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S81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5)02-0042-06
摘 要:本研究旨在调查不同的光照周期(或光照方案)和饲养密度对肉用仔鸡生理指标(如:体重、饲料消耗、饲料转化率、屠宰性状和部分应激参数)的影响。试验选用480羽1日龄人工孵化的雄性肉鸡,将其置于采用不同光照方案的3个鸡舍中(持续光照组:24 h光照;常规光照组:16 h光照-8 h黑暗;间歇光照组:4 h光照-2 h黑暗,并轮换进行)。每个光照组设置5个重复,每个重复有2个不同的饲养密度(正常饲养密度:12羽/m2,高饲养密度:20羽/m2),试验为期42 d。试验结束时,光照周期和饲养密度对肉鸡增重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但仅光照周期会显著影响肉鸡的饲料消耗(P<0.05)。这两个因素对饲料转化率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P>0.05)。光照方案会显著影响肌胃、血液、羽毛的相对重(P<0.05),极显著影响胸肌的相对重(P<0.01)。饲养密度会显著影响心脏的相对重量(P<0.05),极显著影响全大腿重(P<0.01)。试验结束时,可以确定光照周期和饲养密度对肉鸡的强直静止和胫骨软骨发育不良无显著影响(P<0.05)。然而,饲养密度对肉鸡步态评分值的影响极显著(P<0.01),且对肉鸡体内嗜异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值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
关键词:肉(仔)鸡;生产性能;屠宰性状;应激;腿部健康
饲养密度高和光照时间是肉仔鸡生产中常见的两个主要环境因子[1]。将这两个因子控制在最佳水平不仅能提高肉仔鸡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保障人们充足的食物和动物蛋白的供给。在决定饲养密度时,生产者应当考虑诸多因素,尤其是肉鸡个体大小、料槽和饮水器所占面积、饲养动物的圈舍面积、动物福利标准、动物营养、肥育能力和经济回报[2]。尽管高饲养密度对个体性能有负面影响,但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它仍是肉鸡生产者的首选[3,4]。虽然,学界对最佳饲养密度尚未达成共识,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其最大值为每平方米30 kg的体重[5]。业已证明,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肥育能力会发生变化,但是,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该作用的趋势和程度不一致。例如,一些研究人员发现高饲养密度与出栏体重下降相关[3,7],然而其他人则证明出栏体重无变化[8,9]。
影响肉鸡肥育能力的第二个主要因素是光照时间[10]。光照时间应根据动物的年龄和生长情况进行调整。在肥育期,肉鸡预期的每日黑暗期至少为4 h,然而,在生长期和其余时期,肉鸡也许需要超过该时长的光照时间[11]。对多种受光照周期影响的生产性能参数而言,这些研究结果相互矛盾。例如,有研究表明[12],持续光照会增加饲料消耗,而一些研究则发现饲料消耗无差异[13]或者降低[14]。一些研究报道饲料转化率下降[12,14],但其他研究则表明,实行该光照程序,饲料转化率无变化[15]。这些效应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进行验证。
为此,开展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不同光照制度和饲养密度对肉仔鸡生理和一些应激指标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本研究取得了阿塔图尔克大学试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的许可,并在阿塔图尔克大学兽医系的试验牧场的家禽场对480羽1日龄罗斯308羽肉仔鸡进行了研究。试验组肉鸡采取自由采食饮水,0~3周龄日粮(Bayramo?lu Yem,埃尔祖鲁姆,土耳其)含24 %粗蛋白和2 075 kcal/kg代谢能,3~6周龄的日粮含 20 %粗蛋白和3 200 kcal/kg代谢能。
1.2 试验设计
三个无窗的试验鸡舍仅用日光灯照明。从第7日开始,雏鸡被随机分配进入1.0 m×1.0 m的鸡栏中,地面覆盖有10 cm厚木屑,每个鸡舍10个圈栏,共30个圈栏,每间设置五个上述的重复,每个重复以下述的两种不同饲养密度饲养,机械通风。鸡栏平均温度为第1周32 ℃±1 ℃,随后逐渐降至24 ℃±2 ℃。
1.3 研究方案
饲养密度如下:
a. 正常密度(Normal Stocking Density,NSD):12羽/m2
b. 高密度(High Stocking Density,HSD):20羽/m2
鸡舍1施以24 h的持续光照(CSL);鸡舍2施以16 h光照和8 h黑暗的常规光照(CTL);鸡舍3施以 4 h光照和2 h黑暗、每天循环4次的间歇光照(IL)。
1.4 生产性能值的计算
