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小针刀治疗项背肌筋损伤的临床疗效:为项背肌筋损伤提供一种全面、有效的疗法。方法本研究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5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以及平时在手术中的临床运用。通过对损伤项背肌,包括浅层的斜方肌,中层的头夹肌、颈夹肌等的疼痛。压痛及功能受限制等临床症状、体征进行量化。结果三组治疗一个疗程后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其他药物的配合治疗下,小针刀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结论刮痧、针刀加拔罐三联疗法,治疗慢性项背肌肉损伤,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其优势互补,有确切疗效,值得总结和推广。
【关键词】三联疗法;刮痧、针刀加拔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6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51-02
项背肌群联合病变较为常见,临床表现为项背部肌肉疼痛、牵扯、拘急僵硬、活动不利等。笔者运用刮痧、针刀加拔罐三联疗法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8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康复科门诊和住院部。 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26至69岁。30岁以下12例,31至60岁49例,60岁以上17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9年,平均2.5年。
1.2诊断标准①本组均有项背部疼痛,僵硬拘急不利,活动受限。天气变化,低头时间过长,感冒等会使症状加重。②查体有项背部肌肉紧张发硬、压痛,可扪及痛性结节、条索、硬块,在肌肉起止点和穴位上压痛明显。③颈椎X线或CT检查无明显异常。④排除结核、肿瘤等病变引起的项背痛。
2治疗方法
2.1刮痧疗法患者端坐,项背术区用活络油涂抹,使用牛角刮痧板,顺项背督脉、膀胱经走行方向刮痧,刮至肌肉皮肤充血潮红,有一条条痧痕和累累细痧粒,甚至紫黑色痧斑块。
2.2针刀疗法刮痧术后2、3天,患者取俯卧位,胸下垫枕,保证呼吸通畅。查看项背痧痕情况,在痧痕处仔细扪按,确认有无骨面,有骨面者可作为针刀施术点,龙胆紫标记。在第七颈椎棘突上下兩侧、枕骨上项线、项韧带两侧头夹肌附着点、乳突内侧、肩胛骨内上角等肌肉起止点处寻找压痛点、条索、硬结,也作为针刀施术点,龙胆紫标记。一般肌肉起止点处痧痕明显。针刀施术点要反复比对取舍,原则上不超过10处。术区按外科手术要求备皮,常规消毒,铺巾,术者戴无菌手套。选用汉章牌4号针刀,快速刺入0.5cm,缓推达骨面,纵行疏通,横向剥离,遇硬结切开2-3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针刀。
2.3拔罐疗法退出针刀后,准备经2%戊二醛液浸泡消毒,烘干的玻璃罐数个,根据针刀施术部位肌肉宽厚选用相应型号的玻璃罐,拔吸3-10分钟,以拔出颜色暗黑的血液5-15ml为佳。术后无菌敷料擦拭血迹,碘伏棉球烧灼针刀口,创口贴覆盖24小时。
3治疗时间
10-14天治疗一次,一般治疗1-3次。
4治疗效果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创立疗效标准。痊愈:项背肌肉疼痛、僵硬拘急、活动不利等症状完全消失,计41例。显效:上述症状基本消失,项背疼痛轻微,活动自如,计29例。好转:疼痛减轻,颈项活动有所受限,计7例。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计1例。总愈显率达89.7%。
5讨论
慢性项背肌损伤,主要由于劳损,外伤,风寒等因素作用下,导致项背部寒湿凝滞,经脉瘀阻,气血不行,不通则痛。现代医学研究系无菌性炎症,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肌肉之间产生粘连、挛缩、疤痕、缺血等,导致局部发紧僵硬,活动受限。
刮痧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组织流量,加快局部新陈代谢,促使炎症物质和疼痛因子的消散,中医所谓“活血舒筋通络,调节气血阴阳”。针刀术前先刮痧,激荡气血运行,提升正气,消除了浅层次要的痛位,使深在的病灶产生的疼痛得到暴露,让针刀施术更加精准。需要指出的是,刮痧术后休息2、3天是必要的,用于缓解刮拭后皮肤的伤痛。针刀治疗能够直达病灶,疏通粘连、松解疤痕、延长挛缩、切割减张,打破损伤-疼痛-筋急的恶性循环,使机体得到良性修复[1]。针刀粗大,有强烈的针刺效应,提高人体痛阈,缓解软组织损伤疼痛快。拔罐放血是本地区土家族民间治疗风湿病证、跌打损伤常用手段,玻璃罐易于消毒和观察,使用起来负压大,拔吸“离经坏血”,排除代谢废物和毒素,达到“祛瘀生新”[2]。研究证实,针刀术后拔罐,有效减轻针刀治疗后短期的伤痛,加快针刀治疗部位的修复。刮痧、针刀加拔罐三联疗法,治疗慢性项背肌肉损伤,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其优势互补,有确切疗效,值得总结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2-3.
