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旨在探究在思维和运用过程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提升“读”“写”能力。从语文考查的实质入手,排除纷繁复杂的干扰,还原高考语文最本真的面目,以及由此提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希望与广大语文界的专家交流。
【关 键 词】 高考;语文;备考;读;写
2013年至今对中学语文教育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段历程: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赛”“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唤起各个年龄段的中国人对国学的极大兴趣;加之各地酝酿和出炉的高考改革新方案中对语文学科的重视让主科中的豆芽科语文正在迎来它的新纪元。然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除了“扬眉吐气”外,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我们的语文备考没有实效,即使是语文变成两百分三百分,学生的兴趣仍然不会在语文上。
如何激趣提能,有效备考是困扰着一线教师的大问题。于此,笔者试从“读、写”角度深入调研近年高考语文试题“读、写”板块,并对学生做探究式指导备考后发现:只有在引导学生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的实践操作中“重语文之实,增读写之效”,才能达到既涵养学生语文的智慧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效果。
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我们在指导备考过程中的角度和方法问题。笔者认为,指导备考首先要解决的是“考什么”的问题。高考语文考什么?一个“读”,一个“写”。《考试大纲》规定的各项内容,只表明试卷的外在结构、表面形式。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基表达题目等,可以说,试题中所有题目,都含有“读”的因素。这一板块重点考查吸纳能力,即对语言文字理解、吸收、判断、鉴赏、评价的相关能力。写,以作文为主,事实上,试卷中除选择题之外的所有题目,也都含有“写”的因素。这一板块重点考查释放能力,即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见解、主张的相关能力。
试卷中绝大多数题目,都是兼具“读”与“写”两项因素的,既考查吸纳能力,也考查释放能力,只是侧重有所差异而已。可见在语文备考中,对“读写”倾注心力也是必要且重要之举,实为制胜之关键。下面拟举笔者的指导实例若干,以证探究之效。
一、读:精确阅读,懂得聚焦
高考试题采用的文字,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现代文、文言文,诗歌、散文)本质特征都必然是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交织的。任何考场行为都要目的高度明确。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次要信息,要弃置不理。重要信息是题目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是干扰的假象。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语文阅读类题目的根本目的。因此在阅读时,应首先精明的确定哪些是重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然后聚焦于重要信息,仔细筛选、概括。
(一)语言表达题
例如:[例1·压缩语段·2012年四川卷·18]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字。
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值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敬仰的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明确:此段文字总共三句话。第一句是钟嵘和颜真卿对陶渊明的评价,所以排除;第二句共两个分句,分别写陶渊明是隐士和忠臣;第三句写陶渊明最近人情。
聚焦重要信息:陶渊明是隐士;陶渊明是忠臣。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
概括: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隐士与忠臣。
(二)现代文阅读
在“读”的基本要求下,现代文阅读还需要注意三个问题:①必须遵循“动态、比较、判断”的思辨原则,高考是能力考试,不要死记教条;②关注并熟知标点符号的效用,逐次实现段与段、句与句、词与词的比较,从而剔除次要信息,锁定重要信息,把握内容情感,分析观点手法;③锁定重要信息,往往不是思维的结束,而是进一步思维的开始,对重要信息要加工。
例如,如果老师问:“大多”是不是“只是”?
你会作何感想?
千真万确,这就是2013年的一道高考题目。
[比较、筛选、判断]“只是”“大多”
[选项]宫廷画院的花鸟画只是沿袭宋代花鸟画的风格面貌,没有取得突破。
[文句]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
再如,如果老师问:“只考虑”是不是“充分考虑”?
你会作何感想?