各试验组的所有试验鸡在试验的第7、14、21、28和35天进行称重,以计算平均体重,平均日增重、周增重和累计增重。各组的周采食量由每周向各组提供的饲料总量减去在第14、21、28、35和42天料槽中剩余的料量得到。周和累计饲料转化率根据采食量除以增重计算得到。
每天记录死亡数。用存活鸡数除以该试验组试验鸡的初始总数计算存活率(%)。在试验的第42天对每羽鸡进行个体称重,以计算与一致性相关的变异系数;试验组的平均体重包含标准差。
1.5 屠宰性状的测定
试验结束时,每个组选出2羽共计60羽肉试验肉鸡进行屠宰,根据Aksu和Imik[16]描述的方法分割胴体并称重。胴体部分和内脏重与屠体重量的比值计算屠宰重和屠宰率。选出用于屠宰的肉鸡提前8 h禁食以保准空腹。随后,手工去除内脏、清洗并沥水 10 min[17]。去除内脏后,胴体在(3±0.5)℃下贮藏24 h。胴体根据Barbut的方法进行解剖。
1.6 强直静止(Tonic Immobility,TI)的测定
在试验的第40天,试验鸡在无任何伤害的情况下抓捕,并转运至安静的鸡舍内,按Jones和Faure介绍的方法[19],将鸡的背侧保定在一个U形支架上以测定强直静止(TI)。 1.7 步态评分(gait score,GS)的测定
为了测定鸡的步态评分(GS),在试验第41天,每羽肉鸡从笼中抓出,让其独自延着过道行走,以观察行走姿态。对不愿行动的个体进行轻微驱赶。评分按Kestin等[20]的方法从“0”到“5”进行设置:“0”表明行走的步态平稳,而“5”表示完全不能行走。
1.8 胫骨软骨发育不良(TibialDyschondroplasia,TD)的测定
试验结束时,每个试验亚组选取2羽鸡扑杀,观察每羽鸡左侧胫骨至骨骺端的纵剖面发育情况以判定胫骨软骨是否发育不良(TD)[21]。病变的测定用毫米卡尺来测量,严重程度用从“0”至“3”的数值表示:当不存在病变的时,TD值被评为“0”分;当该区域病变向远心端扩展小于0.5 cm时,记为“1”分;“2”分表示该区域在0.5 cm~1 cm之间,“3”表示该区域大于1 cm。
1.9 嗜异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的测定
为了测定嗜异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率(H/L),在试验第39天,用采自肉鸡的翅静脉(陷入尺骨侧静脉)的血样准备血液涂片。经甲醇固定后,血涂片经姬姆萨染色,并用1 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在油镜下观察,计数100个白细胞。
1.10 数据分析
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数据利用GLM程序中的Two-way ANOVA方法分析,试验组之间生产性能指标和胴体参数的差异通过Duncan’s多重比较检验估计(SPSS for Windows Release 10.01,SPSS Inc.,1996)。
用Two-way ANOVA方法测定光照程序和饲养密度间的互作。试验组间的存活率、胫骨软骨发育不良和步态评分的差异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估计。概率小于或等于0.05时被认为差异显著。用于检验试验组对参数影响的线性模型如下:
Yijk = m Li SDj (L‘SD)ij eijk
其中:Yijk=应变量
m=总体平均值
Li=光照模式(CSL、CTL、IL)
SDj=饲养密度(NSD、HSD)
(L’SD)ij=光照模式和饲养密度的互作
eijk=试验误差。
2 结果
2.1 生产性能
CSL、CTL和IL组在试验最后一周测得的平均体重(BW)(图1)分别为(2 469.45±24.5)g、(2 384.25±24.5)g和(2 399.30±24.5)g,可以认定CSL组最后一周的平均体重显著高于CTL和IL组(P<0.05)。CTL组和IL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就体重而言,CSL组试验肉鸡体重在第2、3、4和5周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肉鸡(P<0.01)。CTL和IL组的比较显示,在第2周IL组肉鸡所示值大于CTL组肉鸡,而在接下去的试验中,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体重和饲养密度关系的评估显示,在正常饲养密度下饲养的试验组肉鸡平均体重显著更高(P<0.05),且在试验的第21天显达到极显程度(P<0.01)。在其他周,未发现饲养密度对肉鸡体重有显著的影响。
光照时期和饲养密度的互作估计显示,仅第3周的体重值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
根据试验第21、35和42天进行的测定,证明CSL组肉鸡的饲料消耗量(FC)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图2)。就饲养密度而言,在第21和35天,NSD组肉鸡的FC显著高(P<0.05)。第14天观察到光照周期对饲料转化率(FCR)的效应(图3),而饲养密度和光照节律互作的影响仅在第21天观察到(P<0.05)。饲养密度对FCR无影响。
CSL组、CTL组和IL组肉鸡的存活率分别为97.50、 97.85和95.85 %。由此表明,光照周期和饲养密度对存活率的影响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P>0.05)。
试验组中体重的变异系数如图4所示。IL-NSD组差异最大,而CSL-NSD组差异最小。
