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少武的儿童文学作品关注了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时期的东北儿童生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活、性格迥异,同时他还注重了对东北人文、自然风情的描绘,使作品更加真实、生动。
关键词:张少武 东北儿童文学 抗战
张少武是吉林省著名的作家。195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主任,《春风文学月刊》主编,市文联副主席,吉林省儿童文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大学读书时发表短篇小说《年猪》引起反响。以后侧重写儿童文学作品,先后发表了《逮鸟儿》(1957年)、《摸鱼》(1962年)等十几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九月的枪声》、《红缨弹弓和铜脚渔网》。其中《摸鱼》被收入多种文学作品选集,获建国30周年吉林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出版的作品集有:《收窝瓜》(诗歌三人集,1959年),短篇小说集《远方的种子》(1979年),《张少武儿童文学作品选》(1995年)。
张少武的儿童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作品主要反映了从抗战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儿童生活。我国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蒋锡金先生评价他的作品时曾说:“我们若把少武的作品汇集起来读时,它是几乎反映了这一地区(东北松辽平原一带)的少年儿童生活史的。”他的这些作品中以反映儿童农村生活的居多,成就也最大。正如他所说:“我是农村出生长大的‘野孩子’,对于乡间事、自然趣、小友情,颇多体味。”所以他写起农村生活、东北风光和拿捏孩子的内心情感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再加上他细心的观察和恰当、到位的表述,使他的作品产生了鲜明的艺术特点。
他的笔下刻画出了一群生动的东北少年形象。他们有着农村孩子质朴、友善、勤劳的性格,也有顽皮、好玩的天性。中篇小说《九月的枪声》中的一群孩子就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故事以吴老三的孙子二祥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吴家堡子村人们饱受地主、日本鬼子、汉奸的欺压,纷纷团结起来用各种形式反抗,后来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翻身得解放的经过。文章涉及到主人公二祥,二祥的哥哥大祥、姐姐小云,小伙伴二锁、狗剩等一群小英雄的形象。作者通过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真实、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他们可贵的品质。当姐弟三人得知家里需要借很多钱才能使爸爸免当劳工时,他们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地帮助大人赚钱,哥哥是抓鱼好手就撒网捕鱼,姐姐卖鱼有经验就去卖鱼,二祥也很积极地配合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表现了姐弟情深和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姐弟俩逃亡到外村亲戚家的一段的描写则体现出了他们自强独立、懂得替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为了减轻叔叔家的负担,姐弟坚持先住在一处草窝棚里,并想尽各种办法收集过冬的食品。甚至在他们遭到狼袭击的时候,还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勇敢而机敏地应对。
贯穿作品始终的是小伙伴们深厚的友谊。在那个艰苦、危机四伏的年月,正是团结协作精神使这群孩子凝结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小集体,这不仅为他们平日的生活增添了很多快乐,更重要的是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作用。如二祥救了受伤的革命战士秀田哥后,冒险回村里给他取药一节:当时村里土匪们防守十分严格,幸好有小伙伴们的全力掩护才使他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
作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地为读者展现出丰满的儿童性格,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善于细节描写。如《九月的枪声》中抓鱼的一段描写:“(二祥)手冻得像胡萝卜,鼻涕也过了‘河’的时候” ,还能有抓鱼的瘾,“挽巴挽巴衣袖,裤脚儿,抡起小镐子”刨冰,甚至不小心掉到河里被姐姐拽上岸后,看到挨排挤在岸旁的鱼就“顾不得冷了,又跑回冰面上抡起了小镐”,还是幸亏姐姐的大声劝阻,他回过神来才发觉冷得钻心。这些描写体现了儿童即使生活得再苦难,他们还是会暂时放下一切悲伤,专心玩一阵子,真实、生动地显示出他们爱玩的天性。
在《逮鸟儿》中,作者就妙趣横生地为读者展现了一段小主人公急于用姐姐的雪花膏瓶儿装小虫的细节描写:“我抬头又看见姐姐的雪花膏瓶儿了,可你瞧姐姐那个‘细’劲儿——一回就用小手指头挖那么一点点往脸上搽。真的,我不撒谎!这几天,她每回抹雪花膏,我都趴门缝看过的。我忍不住了,上箱盖把瓶儿拧开——嘿,剩不多啦!赶忙挖了出来,看看也没处放,就学姐姐那样:也摊在手心上匀匀,都抹到脑瓜盖和脸蛋子上了。”从而使一个小淘气的形象跃然纸上。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非常注意观察生活,并能够通过灵活生动地文字表现出来,从而大大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感和可读性。如《逮鸟儿》中的小主人公宝祥和二锁精心设计好了一套看似万无一失的逮鸟计划,可一只也没逮到,还是逮鸟能手兴林二哥的一席话指出了问题所在:“这怎么能逮住鸟儿呢?夹子放得多密呀,不到一尺远一个,像排队似的……鸟儿,你别看它小,可是百精百灵呢!一看到这情形,它们准惊了,知道要逮它,就飞啦!……”
解放以后,出现了一批较优秀的抗战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细加比较我们会发现,张少武的儿童小说除了反映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色就是他到位的细节描写。在他的作品中,妙趣横生的细节描写为读者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甚至会有种身临其境的快感,是抗战题材中的上乘之作。
