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才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社会。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良好 学习习惯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极盛先生就学习习惯与考试分数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连续3年走访了200名高考状元,发现这些学生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热爱学习,并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他的结论是:“学习习惯高于考试分数。”由此可见,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人格也有很大影响,正所谓“好习惯,好人生”。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中学生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学生要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很多,具体来说分为两类,一类为基本习惯,另一类为较高要求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语文基本学习习惯
1.工整书写的习惯。“字如其人”,我们通常会通过笔迹来审视一个人内在的品格。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书法大家,但书写工整清晰却是最基本的要求,更能反映出学生自身治学认真、细致、严谨的精神。
2.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平常教学中,总会碰到学生问我这个字怎么读,怎么写,那个词是什么意思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的回答一概是“自己查字典解决”。遇到自己完全可以动手解决的问题,却仅仅依靠向老师求助,会使学生养成一种依赖心理。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中学生常备的工具书有《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典》《辞海》《唐诗鉴赏辞典》等等。
3.质难问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想学好语文,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
4.审题的习惯。学生很多做错的题,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在审题时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没读完题便心浮气躁忙于做题。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做题时保持冷静思考,揣摩出题者的心理,看清题目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5.预习巩固的习惯。课前做好预习才能明确听课时的重点,课后及时巩固复习才能“温故而知新”,不仅语文,其他学科也应如此。
二、较高层次的语文学习习惯
1.随时记忆、背诵名篇的习惯。要想扎实提高语文素质,必须要养成随时记忆背诵的习惯,这也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从小背诵有价值的经典,使学生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日积月累的习惯。语言本身十分繁琐,一朝一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可能进步,必须日积月累方能集腋成裘,滴水石穿。因此,每带一届学生,我都会要求他们准备一本“积累本”,字音字形,成语释义,错题整理,文段摘录,都可以记录在册。这种习惯需长时间下工夫,并坚持到底,这样积累本才能成为学生的“百宝箱”,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倾听表达交流的习惯。倾听是一种美德,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静静倾听的习惯。只有课堂上静心听讲,课堂课后讨论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充分理解,综合思维,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交流的时间和机会。无论是课前演讲,还是课内讨论、即兴发言,教师都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互动合作中创造竞争情绪,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他人观点的机会,这将能规范学生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对能力以及养成文明发言的态度。
4.良好的阅读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使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因此,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便显得尤为重要。(1)有选择、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习惯。要读名家名篇,经典著作,不应把精力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书籍上;可从自己钟爱的题材入手,有计划地选定自己的必读书目,并且规定好每天的阅读时间。(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很多,主要有:①批注式。即在阅读过程中,在原书的重点处、关键处或疑难处“圈、点、注、划”,写下自己的见解、心得。②摘抄式。即摘录原文的名言警句、历史典故、优美的词语或段落等。③读后感式。即阅读原文后,写心得或感想。这样的读书习惯长久坚持下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而且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3)掩卷思考,积累资料,交流心得的习惯。好读书当求甚解,不应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对阅读过程中疑难应着力思考、消化,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学生应多积累,多思考,并跟同学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心得,加深记忆,从而达到边读边思考边交流巩固的目的。(4)涉猎广泛的读书习惯。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广泛涉猎,同时配以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5.良好的写作习惯。语文的最高能力即为写作,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文笔语言、手法技巧全都体现在写作中。作文60分,占语文总分的40﹪,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学生对作文往往怀有恐惧畏怯的心理,不想不愿写作文,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其一,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每一处细节,都可能成为我们以后作文中的素材资料。其二,勤于动笔的习惯。教师应让学生及时把所见所闻所想记下来,哪怕只是只言片语。此外,平时还要多写随笔,篇幅可长可短,内容也不加限制,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就行。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好习惯的养成并非轻而易举,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意为之,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入手,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不断地提示、督促、严格要求,不妨以身作则。例如阅读习惯,教师课后可组织师生交流感想心得,课堂上有意多提到一些名家名篇名句。再如写作,教师完全可以和学生同题同时作文,教师的参与对学生是一个极大地鼓励,会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其次,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要“言必信、行必果”, 经常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从而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習惯。