2.2 屠宰性状
试验肉鸡屠宰性状如表1和表2所示。在试验结束时,采用不同光照方案的肉鸡在肌胃、血液和羽毛百分率上有显著差异(P<0.05)且胸肌率差异极显著 (P<0.01)。就饲养密度的影响而言,心脏的相对重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全大腿相对重(%)的差异更为显著(P<0.01)。光照周期和饲养密度的相互作用对肌胃和心脏的相对重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头和颈部的相对重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1)。
2.3 强直静止
各组平均TI时长如图5所示。光照时期和饲养密度单一或两者共同作用对各试验组肉鸡间的TI值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P>0.05)。
2.4 胫骨软骨发育不良
各组试验肉鸡扑杀后测得的TD评分见图5。根据测定结果,各试验组肉鸡的TD值间无差异。
2.5步态评分
图5给出了当前研究中各试验组肉鸡的GS值。根据步态评分值可以看出,和其他两个试验组肉鸡相比,CSL处理组肉鸡的步态评分更高。
2.6 嗜异性粒细胞/淋
巴细胞比率
试验中各组肉鸡的血细胞计数平均值见表3。根据所获得的结果,发现H/L比率可受光照周期和饲养密度的影响。采用CSL方案的试验肉鸡H/L比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的肉鸡(P<0.01)。
3 讨论
3.1 生产性能
采用CSL方案的各试验组肉鸡,由于无光照限制和自由采食和自由饮水,试验结束时肉鸡的体重更大,与之前的研究报道一致[15,22]。然而,一些研究表明CSL方案对肉鸡的最终体重无影响[15,25]。据观察,直到14日龄,与实行CTL的试验组肉鸡相比,采用IL方案的肉鸡增重更大。然而,随后采用任何光方案对肉鸡增重均无显著影响。与此类似,Ozkan 等[23]表明生长早期采用CTL方案的肉鸡由于光照时间较短,造成体重下降。 根据这些结果,如果就增重而言,CSL方案似乎更为合适。在试验最后一周,高密度饲养的肉鸡体重出现了下降,表明第5周末每平方米能容纳的肉鸡体重过大,对肥育能力造成了不利影响。在被视为试验期转折点的第5周,NSD组和HSD组肉鸡的可容纳体重分别为21.12 kg/m2和36.14 kg/m2。
基于该结果,可以表明单位面积能容纳体重最大为36.14 kg/m2。现有的其他研究也说明高饲养密度会降低肉鸡的体重[3,7]。Hassanein在一项研究中[24]发现,提高肉鸡第3周和第6周的饲养密度会产生统计学上的显著不利作用,此结果与当前研究相类似。
与当前研究结果相反,Onbasilar等[25]报道,在肉鸡生长的第3周和第6周,光照时间和饲养密度的互作对其体重无显著的影响(P>0.05)。
当前研究证明,饲养密度和光照周期均不会影响饲料转化率,但是采用CSL方案时,由于饲料消耗增加,导致肉鸡的体重较大。除了有研究表明CSL方案不会改变饲料转化率外[15],还有研究报道饲料转化率受CSL方案的轻微影响[14,15]。还有支持本试验结果的研究表明,饲料消耗率和饲料转化率不受饲养密度的影响[16,27]。
另一则文献报道,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饲料消耗降低而饲料转化率提高[28]。根据我们的结果,可以总结:在饲料供应充足的情况下,饲料转化率虽然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性状,但在决定饲养密度时并不重要。
可以断定的是,光照方案和饲养密度不会影响肉鸡的死亡率。到试验结束时,CSL-NSD组肉鸡的体重最均匀,而其他组肉鸡的体重相接近。Feddes等[29]认为在不同饲养密度下(11.9、14.3、17.9、23.8羽/m2),各组肉鸡的体重差异系数分别为15.3、13.4、13.6和13.0。可以发现,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差异减小。这些数值大于我们的研究结果。此外,Classen[30]报道,光照方案不会影响肉鸡体重的一致性。根据我们的结果,CSL-NSD组均匀度也许更高。
3.2 屠宰性状
就屠宰性状而言,可以判定热和冷胴体的屠宰率不受试验的处理方式影响,同时作为分割胴体中一个主要收益部分的全胸肌和全腿重量会受饲养密度的影响。有些研究人员[14,31]比较了CSL和IL(1-h光照/3-h黑暗)方案对肉鸡的影响,发现在心脏和肌胃重上各组间无统计学的差异。除了肌胃外,这些结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Onbasilar等[26]发现,热和冷屠宰率及大腿重、胸肌重和尾部重不受饲养密度的影响,这也如本研究发现的那样。Jayalakshmi等[33]报道称,虽然饲养密度不会影响热屠宰率,但与我们的结果不一致,它不会影响胸肌重、尾部重、鸡腿重和大腿重。然而,Dozier 等[7]报道,饲养密度为30 kg/m2和45 kg/m2时,不会影响对热和冷屠宰率,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
Altan等[34]已经提出,光照周期不会影响热屠宰率和胸肌重量。除热屠宰率外,该结果与我们研究结果的一致。此外,Onbasilar等[14]在此基础上又比较了CSL和IL(1-h光照:3 h黑暗)方案,发现两者对热和冷屠宰率、胸肌、尾部、大腿重均无显著影响。除了大腿重外,这些发现均支持本研究的结果。可见,就此问题有众多不同的结果,因此这些指标需要通过其他手段进行验证。我们表示,饲养密度之于胸肌比率,光照之于大腿肌有显著影响,而两者对热和冷屠宰率均无影响。
