开始东奔西跑,参加四川电视节、广州纪录片大会等。终于,在纪录片大会上,孙宪看到了转机。他说:“当零频道的郑琼突然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仿佛真的看到了希望,好像要得救的那种感觉。因为《老袁的冬季》获奖以后,没有电视台愿意未播放,我白给人家去播放人家都不要。我把它放在柜子里放了两年,直到郑琼的出现才把这部影片又重新带出来。不管结果如何,我终于走出了一步”。
目前,《天赐》已经进入了后期剪辑阶段。孙宪告诉记者,他没有过多期待,如果真是有期待,只是希望能收回成本,把钱分给兄弟们过日子。孙导说,这部影片不仅适合于少年儿童,也适合成人观众观看。发行方面,孙导考虑会把影片磁转胶,争取在院线放映。
近几年,国外的一些优秀动物题材纪录片逐渐被国人所熟悉,其中也不乏讲述鸟类生活的影片《鸟的迁徙》、《帝企鹅日记》等。谈到这部讲述黑嘴鸥的纪录片《天赐》,孙导说:“从2003年开始,我开始搜罗并观看国外优秀的动物题材纪录片,日本的《狐狸的故事》、法国的《熊的故事》等等。我看完《迁徙的鸟》这部影片后,说实话,心里挺沮丧的。他们拍得太棒了,我们拍不过他。而且他们的思路和机位设置是我们无法达到的。但是《狐狸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我觉得《天赐》这部影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情节,靠情制胜。因为我没有别的手段,所以我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情节和细节上。”
采访的最后,孙宪告诉记者这几年除了拍摄这部影片,偶尔也接一些专题片、企业宣传片。毕竟,大家还要生存。生存,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每天的朝九晚五,而对于一个执着于纪录片的影像人来说,却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一直记得孙宪当时停顿的语气:“很难,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没有人知道这个乐观的山东汉子在黄昏的乌岛上,望着去洗黄瓜的伙伴时的暗自神伤。也许,只有在影片中,看到天赐——这只寓意深远的海鸥展翅翱翔于天际时,我们才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心酸,才能找到天赐给我们带来的答案。
认识孙宪导演,恐怕要从《老袁的冬季》说起。2004年,孙宪带着这部讲述人与白天鹅之间真实情感故事的纪录片参加了由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主办的“DV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DV大赛并且入围。老袁这个极具特点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每年飞抵荣城过冬的美丽的白天鹅也为影片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老袁的冬季》的获奖,可以说是给了从1996年开始涉足影视及纪录片拍摄的孙宪一个极大的鼓励。而且这些年,孙宪导演一直没有停止拍摄。除了每年冬天仍去荣城看望老袁和白天鹅,他还坚持在威海市附近的一个鸟岛拍摄鸟类活动。
拍鸟纯属偶然
学油画出身的孙宪一直酷爱摄影,毕业后为电影院画海报,随后又和朋友一起搞文化传播公司。很快,孙宪就出手买了自己的第一台摄像机——松下M7。没想到拿起摄像机后越拍越上瘾,相继购买了很多设备。购买的第一台Betacam摄像机花了18万元,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当时购买拍摄设备的资金来源于广告公司为企业拍摄专题片的收益。但说起第一次拍鸟的经历,孙宪说是上了朋友的当——当时,孙导的朋友给了他两张鸟岛的游览通票。他想着可以去拍摄一些素材,为以后做专题片、广告片所用,于是带着两个助手、背着一台Betacam上岛。当时这个鸟岛还未被完全开发,而自己又没有拍摄纪录片的经验.对于鸟类也无半点了解,拍回来的素材很不尽如人意。于是,孙宪决定再次上岛拍鸟。
疯狂购买设备
再次上到鸟岛拍摄,孙宪就感觉到大机器的不方便了。那时候,SonyPD-150P便携DV刚刚上市,孙宪一看到就喜欢得不行,很快就决定购买。孙导介绍说“那时候,我的生活按现在话说比较富裕。因为威海市中心有一个大型的三面翻广告牌就是属于我们公司的。它每翻一下,我就有两元钱的收益,一年下来,这个广告牌可以给我带来20万元的收入。”买完150P,他又相继购买了Betacam370、570。两年的广告收入就这样都投入到购买设备当中。
迷茫的拍鸟
有了这些设备,孙导开始长期上岛拍鸟,但是比起最开始积累素材时的拍摄动机,孙宪的拍摄目的反而不明确了,只是不断地拍摄,好像上瘾一样。后来有朋友建议说,你拍了这么多的素材,不如剪出个片子给大家看看。于是孙宪剪了几个小片子,没想到大家的反响不错,这才萌生出想拍一部纪录片的想法。但是对于学习油画专业的孙宪来说,如何拍摄纪录片完全靠自己摸索。这时他想到一个好办法一一观摩,孙导开始收看《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三年来,他把这两个栏目首播的所有节目都录了下来,边学边拍。