千真万确,这就是一道高考题目。
[比较、筛选、判断]“只考虑”“充分考虑”
[选项]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
[文句]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而那些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会显现的反馈被忽略了。
(三)古文阅读
高考对古文阅读的要求是“读懂浅易文言文”。读懂文本,一靠课内古文学习中对实虚词和句式的有效积累及阅读素养的形成;二靠对所学进行有效“课本链接”、迁移、举一反三;三靠根据上下文的合情合理推断和分析。
(四)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特别要关注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将诗句意思连缀整合。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相关诗句推断。把含蓄、跳跃的诗句,变成散文、故事,变成诗人的一篇日记。对于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的把握,既要披文入情、身临其境,更要联系所学、熟练运用。
二、写:重视课文,提高认识
中学所选课文,绝大多数都是名篇。无论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还是单元小结、课后注释、课文链接,都为我们提供着可供无限挖掘的素材富矿。我们可以从自己熟悉的课文中学会表达、学习写作:学标题的拟定,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具体,学开头结尾的巧妙,学结构的起承转合,甚至注释里的典故都能成为我们的“写”的范本、“写”的素材。所以在语文学习和备考过程中,不能抛开课本,而应是把课本作为我们重要的知识、技能、思维、素材基地,以此为平台提高表达水平、完美写作能力。
“写”在语文考试中承载并表现认识、思想、能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又特别在二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写”的最集中体现在语言表达运用题和作文上,二者都重对“写”的考察,但二者相较前者是积累后的方法技能思想的细节运用,后者是积累后方法技能思想的综合运用。故此处以指导作文写作备考的实证为例引发探究。
1. 重视课本,吸收其精华。语文课本是一座写作素材金矿,绝大部分课文,内容丰、题材广,文质兼美,如果我们能深刻理解并且准确把握课文的精髓,领悟并运用前人优秀的写作成果,课本就能成为作文的活水源头,为写作平添一抹亮色。
2. 提高写的能力,不仅需要丰富的素材、灵活的表达,在此基础上更要重视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表达形式的提升。限于年龄、阅历和生活、教育环境的局限,学生们最弱的环节是认识水平,所以教师要不断补充具有时代特点的,充满文化气息的,拥有高尚情操的优秀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品评,而《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就是最好的素材库。
学生们高考作文的分数我不得而知,但从他们争先恐后向我描述作文的立意选材上,我相信他们学习语文,完成语文考试的过程是轻松而快乐的。
高考大纲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充分强调着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考察。提升“读与写”,不仅利在高考,更大意义上是涵养学生生命的智慧和提高其综合能力。综上,在语文教学和备考过程中,我们在夯实基础、步步落实、掌握规律、规范答题的同时,更要认清短板、回归实质,积累素材、强化思维,注重迁移、强调运用。于此,方能“重语文之实,增读写之效”,亦会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用、用中悟——明了语文意!
【参考文献】
[1] 王大绩. 王大绩讲高考 历年作文同一题[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 林红卫. 中学生读写结合式自主作文学案[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传宏.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策略[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1).
【关 键 词】 高考;语文;备考;读;写
2013年至今对中学语文教育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段历程: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赛”“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唤起各个年龄段的中国人对国学的极大兴趣;加之各地酝酿和出炉的高考改革新方案中对语文学科的重视让主科中的豆芽科语文正在迎来它的新纪元。然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除了“扬眉吐气”外,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我们的语文备考没有实效,即使是语文变成两百分三百分,学生的兴趣仍然不会在语文上。
如何激趣提能,有效备考是困扰着一线教师的大问题。于此,笔者试从“读、写”角度深入调研近年高考语文试题“读、写”板块,并对学生做探究式指导备考后发现:只有在引导学生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的实践操作中“重语文之实,增读写之效”,才能达到既涵养学生语文的智慧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效果。
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我们在指导备考过程中的角度和方法问题。笔者认为,指导备考首先要解决的是“考什么”的问题。高考语文考什么?一个“读”,一个“写”。《考试大纲》规定的各项内容,只表明试卷的外在结构、表面形式。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基表达题目等,可以说,试题中所有题目,都含有“读”的因素。这一板块重点考查吸纳能力,即对语言文字理解、吸收、判断、鉴赏、评价的相关能力。写,以作文为主,事实上,试卷中除选择题之外的所有题目,也都含有“写”的因素。这一板块重点考查释放能力,即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见解、主张的相关能力。
试卷中绝大多数题目,都是兼具“读”与“写”两项因素的,既考查吸纳能力,也考查释放能力,只是侧重有所差异而已。可见在语文备考中,对“读写”倾注心力也是必要且重要之举,实为制胜之关键。下面拟举笔者的指导实例若干,以证探究之效。
一、读:精确阅读,懂得聚焦
高考试题采用的文字,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现代文、文言文,诗歌、散文)本质特征都必然是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交织的。任何考场行为都要目的高度明确。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次要信息,要弃置不理。重要信息是题目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是干扰的假象。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语文阅读类题目的根本目的。因此在阅读时,应首先精明的确定哪些是重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然后聚焦于重要信息,仔细筛选、概括。
(一)语言表达题
例如:[例1·压缩语段·2012年四川卷·18]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字。
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值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敬仰的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明确:此段文字总共三句话。第一句是钟嵘和颜真卿对陶渊明的评价,所以排除;第二句共两个分句,分别写陶渊明是隐士和忠臣;第三句写陶渊明最近人情。
聚焦重要信息:陶渊明是隐士;陶渊明是忠臣。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
概括: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隐士与忠臣。
(二)现代文阅读
在“读”的基本要求下,现代文阅读还需要注意三个问题:①必须遵循“动态、比较、判断”的思辨原则,高考是能力考试,不要死记教条;②关注并熟知标点符号的效用,逐次实现段与段、句与句、词与词的比较,从而剔除次要信息,锁定重要信息,把握内容情感,分析观点手法;③锁定重要信息,往往不是思维的结束,而是进一步思维的开始,对重要信息要加工。
例如,如果老师问:“大多”是不是“只是”?