3.3 强直静止
TI的时长不受到任一处理的影响。包括Ozkan等[23]、Stub和Vestegaard[34]在内的研究人员比较了CSL组和16-h光照/8-h黑暗的CTL组,发现两组肉鸡间的TI值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这与我们的结果相似。
然而,有研究报道CSL可延长TI时间[15,25,26],这与本研究结果相反。以往的研究表明,较高的饲养密度可以延长TI时间[15,37]。然而,与我们的结果相似,Skomorucha等[38]证明,饲养密度对肉鸡的TI无影响。这些结果的不同也许是因为操作者不同造成的,因为肉鸡TI持续时间受到诸多外在和内在因素影响。
3.4 胫骨软骨发育不良
当前研究认为,不论是光照周期还是饲养密度都对TD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与本研究一致,Onbasilar等报道称,TD的发生率不会随着光照周期改变而改变。
3.5 步态评分
可以认定,虽然GS能受光照周期的影响(P<0.01),但是它不受饲养密度的影响。还有一些类似研究表明饲养密度对GS无影响[39,40,41]。此外,另有研究报道称提高饲养密度会导致GS变差[3,42,43]。如果将多种因素考虑在内,而不仅仅关注单一因素,器官上出现的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改变是有因可寻的。现如今,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会导致步态失调,这是众所周知的[44]。本研究发现,在CSL组中观察到的最严重腿部行动障碍是由于该组肉鸡体重的急剧增加所致。虽然有一研究显示CSL能够降低步态评分[45],但其他一些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的研究认为,CSL会增加步态失调[23,42]。人们并不希望出现可以造成代谢和形态学失常的增重急剧增加。简言之,CSL不利于腿部健康。
3.6 嗜异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
H/L比率是证明家禽是否处于应激的一个可靠依据:高H/L值表示鸡处于很高的应激状态。本研究测得CSL、CTL和IL组的H/L比率分别为1.0、0.5和0.5,可以证明饲养密度和光照方案均会对H/L比率产生极显著的影响(P<0.01)。与本试验类似的以往研究报道,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H/L比率升高[15]。本研究明确指出光照周期对H/L比率有影响。虽然CTL组和IL组肉鸡的H/L比率仅为CSL组肉鸡的一半,但是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Campo等[36]将CSL和14-h光照/10-h黑暗的光周期进行了比较,发现H/L比率分别为1.13和0.36,这与本结果一致。更多的研究表明,H/L比率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改变[15]。与当前研究相反,另有研究表明,H/L比率不随着光照时长的变化而改变[23]。可以发现,嗜伊红细胞、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的数量会受光照周期的影响,但是它们不受饲养密度的影响。H/L比率表明CSL组肉鸡的应激更为严重。该应激的原因可能是,在它们的自然栖息地,黑暗时鸟类处于静息状态;而处于持续光照环境中,它们一般会丧失该反应,导致代谢率更高。
4 结论
a. 根据体重和鸡群均匀度(变异系数),在试验结束前,CSL优于其他方案,但未发现CTL和IL间存在显著差异。就冷胴体重而言,虽然CSL组肉鸡的体重比其他组的高,但是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b. 光照周期和饲养密度既不会影响肉鸡的存活率,也不会影响其TI和TD。然而,研究发现CSL方案会导致肉鸡步态评分下降。
c. 就H/L比率而言,采用CSL方案的肉鸡比其他方案的肉鸡面临更强的应激。与人类相似[46],应激可能引发采食过度,从而造成肥胖。然而,肉鸡饲养是一种经济行为,用相同的FCR和死亡率获得较大的体重则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生产性能,从而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此外肉鸡的均匀度也更高。出于伦理因素考虑,肉鸡必须采用CTL或者IL方案,以向其提供黑暗期,因为肉鸡需要一个无应激的黑暗期。
d. 就饲养密度对脂肥沉积的影响而论,可以总结为:当饲养密度超过35.14 kg/m2时,肥育能力退化。我们强烈建议该值作为饲养密度上限。□□
参考文献(略)
原题名: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hotoperiods and Stocking Densities onFattening Performance, Carcass and Some Stress Parameters in Broilers(英文)
原作者:Das H.和Lacin E.
