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虫子”爬满黑板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56432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上随意连问、简单追问、习惯性碎问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削弱了学生的思维质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比较而言,余映潮老师提出的“主问题”教学理念简练而深刻,能有效连缀起课文内容与教学过程,而标题型问题、情感型问题、线索型问题的设计则为课文的教学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问题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78
  语文阅读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获得思想启迪与情感熏陶。教学中,笔者十分推崇余映潮老师以“主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讨论探究的做法,并在《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让形形色色的“虫子”爬满黑板。
  一、标题型问题,抓住文本的“眼”
  在《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教学课堂上,笔者设计了两个标题型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眼”,迅速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1)被法布尔装在口袋里的都有哪些昆虫?
  (2)法布尔为什么要把昆虫装在自己的口袋里?
  一个学生说:“老师,被法布尔装到口袋里的有螳螂、蝎子、矿蜂、石蚕等。”“蝎子?法布尔难道不知道它扎人很疼吗?有的时候甚至会伤及性命!”另一个学生显得十分惊讶。“法布尔这种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正是他把昆虫装在口袋里的原因。一来自己喜欢的昆虫太多,再就是怕它们会被爸爸扔到垃圾堆里。”张健陈述着自己的理解与发现。
  教学中,有效的标题型问题可以提纲挈领地将课文内容、主题很好地连缀在一起,巧妙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还可以渗透人文教育、理想教育,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
  二、情感型问题,抓住文本的“心”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交汇,更是情感的交流,课堂活动要坚持知识、情感两条线索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在《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课堂上,笔者精心设计下面两道情感型问题,抓住了文本的“心”,也抓住了学生的心。
  (1)面对父母的责骂,冒着中毒的危险,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法布尔长期坚持观察昆虫,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与刚刚学过的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課本》相比,两文都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相对而言,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第一个问题,对昆虫的痴迷与热爱是支撑法布尔认真观察、发现昆虫奥秘的动力。但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提炼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时,他们颇费周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诗,主要写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绚丽多姿,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生活、自然、生命强烈的爱。”肖子荣说。“无论是有趣、奇异的昆虫,还是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都是大自然美丽的馈赠,我们要心怀感恩,珍惜大自然的美丽。”李雨说。
  三、线索型问题,抓住文本的“脉”
  众所周知,线索贯穿全文,将写作材料有序地连缀在一起,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是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容忽视的写作技法。一堂语文课也是如此,设计有效的线索型问题,同样可以让整节课条理清晰,快速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装满昆虫的衣袋》这节课上,我出示了以下两个线索型问题:
  (1)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一个词语。
  (2)围绕这个词语,请大家谈一下文章记叙了哪些事情,体现了法布尔儿时的什么性格特点。
  五年级学生对线索知识多少有些涉猎,但了解得并不深刻,所以他们在寻找“着迷”“痴迷”两个词语时遇到了不小的问题。课堂上,我不时地鼓励学生:“我们要像法布尔观察昆虫时一样专注,这样才能发现这篇文章线索的奥秘。”“老师,‘着迷’在第一段的结尾处,‘痴迷’在最后一段的开头,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您一直强调的‘首尾呼应’吧?找出这两个词,我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一下子深刻了许多。”培静体验到了发现的快乐。“‘着迷’‘痴迷’两个词语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提示下文、总结全文,中间部分记叙法布尔因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还有他因为观察昆虫忘记了放鸭子,受到父母训斥的故事,这样的确使得文章结构非常严谨,以后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云鹏说。
  准确“把脉”,让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层层推进,这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必备的技术,也是艺术。这两个线索型问题,不仅很好地串联了文章内容,还巧妙链接了多个方面的语文知识,凸显了穿针引线的意义和作用。
  主问题教学理念是余老师板块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梳理文章脉络,实现语文课堂的丰富生成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教学中,只要我们结合具体学情,深入挖掘文本,就一定能够让更多的“虫子”引领学生吮吸语文的快乐。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复习是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把经常复习当作是一种乐趣。当下,许多农村学生反而对复习课产生畏惧情绪。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是授课教师没有抓住复习课的特点进行教学,热衷于“大炼钢铁”,把复习课上成了练习课、讲评课,结果是高投入、低产出,适得其反。  效果良好的复习课就像一块经过雕琢的美玉,除了提高自身的“含金量”——帮助学生提炼、掌握知识,同时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摘 要]目前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存在无趣低效,甚至无效等现象。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师就汪媛老师的教学课例《猴子种果树》进行辩论,主题是“让低段的识字写字教学变得有趣有效起来”。正反双方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辩论,不仅使教师的培训变得富有活力、充满魅力,更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关键词]识字写字 有效有趣 辩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
审美是人类观照客观世界的重要方式,是人们根据自身要求对社会客观存在作出的能动反应。写作是人类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呈现的一种能动性活动。两者都是以意向与情感为核心对客观世界作出主观反应的生命活动,因此,两者存在质的统一。当不同的审美取向投射于写作活动时,作文的内容情感、言语构造也会呈现不同的审美形态。本文试图以审美的视角来观照习作教学,探寻习作教学的方法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在小学低、中段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字,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如此大的识字量,怎样让学生扎实的掌握,是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对识字方法、识字途径、识字评价标准等进行研究,试图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使识字总量稳步上升。  一、拓展识字方法的研究  在识字教学中,多种识字方法的运用,可以大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学古诗词,要根据它节奏感强、情感深厚、形象生动和意蕴丰富等特点,让学生打节奏、想象、表演、吟唱等,读出它的韵味、画面和情感等,使学生感受到诗词文化的美,并把它传承下去。  [关键词]古诗词 文化 实践 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66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古诗词
不知从何时起,小学作文被人们冠以“假大空”的“美名”,有不少人宣称“人生第一次撒谎从写作文开始”。“假大空”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作文,提升他们的习作素养?  一、久治不愈的三大顽疾  (一)假——难以忽略的道德判定  前段时间,上海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的题目时,答“我不会让梨”。老师给了一个大大的红叉。不少人批判老师思路
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感情真实,语句通顺;写完以后自己读一读,不满意的地方认真改一改。  评价过程  一、展示例文:《丢手帕真有趣》  今天上午,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体育课——老师教我们玩丢手帕的游戏。  老师先让同学们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再让体育委员李刚出来丢手帕。我以前从未玩过这种游戏,同学们也很好奇。李刚绕着圆圈跑了几圈,不知什么时候把手帕丢到了我的背后,我还一点儿也不知道,正高
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唉,公开课上过之后,还得再补上一课。”我很纳闷,费尽心思、精心设计的一堂公开课,为什么让我们许多教师不喜欢?怎么样的课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深得学生的喜欢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着的问题。于是,我常常在平行班中进行不断尝试,觉得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很有意义。我执教了好多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每一次我都会有一种新鲜的感觉。由于学生
[摘 要]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层次的限制,接受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较低。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依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去精心运筹,让抽象变具体,让深奥变浅显,让亘古在眼前,这样使学生走进课文,轻松地学到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教学设计 低年级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64  低年级学生由于
问课哪得“轻”如许?为有媒体活水来。  课堂是教师、教材、学生、媒体大融合的空间。教师是学习的催化剂,教材是学习的指挥棒,学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媒体是学习的源头活水。多媒体以其能创造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新型信息处理系统的优点,使教师的教得心应手,学生的学如鱼得水。  一、渲染气氛,激发情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在教师轻轻点击鼠标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