关键词:张少武 东北儿童文学 抗战
张少武是吉林省著名的作家。195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主任,《春风文学月刊》主编,市文联副主席,吉林省儿童文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大学读书时发表短篇小说《年猪》引起反响。以后侧重写儿童文学作品,先后发表了《逮鸟儿》(1957年)、《摸鱼》(1962年)等十几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九月的枪声》、《红缨弹弓和铜脚渔网》。其中《摸鱼》被收入多种文学作品选集,获建国30周年吉林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出版的作品集有:《收窝瓜》(诗歌三人集,1959年),短篇小说集《远方的种子》(1979年),《张少武儿童文学作品选》(1995年)。
张少武的儿童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作品主要反映了从抗战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儿童生活。我国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蒋锡金先生评价他的作品时曾说:“我们若把少武的作品汇集起来读时,它是几乎反映了这一地区(东北松辽平原一带)的少年儿童生活史的。”他的这些作品中以反映儿童农村生活的居多,成就也最大。正如他所说:“我是农村出生长大的‘野孩子’,对于乡间事、自然趣、小友情,颇多体味。”所以他写起农村生活、东北风光和拿捏孩子的内心情感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再加上他细心的观察和恰当、到位的表述,使他的作品产生了鲜明的艺术特点。
他的笔下刻画出了一群生动的东北少年形象。他们有着农村孩子质朴、友善、勤劳的性格,也有顽皮、好玩的天性。中篇小说《九月的枪声》中的一群孩子就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故事以吴老三的孙子二祥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吴家堡子村人们饱受地主、日本鬼子、汉奸的欺压,纷纷团结起来用各种形式反抗,后来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翻身得解放的经过。文章涉及到主人公二祥,二祥的哥哥大祥、姐姐小云,小伙伴二锁、狗剩等一群小英雄的形象。作者通过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真实、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他们可贵的品质。当姐弟三人得知家里需要借很多钱才能使爸爸免当劳工时,他们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地帮助大人赚钱,哥哥是抓鱼好手就撒网捕鱼,姐姐卖鱼有经验就去卖鱼,二祥也很积极地配合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表现了姐弟情深和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姐弟俩逃亡到外村亲戚家的一段的描写则体现出了他们自强独立、懂得替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为了减轻叔叔家的负担,姐弟坚持先住在一处草窝棚里,并想尽各种办法收集过冬的食品。甚至在他们遭到狼袭击的时候,还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勇敢而机敏地应对。
贯穿作品始终的是小伙伴们深厚的友谊。在那个艰苦、危机四伏的年月,正是团结协作精神使这群孩子凝结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小集体,这不仅为他们平日的生活增添了很多快乐,更重要的是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作用。如二祥救了受伤的革命战士秀田哥后,冒险回村里给他取药一节:当时村里土匪们防守十分严格,幸好有小伙伴们的全力掩护才使他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
作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地为读者展现出丰满的儿童性格,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善于细节描写。如《九月的枪声》中抓鱼的一段描写:“(二祥)手冻得像胡萝卜,鼻涕也过了‘河’的时候” ,还能有抓鱼的瘾,“挽巴挽巴衣袖,裤脚儿,抡起小镐子”刨冰,甚至不小心掉到河里被姐姐拽上岸后,看到挨排挤在岸旁的鱼就“顾不得冷了,又跑回冰面上抡起了小镐”,还是幸亏姐姐的大声劝阻,他回过神来才发觉冷得钻心。这些描写体现了儿童即使生活得再苦难,他们还是会暂时放下一切悲伤,专心玩一阵子,真实、生动地显示出他们爱玩的天性。
在《逮鸟儿》中,作者就妙趣横生地为读者展现了一段小主人公急于用姐姐的雪花膏瓶儿装小虫的细节描写:“我抬头又看见姐姐的雪花膏瓶儿了,可你瞧姐姐那个‘细’劲儿——一回就用小手指头挖那么一点点往脸上搽。真的,我不撒谎!这几天,她每回抹雪花膏,我都趴门缝看过的。我忍不住了,上箱盖把瓶儿拧开——嘿,剩不多啦!赶忙挖了出来,看看也没处放,就学姐姐那样:也摊在手心上匀匀,都抹到脑瓜盖和脸蛋子上了。”从而使一个小淘气的形象跃然纸上。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非常注意观察生活,并能够通过灵活生动地文字表现出来,从而大大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感和可读性。如《逮鸟儿》中的小主人公宝祥和二锁精心设计好了一套看似万无一失的逮鸟计划,可一只也没逮到,还是逮鸟能手兴林二哥的一席话指出了问题所在:“这怎么能逮住鸟儿呢?夹子放得多密呀,不到一尺远一个,像排队似的……鸟儿,你别看它小,可是百精百灵呢!一看到这情形,它们准惊了,知道要逮它,就飞啦!……”
解放以后,出现了一批较优秀的抗战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细加比较我们会发现,张少武的儿童小说除了反映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色就是他到位的细节描写。在他的作品中,妙趣横生的细节描写为读者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甚至会有种身临其境的快感,是抗战题材中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