摘 要:本研究旨在调查不同的光照周期(或光照方案)和饲养密度对肉用仔鸡生理指标(如:体重、饲料消耗、饲料转化率、屠宰性状和部分应激参数)的影响。试验选用480羽1日龄人工孵化的雄性肉鸡,将其置于采用不同光照方案的3个鸡舍中(持续光照组:24 h光照;常规光照组:16 h光照-8 h黑暗;间歇光照组:4 h光照-2 h黑暗,并轮换进行)。每个光照组设置5个重复,每个重复有2个不同的饲养密度(正常饲养密度:12羽/m2,高饲养密度:20羽/m2),试验为期42 d。试验结束时,光照周期和饲养密度对肉鸡增重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但仅光照周期会显著影响肉鸡的饲料消耗(P<0.05)。这两个因素对饲料转化率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P>0.05)。光照方案会显著影响肌胃、血液、羽毛的相对重(P<0.05),极显著影响胸肌的相对重(P<0.01)。饲养密度会显著影响心脏的相对重量(P<0.05),极显著影响全大腿重(P<0.01)。试验结束时,可以确定光照周期和饲养密度对肉鸡的强直静止和胫骨软骨发育不良无显著影响(P<0.05)。然而,饲养密度对肉鸡步态评分值的影响极显著(P<0.01),且对肉鸡体内嗜异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值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
关键词:肉(仔)鸡;生产性能;屠宰性状;应激;腿部健康
饲养密度高和光照时间是肉仔鸡生产中常见的两个主要环境因子[1]。将这两个因子控制在最佳水平不仅能提高肉仔鸡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保障人们充足的食物和动物蛋白的供给。在决定饲养密度时,生产者应当考虑诸多因素,尤其是肉鸡个体大小、料槽和饮水器所占面积、饲养动物的圈舍面积、动物福利标准、动物营养、肥育能力和经济回报[2]。尽管高饲养密度对个体性能有负面影响,但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它仍是肉鸡生产者的首选[3,4]。虽然,学界对最佳饲养密度尚未达成共识,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其最大值为每平方米30 kg的体重[5]。业已证明,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肥育能力会发生变化,但是,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该作用的趋势和程度不一致。例如,一些研究人员发现高饲养密度与出栏体重下降相关[3,7],然而其他人则证明出栏体重无变化[8,9]。
影响肉鸡肥育能力的第二个主要因素是光照时间[10]。光照时间应根据动物的年龄和生长情况进行调整。在肥育期,肉鸡预期的每日黑暗期至少为4 h,然而,在生长期和其余时期,肉鸡也许需要超过该时长的光照时间[11]。对多种受光照周期影响的生产性能参数而言,这些研究结果相互矛盾。例如,有研究表明[12],持续光照会增加饲料消耗,而一些研究则发现饲料消耗无差异[13]或者降低[14]。一些研究报道饲料转化率下降[12,14],但其他研究则表明,实行该光照程序,饲料转化率无变化[15]。这些效应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进行验证。
为此,开展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不同光照制度和饲养密度对肉仔鸡生理和一些应激指标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本研究取得了阿塔图尔克大学试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的许可,并在阿塔图尔克大学兽医系的试验牧场的家禽场对480羽1日龄罗斯308羽肉仔鸡进行了研究。试验组肉鸡采取自由采食饮水,0~3周龄日粮(Bayramo?lu Yem,埃尔祖鲁姆,土耳其)含24 %粗蛋白和2 075 kcal/kg代谢能,3~6周龄的日粮含 20 %粗蛋白和3 200 kcal/kg代谢能。
1.2 试验设计
三个无窗的试验鸡舍仅用日光灯照明。从第7日开始,雏鸡被随机分配进入1.0 m×1.0 m的鸡栏中,地面覆盖有10 cm厚木屑,每个鸡舍10个圈栏,共30个圈栏,每间设置五个上述的重复,每个重复以下述的两种不同饲养密度饲养,机械通风。鸡栏平均温度为第1周32 ℃±1 ℃,随后逐渐降至24 ℃±2 ℃。
1.3 研究方案
饲养密度如下:
a. 正常密度(Normal Stocking Density,NSD):12羽/m2
b. 高密度(High Stocking Density,HSD):20羽/m2
鸡舍1施以24 h的持续光照(CSL);鸡舍2施以16 h光照和8 h黑暗的常规光照(CTL);鸡舍3施以 4 h光照和2 h黑暗、每天循环4次的间歇光照(IL)。
1.4 生产性能值的计算
各试验组的所有试验鸡在试验的第7、14、21、28和35天进行称重,以计算平均体重,平均日增重、周增重和累计增重。各组的周采食量由每周向各组提供的饲料总量减去在第14、21、28、35和42天料槽中剩余的料量得到。周和累计饲料转化率根据采食量除以增重计算得到。