总之,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成绩,成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学底蕴的人。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良好 学习习惯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极盛先生就学习习惯与考试分数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连续3年走访了200名高考状元,发现这些学生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热爱学习,并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他的结论是:“学习习惯高于考试分数。”由此可见,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人格也有很大影响,正所谓“好习惯,好人生”。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中学生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学生要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很多,具体来说分为两类,一类为基本习惯,另一类为较高要求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语文基本学习习惯
1.工整书写的习惯。“字如其人”,我们通常会通过笔迹来审视一个人内在的品格。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书法大家,但书写工整清晰却是最基本的要求,更能反映出学生自身治学认真、细致、严谨的精神。
2.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平常教学中,总会碰到学生问我这个字怎么读,怎么写,那个词是什么意思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的回答一概是“自己查字典解决”。遇到自己完全可以动手解决的问题,却仅仅依靠向老师求助,会使学生养成一种依赖心理。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中学生常备的工具书有《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典》《辞海》《唐诗鉴赏辞典》等等。
3.质难问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想学好语文,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
4.审题的习惯。学生很多做错的题,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在审题时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没读完题便心浮气躁忙于做题。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做题时保持冷静思考,揣摩出题者的心理,看清题目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5.预习巩固的习惯。课前做好预习才能明确听课时的重点,课后及时巩固复习才能“温故而知新”,不仅语文,其他学科也应如此。
二、较高层次的语文学习习惯
1.随时记忆、背诵名篇的习惯。要想扎实提高语文素质,必须要养成随时记忆背诵的习惯,这也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从小背诵有价值的经典,使学生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日积月累的习惯。语言本身十分繁琐,一朝一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可能进步,必须日积月累方能集腋成裘,滴水石穿。因此,每带一届学生,我都会要求他们准备一本“积累本”,字音字形,成语释义,错题整理,文段摘录,都可以记录在册。这种习惯需长时间下工夫,并坚持到底,这样积累本才能成为学生的“百宝箱”,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倾听表达交流的习惯。倾听是一种美德,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静静倾听的习惯。只有课堂上静心听讲,课堂课后讨论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充分理解,综合思维,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交流的时间和机会。无论是课前演讲,还是课内讨论、即兴发言,教师都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互动合作中创造竞争情绪,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他人观点的机会,这将能规范学生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对能力以及养成文明发言的态度。
4.良好的阅读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使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因此,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便显得尤为重要。(1)有选择、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习惯。要读名家名篇,经典著作,不应把精力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书籍上;可从自己钟爱的题材入手,有计划地选定自己的必读书目,并且规定好每天的阅读时间。(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很多,主要有:①批注式。即在阅读过程中,在原书的重点处、关键处或疑难处“圈、点、注、划”,写下自己的见解、心得。②摘抄式。即摘录原文的名言警句、历史典故、优美的词语或段落等。③读后感式。即阅读原文后,写心得或感想。这样的读书习惯长久坚持下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而且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3)掩卷思考,积累资料,交流心得的习惯。好读书当求甚解,不应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对阅读过程中疑难应着力思考、消化,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学生应多积累,多思考,并跟同学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心得,加深记忆,从而达到边读边思考边交流巩固的目的。(4)涉猎广泛的读书习惯。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广泛涉猎,同时配以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5.良好的写作习惯。语文的最高能力即为写作,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文笔语言、手法技巧全都体现在写作中。作文60分,占语文总分的40﹪,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学生对作文往往怀有恐惧畏怯的心理,不想不愿写作文,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其一,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每一处细节,都可能成为我们以后作文中的素材资料。其二,勤于动笔的习惯。教师应让学生及时把所见所闻所想记下来,哪怕只是只言片语。此外,平时还要多写随笔,篇幅可长可短,内容也不加限制,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就行。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好习惯的养成并非轻而易举,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意为之,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入手,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不断地提示、督促、严格要求,不妨以身作则。例如阅读习惯,教师课后可组织师生交流感想心得,课堂上有意多提到一些名家名篇名句。再如写作,教师完全可以和学生同题同时作文,教师的参与对学生是一个极大地鼓励,会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其次,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要“言必信、行必果”, 经常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从而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習惯。
总之,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成绩,成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学底蕴的人。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