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上随意连问、简单追问、习惯性碎问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削弱了学生的思维质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比较而言,余映潮老师提出的“主问题”教学理念简练而深刻,能有效连缀起课文内容与教学过程,而标题型问题、情感型问题、线索型问题的设计则为课文的教学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问题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78
语文阅读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获得思想启迪与情感熏陶。教学中,笔者十分推崇余映潮老师以“主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讨论探究的做法,并在《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让形形色色的“虫子”爬满黑板。
一、标题型问题,抓住文本的“眼”
在《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教学课堂上,笔者设计了两个标题型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眼”,迅速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1)被法布尔装在口袋里的都有哪些昆虫?
(2)法布尔为什么要把昆虫装在自己的口袋里?
一个学生说:“老师,被法布尔装到口袋里的有螳螂、蝎子、矿蜂、石蚕等。”“蝎子?法布尔难道不知道它扎人很疼吗?有的时候甚至会伤及性命!”另一个学生显得十分惊讶。“法布尔这种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正是他把昆虫装在口袋里的原因。一来自己喜欢的昆虫太多,再就是怕它们会被爸爸扔到垃圾堆里。”张健陈述着自己的理解与发现。
教学中,有效的标题型问题可以提纲挈领地将课文内容、主题很好地连缀在一起,巧妙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还可以渗透人文教育、理想教育,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
二、情感型问题,抓住文本的“心”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交汇,更是情感的交流,课堂活动要坚持知识、情感两条线索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在《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课堂上,笔者精心设计下面两道情感型问题,抓住了文本的“心”,也抓住了学生的心。
(1)面对父母的责骂,冒着中毒的危险,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法布尔长期坚持观察昆虫,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与刚刚学过的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課本》相比,两文都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相对而言,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第一个问题,对昆虫的痴迷与热爱是支撑法布尔认真观察、发现昆虫奥秘的动力。但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提炼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时,他们颇费周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诗,主要写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绚丽多姿,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生活、自然、生命强烈的爱。”肖子荣说。“无论是有趣、奇异的昆虫,还是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都是大自然美丽的馈赠,我们要心怀感恩,珍惜大自然的美丽。”李雨说。
三、线索型问题,抓住文本的“脉”
众所周知,线索贯穿全文,将写作材料有序地连缀在一起,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是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容忽视的写作技法。一堂语文课也是如此,设计有效的线索型问题,同样可以让整节课条理清晰,快速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装满昆虫的衣袋》这节课上,我出示了以下两个线索型问题:
(1)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一个词语。
(2)围绕这个词语,请大家谈一下文章记叙了哪些事情,体现了法布尔儿时的什么性格特点。
五年级学生对线索知识多少有些涉猎,但了解得并不深刻,所以他们在寻找“着迷”“痴迷”两个词语时遇到了不小的问题。课堂上,我不时地鼓励学生:“我们要像法布尔观察昆虫时一样专注,这样才能发现这篇文章线索的奥秘。”“老师,‘着迷’在第一段的结尾处,‘痴迷’在最后一段的开头,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您一直强调的‘首尾呼应’吧?找出这两个词,我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一下子深刻了许多。”培静体验到了发现的快乐。“‘着迷’‘痴迷’两个词语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提示下文、总结全文,中间部分记叙法布尔因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还有他因为观察昆虫忘记了放鸭子,受到父母训斥的故事,这样的确使得文章结构非常严谨,以后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云鹏说。
准确“把脉”,让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层层推进,这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必备的技术,也是艺术。这两个线索型问题,不仅很好地串联了文章内容,还巧妙链接了多个方面的语文知识,凸显了穿针引线的意义和作用。
主问题教学理念是余老师板块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梳理文章脉络,实现语文课堂的丰富生成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教学中,只要我们结合具体学情,深入挖掘文本,就一定能够让更多的“虫子”引领学生吮吸语文的快乐。
(责编 莫彩凤)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问题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78
语文阅读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获得思想启迪与情感熏陶。教学中,笔者十分推崇余映潮老师以“主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讨论探究的做法,并在《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让形形色色的“虫子”爬满黑板。
一、标题型问题,抓住文本的“眼”
在《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教学课堂上,笔者设计了两个标题型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眼”,迅速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1)被法布尔装在口袋里的都有哪些昆虫?
(2)法布尔为什么要把昆虫装在自己的口袋里?
一个学生说:“老师,被法布尔装到口袋里的有螳螂、蝎子、矿蜂、石蚕等。”“蝎子?法布尔难道不知道它扎人很疼吗?有的时候甚至会伤及性命!”另一个学生显得十分惊讶。“法布尔这种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正是他把昆虫装在口袋里的原因。一来自己喜欢的昆虫太多,再就是怕它们会被爸爸扔到垃圾堆里。”张健陈述着自己的理解与发现。
教学中,有效的标题型问题可以提纲挈领地将课文内容、主题很好地连缀在一起,巧妙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还可以渗透人文教育、理想教育,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
二、情感型问题,抓住文本的“心”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交汇,更是情感的交流,课堂活动要坚持知识、情感两条线索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在《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课堂上,笔者精心设计下面两道情感型问题,抓住了文本的“心”,也抓住了学生的心。
(1)面对父母的责骂,冒着中毒的危险,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法布尔长期坚持观察昆虫,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与刚刚学过的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課本》相比,两文都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相对而言,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第一个问题,对昆虫的痴迷与热爱是支撑法布尔认真观察、发现昆虫奥秘的动力。但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提炼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时,他们颇费周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诗,主要写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绚丽多姿,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生活、自然、生命强烈的爱。”肖子荣说。“无论是有趣、奇异的昆虫,还是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都是大自然美丽的馈赠,我们要心怀感恩,珍惜大自然的美丽。”李雨说。
三、线索型问题,抓住文本的“脉”
众所周知,线索贯穿全文,将写作材料有序地连缀在一起,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是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容忽视的写作技法。一堂语文课也是如此,设计有效的线索型问题,同样可以让整节课条理清晰,快速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装满昆虫的衣袋》这节课上,我出示了以下两个线索型问题:
(1)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一个词语。
(2)围绕这个词语,请大家谈一下文章记叙了哪些事情,体现了法布尔儿时的什么性格特点。
五年级学生对线索知识多少有些涉猎,但了解得并不深刻,所以他们在寻找“着迷”“痴迷”两个词语时遇到了不小的问题。课堂上,我不时地鼓励学生:“我们要像法布尔观察昆虫时一样专注,这样才能发现这篇文章线索的奥秘。”“老师,‘着迷’在第一段的结尾处,‘痴迷’在最后一段的开头,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您一直强调的‘首尾呼应’吧?找出这两个词,我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一下子深刻了许多。”培静体验到了发现的快乐。“‘着迷’‘痴迷’两个词语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提示下文、总结全文,中间部分记叙法布尔因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还有他因为观察昆虫忘记了放鸭子,受到父母训斥的故事,这样的确使得文章结构非常严谨,以后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云鹏说。
准确“把脉”,让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层层推进,这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必备的技术,也是艺术。这两个线索型问题,不仅很好地串联了文章内容,还巧妙链接了多个方面的语文知识,凸显了穿针引线的意义和作用。
主问题教学理念是余老师板块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梳理文章脉络,实现语文课堂的丰富生成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教学中,只要我们结合具体学情,深入挖掘文本,就一定能够让更多的“虫子”引领学生吮吸语文的快乐。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