每天记录死亡数。用存活鸡数除以该试验组试验鸡的初始总数计算存活率(%)。在试验的第42天对每羽鸡进行个体称重,以计算与一致性相关的变异系数;试验组的平均体重包含标准差。
1.5 屠宰性状的测定
试验结束时,每个组选出2羽共计60羽肉试验肉鸡进行屠宰,根据Aksu和Imik[16]描述的方法分割胴体并称重。胴体部分和内脏重与屠体重量的比值计算屠宰重和屠宰率。选出用于屠宰的肉鸡提前8 h禁食以保准空腹。随后,手工去除内脏、清洗并沥水 10 min[17]。去除内脏后,胴体在(3±0.5)℃下贮藏24 h。胴体根据Barbut的方法进行解剖。
1.6 强直静止(Tonic Immobility,TI)的测定
在试验的第40天,试验鸡在无任何伤害的情况下抓捕,并转运至安静的鸡舍内,按Jones和Faure介绍的方法[19],将鸡的背侧保定在一个U形支架上以测定强直静止(TI)。 1.7 步态评分(gait score,GS)的测定
为了测定鸡的步态评分(GS),在试验第41天,每羽肉鸡从笼中抓出,让其独自延着过道行走,以观察行走姿态。对不愿行动的个体进行轻微驱赶。评分按Kestin等[20]的方法从“0”到“5”进行设置:“0”表明行走的步态平稳,而“5”表示完全不能行走。
1.8 胫骨软骨发育不良(TibialDyschondroplasia,TD)的测定
试验结束时,每个试验亚组选取2羽鸡扑杀,观察每羽鸡左侧胫骨至骨骺端的纵剖面发育情况以判定胫骨软骨是否发育不良(TD)[21]。病变的测定用毫米卡尺来测量,严重程度用从“0”至“3”的数值表示:当不存在病变的时,TD值被评为“0”分;当该区域病变向远心端扩展小于0.5 cm时,记为“1”分;“2”分表示该区域在0.5 cm~1 cm之间,“3”表示该区域大于1 cm。
1.9 嗜异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的测定
为了测定嗜异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率(H/L),在试验第39天,用采自肉鸡的翅静脉(陷入尺骨侧静脉)的血样准备血液涂片。经甲醇固定后,血涂片经姬姆萨染色,并用1 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在油镜下观察,计数100个白细胞。
1.10 数据分析
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数据利用GLM程序中的Two-way ANOVA方法分析,试验组之间生产性能指标和胴体参数的差异通过Duncan’s多重比较检验估计(SPSS for Windows Release 10.01,SPSS Inc.,1996)。
用Two-way ANOVA方法测定光照程序和饲养密度间的互作。试验组间的存活率、胫骨软骨发育不良和步态评分的差异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估计。概率小于或等于0.05时被认为差异显著。用于检验试验组对参数影响的线性模型如下:
Yijk = m Li SDj (L‘SD)ij eijk
其中:Yijk=应变量
m=总体平均值
Li=光照模式(CSL、CTL、IL)
SDj=饲养密度(NSD、HSD)
(L’SD)ij=光照模式和饲养密度的互作
eijk=试验误差。
2 结果
2.1 生产性能
CSL、CTL和IL组在试验最后一周测得的平均体重(BW)(图1)分别为(2 469.45±24.5)g、(2 384.25±24.5)g和(2 399.30±24.5)g,可以认定CSL组最后一周的平均体重显著高于CTL和IL组(P<0.05)。CTL组和IL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就体重而言,CSL组试验肉鸡体重在第2、3、4和5周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肉鸡(P<0.01)。CTL和IL组的比较显示,在第2周IL组肉鸡所示值大于CTL组肉鸡,而在接下去的试验中,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体重和饲养密度关系的评估显示,在正常饲养密度下饲养的试验组肉鸡平均体重显著更高(P<0.05),且在试验的第21天显达到极显程度(P<0.01)。在其他周,未发现饲养密度对肉鸡体重有显著的影响。
光照时期和饲养密度的互作估计显示,仅第3周的体重值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
根据试验第21、35和42天进行的测定,证明CSL组肉鸡的饲料消耗量(FC)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图2)。就饲养密度而言,在第21和35天,NSD组肉鸡的FC显著高(P<0.05)。第14天观察到光照周期对饲料转化率(FCR)的效应(图3),而饲养密度和光照节律互作的影响仅在第21天观察到(P<0.05)。饲养密度对FCR无影响。
CSL组、CTL组和IL组肉鸡的存活率分别为97.50、 97.85和95.85 %。由此表明,光照周期和饲养密度对存活率的影响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P>0.05)。
试验组中体重的变异系数如图4所示。IL-NSD组差异最大,而CSL-NSD组差异最小。
2.2 屠宰性状