遇到幸运星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宪把在荣城天鹅湖拍摄的素材剪成作品《老袁的冬季》送到“DV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DV大赛参赛,没想到这部作品在大赛中得了名次。从北京领奖归来后,他再次投入到在鸟岛的拍摄生活中去。有一天,他们正在悬崖上拍摄鸟类活动,守岛的老人来叫他们。原来,有一位电影学院的老师来乌岛参观,她发现悬崖上有几个人,从守岛老人那里得知是有人在拍片子,于是想聊一聊,这位老师就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段佳老师。这次见面后,段佳老师在拍片观点和拍摄目标等方面给了孙宪很多帮助。孙导说:“前几天段老师还为了我的片子特意到威海来,她教我如何运用镜头语言,说每一个镜头都要有其所表达的内容。于是,我头两年拍摄的所有素材几乎都报废了。”
还有一位一直支持孙宪拍摄鸟类纪录片的就是电影《咱们的牛百岁》的编剧袁学强老师。孙导说:“这两位老师都专门搞了仪式,收我们几个人做学生,他们在我们的影片里倾注了很多心血,包括故事走向、镜头拍摄等等。因为当时没有拍摄纪录片的经验,也没有架构镜头语言的想法,有200多个小时的素材都不能用了。所以当不了解拍摄对象的时候,你所拍的东西就是光线再好也不是那回事,镜头连不起来。我很感谢帮助我的老师。”
生死搭档
除了遇到专业老师的帮助,孙导还向记者讲起了他的搭档。他说“我能够走到今天,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有几个很好的搭档,他们跟我在一起,义无反顾。”2005年,孙宪的公司面临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局面。公司地处的电影院经过规划要拆除,而那块为他带来主要收益的三面翻广告牌就在影院前面,也要拆除。广告牌的拆除,几乎切断了孙宪所有的经济收入。可是此时,恰逢鸟岛鸟类的繁殖期。黑尾鸥的孵化期大约是2-3周,哺育期大约6周。在这个阶段,一天没有拍摄可能鸟类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于是每年的4月到8月,只能天天上岛拍鸟,也无法接别的活做。孙宪说:“从那时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两年没发过工资了,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拍鸟上,即使有时候做点别的活挣的钱也都投入到这其中。如果说我与别人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在于我的这几个搭档,如果我没有这些左膀右臂的话,我走不到今天。”
经济上窘境大家可以一起克服,工作中的艰险却让孙导觉得很对不起他的伙伴。“其实老天爷还是很眷顾我们的,有几次遇到危险,差点就不能跟你们见面了。”去年,孙导的搭档小王在悬崖上拍素材。后来,电池电量不足了。小王准备吊一根绳子从悬崖下换一块电池上来,因为悬崖上的石头太脆,小王不慎摔了下来,当时有块石头直接刺入他的膝盖。由于天气原因,他们隔了一天才得以出岛,小王的膝盖被缝了好几针。但孙导告诉记者,这还不是最危险的一次。最危险的是今年繁殖期的一天,天气预报报告会有大雨。孙导想拍一个瓢泼大雨中的大全景,于是和伙伴小王在一个垂直64m高的悬崖上等待。这个悬崖上的平台面积很小,是岛上的海鸥用来建巢用的。加之脚下的石头很松,两个人的份量在上面,危险程度可想而知。等待了一下午,雨迟迟未下,天却越来越黑。眼看照度不够了,风越来越大,天空开始电闪雷鸣。于是孙宪决定离开悬崖一旦告诉记者:“如果我们早些撤也好,再晚些撤也好。偏偏我们往下撤的时候雷声大作。那时候,我终于知道周星驰电影里的有些镜头不是胡说八道。因为当时闪电一过,雷声一响,我的头发全立起来了。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经历,当时觉得非常恐怖,于是决定突然发现地面上另一个搭档小于正在大雨里注视着他。小于这个女孩子很让我感动,后来我才知道,她在下雨之前先把其他机器送回了屋里,然后就跑到雨里一直注视着我们俩,全身被淋成了落汤鸡。那一刻,我真的想哭。两年多了,弟兄们跟着我没开过工资。”孙宪告诉记者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我下到地面上的那一刻,雨停了。我当时真是仰天长叹,我问老天爷,我没做过坏事,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这是拍鸟这么多年以来,最危险的一次。”这次经历让守岛的老人也感觉到非常危险,自此便不允许孙导他们上那个悬崖拍摄了。下来之后,小王和小于把孙导“批判”了一顿,原因是在悬崖上孙导跟小王说:“如果咱们俩有一个人活了,就把素材封好带回去。如果我 没下去,你们就带着素材走。生活还要继续。”孙宪说:“他们怪我乌鸦嘴,其实我当时不是乱说,我真 的是觉得欠他们的太多太多了。”