你会作何感想?
千真万确,这就是2013年的一道高考题目。
[比较、筛选、判断]“只是”“大多”
[选项]宫廷画院的花鸟画只是沿袭宋代花鸟画的风格面貌,没有取得突破。
[文句]这些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
再如,如果老师问:“只考虑”是不是“充分考虑”?
你会作何感想?
千真万确,这就是一道高考题目。
[比较、筛选、判断]“只考虑”“充分考虑”
[选项]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
[文句]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而那些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会显现的反馈被忽略了。
(三)古文阅读
高考对古文阅读的要求是“读懂浅易文言文”。读懂文本,一靠课内古文学习中对实虚词和句式的有效积累及阅读素养的形成;二靠对所学进行有效“课本链接”、迁移、举一反三;三靠根据上下文的合情合理推断和分析。
(四)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特别要关注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将诗句意思连缀整合。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相关诗句推断。把含蓄、跳跃的诗句,变成散文、故事,变成诗人的一篇日记。对于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的把握,既要披文入情、身临其境,更要联系所学、熟练运用。
二、写:重视课文,提高认识
中学所选课文,绝大多数都是名篇。无论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还是单元小结、课后注释、课文链接,都为我们提供着可供无限挖掘的素材富矿。我们可以从自己熟悉的课文中学会表达、学习写作:学标题的拟定,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具体,学开头结尾的巧妙,学结构的起承转合,甚至注释里的典故都能成为我们的“写”的范本、“写”的素材。所以在语文学习和备考过程中,不能抛开课本,而应是把课本作为我们重要的知识、技能、思维、素材基地,以此为平台提高表达水平、完美写作能力。
“写”在语文考试中承载并表现认识、思想、能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又特别在二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写”的最集中体现在语言表达运用题和作文上,二者都重对“写”的考察,但二者相较前者是积累后的方法技能思想的细节运用,后者是积累后方法技能思想的综合运用。故此处以指导作文写作备考的实证为例引发探究。
1. 重视课本,吸收其精华。语文课本是一座写作素材金矿,绝大部分课文,内容丰、题材广,文质兼美,如果我们能深刻理解并且准确把握课文的精髓,领悟并运用前人优秀的写作成果,课本就能成为作文的活水源头,为写作平添一抹亮色。
2. 提高写的能力,不仅需要丰富的素材、灵活的表达,在此基础上更要重视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表达形式的提升。限于年龄、阅历和生活、教育环境的局限,学生们最弱的环节是认识水平,所以教师要不断补充具有时代特点的,充满文化气息的,拥有高尚情操的优秀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品评,而《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就是最好的素材库。
学生们高考作文的分数我不得而知,但从他们争先恐后向我描述作文的立意选材上,我相信他们学习语文,完成语文考试的过程是轻松而快乐的。
高考大纲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充分强调着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考察。提升“读与写”,不仅利在高考,更大意义上是涵养学生生命的智慧和提高其综合能力。综上,在语文教学和备考过程中,我们在夯实基础、步步落实、掌握规律、规范答题的同时,更要认清短板、回归实质,积累素材、强化思维,注重迁移、强调运用。于此,方能“重语文之实,增读写之效”,亦会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用、用中悟——明了语文意!
【参考文献】
[1] 王大绩. 王大绩讲高考 历年作文同一题[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 林红卫. 中学生读写结合式自主作文学案[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传宏.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策略[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