试验肉鸡屠宰性状如表1和表2所示。在试验结束时,采用不同光照方案的肉鸡在肌胃、血液和羽毛百分率上有显著差异(P<0.05)且胸肌率差异极显著 (P<0.01)。就饲养密度的影响而言,心脏的相对重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全大腿相对重(%)的差异更为显著(P<0.01)。光照周期和饲养密度的相互作用对肌胃和心脏的相对重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头和颈部的相对重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1)。
2.3 强直静止
各组平均TI时长如图5所示。光照时期和饲养密度单一或两者共同作用对各试验组肉鸡间的TI值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P>0.05)。
2.4 胫骨软骨发育不良
各组试验肉鸡扑杀后测得的TD评分见图5。根据测定结果,各试验组肉鸡的TD值间无差异。
2.5步态评分
图5给出了当前研究中各试验组肉鸡的GS值。根据步态评分值可以看出,和其他两个试验组肉鸡相比,CSL处理组肉鸡的步态评分更高。
2.6 嗜异性粒细胞/淋
巴细胞比率
试验中各组肉鸡的血细胞计数平均值见表3。根据所获得的结果,发现H/L比率可受光照周期和饲养密度的影响。采用CSL方案的试验肉鸡H/L比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的肉鸡(P<0.01)。
3 讨论
3.1 生产性能
采用CSL方案的各试验组肉鸡,由于无光照限制和自由采食和自由饮水,试验结束时肉鸡的体重更大,与之前的研究报道一致[15,22]。然而,一些研究表明CSL方案对肉鸡的最终体重无影响[15,25]。据观察,直到14日龄,与实行CTL的试验组肉鸡相比,采用IL方案的肉鸡增重更大。然而,随后采用任何光方案对肉鸡增重均无显著影响。与此类似,Ozkan 等[23]表明生长早期采用CTL方案的肉鸡由于光照时间较短,造成体重下降。 根据这些结果,如果就增重而言,CSL方案似乎更为合适。在试验最后一周,高密度饲养的肉鸡体重出现了下降,表明第5周末每平方米能容纳的肉鸡体重过大,对肥育能力造成了不利影响。在被视为试验期转折点的第5周,NSD组和HSD组肉鸡的可容纳体重分别为21.12 kg/m2和36.14 kg/m2。
基于该结果,可以表明单位面积能容纳体重最大为36.14 kg/m2。现有的其他研究也说明高饲养密度会降低肉鸡的体重[3,7]。Hassanein在一项研究中[24]发现,提高肉鸡第3周和第6周的饲养密度会产生统计学上的显著不利作用,此结果与当前研究相类似。
与当前研究结果相反,Onbasilar等[25]报道,在肉鸡生长的第3周和第6周,光照时间和饲养密度的互作对其体重无显著的影响(P>0.05)。
当前研究证明,饲养密度和光照周期均不会影响饲料转化率,但是采用CSL方案时,由于饲料消耗增加,导致肉鸡的体重较大。除了有研究表明CSL方案不会改变饲料转化率外[15],还有研究报道饲料转化率受CSL方案的轻微影响[14,15]。还有支持本试验结果的研究表明,饲料消耗率和饲料转化率不受饲养密度的影响[16,27]。
另一则文献报道,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饲料消耗降低而饲料转化率提高[28]。根据我们的结果,可以总结:在饲料供应充足的情况下,饲料转化率虽然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性状,但在决定饲养密度时并不重要。
可以断定的是,光照方案和饲养密度不会影响肉鸡的死亡率。到试验结束时,CSL-NSD组肉鸡的体重最均匀,而其他组肉鸡的体重相接近。Feddes等[29]认为在不同饲养密度下(11.9、14.3、17.9、23.8羽/m2),各组肉鸡的体重差异系数分别为15.3、13.4、13.6和13.0。可以发现,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差异减小。这些数值大于我们的研究结果。此外,Classen[30]报道,光照方案不会影响肉鸡体重的一致性。根据我们的结果,CSL-NSD组均匀度也许更高。
3.2 屠宰性状
就屠宰性状而言,可以判定热和冷胴体的屠宰率不受试验的处理方式影响,同时作为分割胴体中一个主要收益部分的全胸肌和全腿重量会受饲养密度的影响。有些研究人员[14,31]比较了CSL和IL(1-h光照/3-h黑暗)方案对肉鸡的影响,发现在心脏和肌胃重上各组间无统计学的差异。除了肌胃外,这些结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Onbasilar等[26]发现,热和冷屠宰率及大腿重、胸肌重和尾部重不受饲养密度的影响,这也如本研究发现的那样。Jayalakshmi等[33]报道称,虽然饲养密度不会影响热屠宰率,但与我们的结果不一致,它不会影响胸肌重、尾部重、鸡腿重和大腿重。然而,Dozier 等[7]报道,饲养密度为30 kg/m2和45 kg/m2时,不会影响对热和冷屠宰率,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
Altan等[34]已经提出,光照周期不会影响热屠宰率和胸肌重量。除热屠宰率外,该结果与我们研究结果的一致。此外,Onbasilar等[14]在此基础上又比较了CSL和IL(1-h光照:3 h黑暗)方案,发现两者对热和冷屠宰率、胸肌、尾部、大腿重均无显著影响。除了大腿重外,这些发现均支持本研究的结果。可见,就此问题有众多不同的结果,因此这些指标需要通过其他手段进行验证。我们表示,饲养密度之于胸肌比率,光照之于大腿肌有显著影响,而两者对热和冷屠宰率均无影响。
