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际法上的人权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him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权,本是国内法上的概念,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权问题开始全面进人国际法领域,并迅速发展成为国际法上的一个新的分支。由于各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不一,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民族传统、历史条件等因素各异,它们在人权问题很多方面的理解和解释上一直存有分岐和争论。我们了解人权进入国际法领域的历程,研究人权反映在当代国际法领域里的主要问题,对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在人权领域的合作很有意义。
  【关键词】:人权;国际法
  一、人权的渊源
  人权,顾名思义,意谓“属人的或关于人的权利”。人权问题是个古老而现代的话题,其概念最早是在、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自有人类以来,人和人类就为生活、生存而搏击,维护自己的个体或群体的生命,以图生存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和人类不仅需要享有物质生活的权利,而且应该享有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权利,需要对其权利给以法律等各方面的切实保障。那么什么是人权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确实,如何定义人权是非常棘手的,关于人权的概念在学术界存在很大的分歧并且,对人权的解释也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美国伦理学家格维尔茨认为,人权是指一种狭义的权利,即主张权。英国的麦克法兰认为,人权是那些属于每个男女的道德权利,它们之所以为每个男女所有,仅仅因为他们是人。我国的罗玉中教授认为,人权即人的权利,是人或其结合应当享有和实际享有的,并被社会承认的权利的总和。总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即便世界观、价值观相同,也可能由于观察角度、看待人权也会不同。
  二、国际法上的人权概念
  在一次大战以前,人权主要是国内法调整的问题,作为一项国内立法原则和公民权利被规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刑法、民法和诉讼法等法律中。人权的概念,在西方傳统上也理解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一次大战后国际条约中有关人权的规定开始出现,但人权概念和内容没有变化。至1948年《国际人权宣言》中提出的人权内容不仅包括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也包括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这是第一代的人权概念。此后,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为国际人权运动注入了新生力量,它们在争取民族独立、主权平等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人权运动,这对国际人权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50年代以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通过的有关人权的宣言、决议、条约等文件,将民族自决权、发展权、和平权、继承人类共同财产权和环境权等列入人权概念中,形成了新的人权形态。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因上述权利的享有者不仅是个人,而且主要是民族和国家,因此称之为“集体人权”。
  集体人权是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斗争中提出并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巡到一些西方国家的抵制和反对,一些国家至今仍拒绝承认集体人权作为权利的概念,在他们看来,人权就是要保障个人自由和自由经济的发展。根据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认识,集体人权中既包括个人权利,也包括民族和国家的权利.集体人权可以涵盖个人人权,是对个人人权的某种升华,但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集体人权是个人人权实现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只有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才能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条件,而个人人权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又能推动和促进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发展。因此,将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对立进而否定集体人权的观点,在理论上有悖于国家主权平等和民族自决权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在实践上不利于人权保护在国际社会的真正实现。
  三、人权的国际保护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权国际保护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保障人权开始被确立为一项公认的国际法准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肆意侵犯和压制本国人民的基本人权和自由,实行法西斯主义的独裁统治。在战争期间,这些侵略国家的残暴行径,特别是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灭绝种族的行为,不仅激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同时也向人们证明了,一个政府对其国民的野蛮行为与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之间密切相关,尊重人权与维护世界和平之间密切相关。因此,人权国际保护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1945年,联合国成立并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人权规定在一个具有很大权威的国际组织的纲领性文件中。它庄严宣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的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类尊严和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的信念”,并规定联合国的宗旨之一是“促成國际合作,以解决带有经济、社会、文化或人道主义性质的国际问题,并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促进和鼓励尊重所有人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根据该宪章的要求,联合国成立了人权委员会并于1948年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1966年制定了两项国际人权公约《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这两项国际人权公约连同《世界人权宣言》一起被称为“国际人权宪章”,是当代国际人权法的基本文件。在战后多年里,联合国还制定和通过了71个有关的宣言、协议书,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此,国际人权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尽管有关人权保障的国际文件是各种治力量斗争和妥协的结果,但从总体上看,它们反映了全世界人民渴望充分保障人权的共同意愿,是各国人民为争取人权而不懈努力奋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目前在人权的国际保护方面,除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一般性国际合作义务和大规模侵犯人权的6种国际罪行为“本质上已不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以外,各项基本人权除非存在国家的条约义务,则从本质上到形式上都属于各国的国内管辖事项,对这类人权事项行使国内法的管辖权不应引起国际干预和承担国家责任。当然这也不等于任由国家在人权问题上可以为所欲为,在没有国际法约束的情况下,国家应受人类文明道德规范的约束,承担人权的道义责任。