[2]刘彪,易光强,黄月莲.刺络放血疗法[M].南宁:广西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3.
【关键词】三联疗法;刮痧、针刀加拔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6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51-02
项背肌群联合病变较为常见,临床表现为项背部肌肉疼痛、牵扯、拘急僵硬、活动不利等。笔者运用刮痧、针刀加拔罐三联疗法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8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康复科门诊和住院部。 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26至69岁。30岁以下12例,31至60岁49例,60岁以上17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9年,平均2.5年。
1.2诊断标准①本组均有项背部疼痛,僵硬拘急不利,活动受限。天气变化,低头时间过长,感冒等会使症状加重。②查体有项背部肌肉紧张发硬、压痛,可扪及痛性结节、条索、硬块,在肌肉起止点和穴位上压痛明显。③颈椎X线或CT检查无明显异常。④排除结核、肿瘤等病变引起的项背痛。
2治疗方法
2.1刮痧疗法患者端坐,项背术区用活络油涂抹,使用牛角刮痧板,顺项背督脉、膀胱经走行方向刮痧,刮至肌肉皮肤充血潮红,有一条条痧痕和累累细痧粒,甚至紫黑色痧斑块。
2.2针刀疗法刮痧术后2、3天,患者取俯卧位,胸下垫枕,保证呼吸通畅。查看项背痧痕情况,在痧痕处仔细扪按,确认有无骨面,有骨面者可作为针刀施术点,龙胆紫标记。在第七颈椎棘突上下兩侧、枕骨上项线、项韧带两侧头夹肌附着点、乳突内侧、肩胛骨内上角等肌肉起止点处寻找压痛点、条索、硬结,也作为针刀施术点,龙胆紫标记。一般肌肉起止点处痧痕明显。针刀施术点要反复比对取舍,原则上不超过10处。术区按外科手术要求备皮,常规消毒,铺巾,术者戴无菌手套。选用汉章牌4号针刀,快速刺入0.5cm,缓推达骨面,纵行疏通,横向剥离,遇硬结切开2-3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针刀。
2.3拔罐疗法退出针刀后,准备经2%戊二醛液浸泡消毒,烘干的玻璃罐数个,根据针刀施术部位肌肉宽厚选用相应型号的玻璃罐,拔吸3-10分钟,以拔出颜色暗黑的血液5-15ml为佳。术后无菌敷料擦拭血迹,碘伏棉球烧灼针刀口,创口贴覆盖24小时。
3治疗时间
10-14天治疗一次,一般治疗1-3次。
4治疗效果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创立疗效标准。痊愈:项背肌肉疼痛、僵硬拘急、活动不利等症状完全消失,计41例。显效:上述症状基本消失,项背疼痛轻微,活动自如,计29例。好转:疼痛减轻,颈项活动有所受限,计7例。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计1例。总愈显率达89.7%。
5讨论
慢性项背肌损伤,主要由于劳损,外伤,风寒等因素作用下,导致项背部寒湿凝滞,经脉瘀阻,气血不行,不通则痛。现代医学研究系无菌性炎症,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肌肉之间产生粘连、挛缩、疤痕、缺血等,导致局部发紧僵硬,活动受限。
刮痧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组织流量,加快局部新陈代谢,促使炎症物质和疼痛因子的消散,中医所谓“活血舒筋通络,调节气血阴阳”。针刀术前先刮痧,激荡气血运行,提升正气,消除了浅层次要的痛位,使深在的病灶产生的疼痛得到暴露,让针刀施术更加精准。需要指出的是,刮痧术后休息2、3天是必要的,用于缓解刮拭后皮肤的伤痛。针刀治疗能够直达病灶,疏通粘连、松解疤痕、延长挛缩、切割减张,打破损伤-疼痛-筋急的恶性循环,使机体得到良性修复[1]。针刀粗大,有强烈的针刺效应,提高人体痛阈,缓解软组织损伤疼痛快。拔罐放血是本地区土家族民间治疗风湿病证、跌打损伤常用手段,玻璃罐易于消毒和观察,使用起来负压大,拔吸“离经坏血”,排除代谢废物和毒素,达到“祛瘀生新”[2]。研究证实,针刀术后拔罐,有效减轻针刀治疗后短期的伤痛,加快针刀治疗部位的修复。刮痧、针刀加拔罐三联疗法,治疗慢性项背肌肉损伤,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其优势互补,有确切疗效,值得总结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2-3.
[2]刘彪,易光强,黄月莲.刺络放血疗法[M].南宁:广西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