3.3 强直静止
TI的时长不受到任一处理的影响。包括Ozkan等[23]、Stub和Vestegaard[34]在内的研究人员比较了CSL组和16-h光照/8-h黑暗的CTL组,发现两组肉鸡间的TI值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这与我们的结果相似。
然而,有研究报道CSL可延长TI时间[15,25,26],这与本研究结果相反。以往的研究表明,较高的饲养密度可以延长TI时间[15,37]。然而,与我们的结果相似,Skomorucha等[38]证明,饲养密度对肉鸡的TI无影响。这些结果的不同也许是因为操作者不同造成的,因为肉鸡TI持续时间受到诸多外在和内在因素影响。
3.4 胫骨软骨发育不良
当前研究认为,不论是光照周期还是饲养密度都对TD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与本研究一致,Onbasilar等报道称,TD的发生率不会随着光照周期改变而改变。
3.5 步态评分
可以认定,虽然GS能受光照周期的影响(P<0.01),但是它不受饲养密度的影响。还有一些类似研究表明饲养密度对GS无影响[39,40,41]。此外,另有研究报道称提高饲养密度会导致GS变差[3,42,43]。如果将多种因素考虑在内,而不仅仅关注单一因素,器官上出现的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改变是有因可寻的。现如今,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会导致步态失调,这是众所周知的[44]。本研究发现,在CSL组中观察到的最严重腿部行动障碍是由于该组肉鸡体重的急剧增加所致。虽然有一研究显示CSL能够降低步态评分[45],但其他一些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的研究认为,CSL会增加步态失调[23,42]。人们并不希望出现可以造成代谢和形态学失常的增重急剧增加。简言之,CSL不利于腿部健康。
3.6 嗜异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
H/L比率是证明家禽是否处于应激的一个可靠依据:高H/L值表示鸡处于很高的应激状态。本研究测得CSL、CTL和IL组的H/L比率分别为1.0、0.5和0.5,可以证明饲养密度和光照方案均会对H/L比率产生极显著的影响(P<0.01)。与本试验类似的以往研究报道,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H/L比率升高[15]。本研究明确指出光照周期对H/L比率有影响。虽然CTL组和IL组肉鸡的H/L比率仅为CSL组肉鸡的一半,但是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Campo等[36]将CSL和14-h光照/10-h黑暗的光周期进行了比较,发现H/L比率分别为1.13和0.36,这与本结果一致。更多的研究表明,H/L比率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改变[15]。与当前研究相反,另有研究表明,H/L比率不随着光照时长的变化而改变[23]。可以发现,嗜伊红细胞、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的数量会受光照周期的影响,但是它们不受饲养密度的影响。H/L比率表明CSL组肉鸡的应激更为严重。该应激的原因可能是,在它们的自然栖息地,黑暗时鸟类处于静息状态;而处于持续光照环境中,它们一般会丧失该反应,导致代谢率更高。
4 结论
a. 根据体重和鸡群均匀度(变异系数),在试验结束前,CSL优于其他方案,但未发现CTL和IL间存在显著差异。就冷胴体重而言,虽然CSL组肉鸡的体重比其他组的高,但是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b. 光照周期和饲养密度既不会影响肉鸡的存活率,也不会影响其TI和TD。然而,研究发现CSL方案会导致肉鸡步态评分下降。
c. 就H/L比率而言,采用CSL方案的肉鸡比其他方案的肉鸡面临更强的应激。与人类相似[46],应激可能引发采食过度,从而造成肥胖。然而,肉鸡饲养是一种经济行为,用相同的FCR和死亡率获得较大的体重则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生产性能,从而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此外肉鸡的均匀度也更高。出于伦理因素考虑,肉鸡必须采用CTL或者IL方案,以向其提供黑暗期,因为肉鸡需要一个无应激的黑暗期。
d. 就饲养密度对脂肥沉积的影响而论,可以总结为:当饲养密度超过35.14 kg/m2时,肥育能力退化。我们强烈建议该值作为饲养密度上限。□□
参考文献(略)
原题名: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hotoperiods and Stocking Densities onFattening Performance, Carcass and Some Stress Parameters in Broilers(英文)
原作者:Das H.和Lacin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