目前,孙宪的文化传播公司已经从最初的20多人变成了5个人。一些伙伴逐渐地离开了公司,但是孙导不怨他们。因为上岛拍乌,是一件太过辛苦的事情。有时候想想,都不是人干的事。装备差是一个方面.生活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孙导说:“你们可能想象不出来,我们在岛上一呆就是十几天,伙食只有面包和咸菜。唯一的奢侈品就是黄瓜,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淡水去洗。我们每次出发就带几大桶桶装水。每人一个水壶从桶装水里取水。”
拍鸟发现濒危品种
学习油画专业出身的孙宪,在几年的拍鸟过程中也不断丰富了自己对鸟类的知识。先是读相关书籍,再到鸟岛上去认鸟。有一次,孙宪发现岛上有一种白鹭,从种群数量上看还不少。当时他并不知道这种白鹭就是国际濒危鸟类——黄嘴白鹭。拍摄回来,孙导就上网搜索。他发现他拍的这种白鹭很像黄嘴白鹭,但网上的记载是截止到2005年,世界上的黄嘴白鹭大概还有2500只左右。而孙宪在鸟岛上就发现了八九百只。于是,孙宪给中国鸟类学会写了一封邮件。有一天晚上11点多,孙导收到一封回信。给他回信的,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鸟类学会名誉理事长郑光美,郑光美院士希望看到孙导拍摄的视频素材或者截图。后来又经过实地确认,这个地点的黄嘴白鹭种群确实是以前没有被发现的。这个发现也改写了黄嘴白鹭在国际濒危鸟类记录上的数字。为此,孙宪被吸收为中国鸟类学会会员。学会每月都给孙导寄来鸟类学报,孙导说:“很多关于鸟类的知识都是从鸟类学会的刊物中学到的。”
天赐的故事
经过六年的拍摄,孙宪得到了很多关于鸟岛、关于黑尾鸥繁殖情况的珍贵资料。《天赐》的故事也开始在他的大脑里逐渐丰满、成熟。这部影片讲述了三只海鸥成长的故事:三只海鸥历经磨难,有一只被别的大海鸥啄下悬崖,有一只被岛上的蛇吃掉了,只有一只小海鸥存活了下来。影片的结尾,这只名叫天赐的海鸥又遇到了那条曾经夺取了它兄弟生命的蛇,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些碰撞,天赐勇猛攻击蛇的头部,但最后,天赐放过了这条蛇。孙宪说;“为什么起名叫《天赐》呢,因为我觉得世间万物,包括我们所拍摄的这一切都是老天赐予我们的。有时候想想,拍这三只海鸥,其实就是讲我们三个的故事,它们的磨难也是我们的磨难。”
为了影片的出路,孙导开始东奔西跑,参加四川电视节、广州纪录片大会等。终于,在纪录片大会上,孙宪看到了转机。他说:“当零频道的郑琼突然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仿佛真的看到了希望,好像要得救的那种感觉。因为《老袁的冬季》获奖以后,没有电视台愿意未播放,我白给人家去播放人家都不要。我把它放在柜子里放了两年,直到郑琼的出现才把这部影片又重新带出来。不管结果如何,我终于走出了一步”。
目前,《天赐》已经进入了后期剪辑阶段。孙宪告诉记者,他没有过多期待,如果真是有期待,只是希望能收回成本,把钱分给兄弟们过日子。孙导说,这部影片不仅适合于少年儿童,也适合成人观众观看。发行方面,孙导考虑会把影片磁转胶,争取在院线放映。
近几年,国外的一些优秀动物题材纪录片逐渐被国人所熟悉,其中也不乏讲述鸟类生活的影片《鸟的迁徙》、《帝企鹅日记》等。谈到这部讲述黑嘴鸥的纪录片《天赐》,孙导说:“从2003年开始,我开始搜罗并观看国外优秀的动物题材纪录片,日本的《狐狸的故事》、法国的《熊的故事》等等。我看完《迁徙的鸟》这部影片后,说实话,心里挺沮丧的。他们拍得太棒了,我们拍不过他。而且他们的思路和机位设置是我们无法达到的。但是《狐狸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我觉得《天赐》这部影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情节,靠情制胜。因为我没有别的手段,所以我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情节和细节上。”
采访的最后,孙宪告诉记者这几年除了拍摄这部影片,偶尔也接一些专题片、企业宣传片。毕竟,大家还要生存。生存,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每天的朝九晚五,而对于一个执着于纪录片的影像人来说,却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一直记得孙宪当时停顿的语气:“很难,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没有人知道这个乐观的山东汉子在黄昏的乌岛上,望着去洗黄瓜的伙伴时的暗自神伤。也许,只有在影片中,看到天赐——这只寓意深远的海鸥展翅翱翔于天际时,我们才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心酸,才能找到天赐给我们带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