  参考文献:
  [1]朱峰.人权与国际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夏勇.人权的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闫凯歌(1993—),男,汉族,河南驻马店,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2016级法律硕士在读。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发展重心由东部沿海转向内陆,对内陆经济发展以及制度建设讨论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本文的根据法律制度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的理论,分析了贵州在当前发展中法律服务水平的实际水平,讨论其当下法律服务水平的不足,提出建言如何建立新型的法律服务制度。  【关键词】:法律法务;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法律制度建设  一、法律服务成果展示  2016 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
期刊
我国精神障碍者责任能力的判定采用的是医学标准和法学标准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在实际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时,必须将法学标准和医学标准联系起来一同衡量,这是因为离开了医学标准,单纯去评判一个人在行为时是否丧失或减弱了辨认力和控制力往往是不可能的。所以,医学诊断是基础,当已诊断某人患有某种严重精神障碍时,往往由于精神功能的异常,使其实质性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丧失。这时再从法学条件上加以检验,力求做到两者一致
期刊
【摘要】: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是指为了解决民事纠纷而设计、构建起来的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各种程序、制度的有机联系整体、完善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对解决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秩序有着积极的影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决定了我们在考察、研究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的同时,对少数民族社会也应加以关注,这样才能全方位收集资料和积累经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制进展。新疆是一个维吾尔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省份
期刊
【摘要】:虚拟财产是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出现的新型财产,虚拟财产权的法律性质至今仍没有定论。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和比较各学说的核心观点,抓住虚拟财产权的本质属性,从而确定其在法律上的属性.在本文中,通过对不同理论的比较,从而明确了虚拟财产权的法律属性,然后为其立法建立支撑。  【关键词】:虚拟财产权;法律属性;新型物权  引言  虚拟财产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模拟现实环境中的财产形态,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的
期刊
【摘要】:在全球性气候变暖的环境危机和世界性的能源紧缺危机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汽车产已经成为了各国的共识。新能源汽车不仅会对经济和环境同时产生巨大的效益,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压力,也是全球汽车产业升级转型的主要方向。所以,世界各国均大力扶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初步完成了商业化生产的第一步。但是,目前新能源汽车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价格过高、尚未突破核心
期刊
【摘要】:享有充分且有保障的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虽然宪法明文规定要严格地维护每个人所享有的人权,但实际的司法对维护人权方面依旧有着不足之处。司法是从应然人权向实然人权转化的最重要方式,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应该以法治思维导引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实现人权司法公信与人权司法自信的统一,实体权利、程序权利和综合性权利的统一,统一司法职业准入标
期刊
【摘要】: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公布实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宣告了“拆迁时代”的终结,开启了全新的“征收时代”。本文认为,只有办理了房屋租赁登记,承租人的租赁权便可直接对抗征收中的受让主体——国家。因此承租人也可获得征收关系人的法律地位,成为征收补偿的主体。如果房屋租赁没有办理租赁登记,承租人则只能通过租赁合同来获得法律救济。  一、房屋征收的基本内涵  房屋征收指为保障国家安全
期刊
【摘要】:“买卖不破租赁”规则使得租赁权具有了物权化的一些性质,其本质是对弱势承租人的一种特殊保护,体现了法律从侧重保护所有权到平衡保护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理念的转变。从各国立法和实践来看,“买卖不破租赁”规则主要适用于不动产,我国立法虽未明确这一点,但从司法实践来看也不外乎此。由于“买卖不破租赁”规则的特殊性,学界对这一规则存在债权说、物权说和债权物权化说三种观点。此外,引入租赁登记对抗效力,似乎能
期刊
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经历了若干年漫长岁月积累而成的文化成果。任何一个民族的法律文化,都是在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方式、经济结构、政治制度以及文化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法律语自身的文化属性  著名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曾有过这样的观点:“事实上,‘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团体的语言习惯之上的。绝没有两种语言在表现同一个社会现实时是被视为完全相同的。不同的社会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不
期刊
【摘要】: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是民事责任中的两大责任类型。虽然由不同的法律予以规制,但是在多而复杂的民事关系中,两者之间常常存在竞合的现象。为此为了解决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问题笔者试图从两者的关系出发,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违约责任;侵权责任;  一、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关系  在民事责任的中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是最基本的责任类型。从理论和司法实践中来看,亦是这两种民事责任容易发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