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表达人们的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贝多芬称音乐为“人类精神的火花”,而语文课也是“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荀子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句话阐明了“善假于物”的道理。本文针对音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用音乐营造学习氛围,配乐朗读课文,利用音乐深入体会文章主旨,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使语文与音乐完美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
关键词:音乐;语文教学;巧妙结合
人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实则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可以说语文和音乐在表达情感、反映生活、倡导美的境界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学会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能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知识。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与音乐巧妙结合的舞台和契机。因此,让优美的旋律时时回荡在语文课堂上,可有力地推动语文教学。
一、音乐营造导入氛围
教学实践证明,恰当的课堂气氛能提高学生的情绪,活跃思维,开启学生的心扉,深入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形成立体感知。上课伊始,教师可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将学生的思维聚拢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赤壁怀古》的过程中,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战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形象历历在目。强劲的旋律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着新课的开始。当然,使用音乐辅助课堂教学要符合课文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营造或宁谧、幽深、肃穆、悲壮;或幽默、轻松、凝重、哀婉;或热烈、冷峻、活泼、欢快的课堂氛围。如《长江三峡》的雄壮,《我的空中楼阁》的静谧,《荷塘月色》的宁静,《祝福》的哀婉,《孔雀东南飞》的缠绵凄楚气氛等。以音乐导入新课,音乐运用恰当与否,是这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二、配乐朗诵飞扬文字
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境,使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就會和我们产生共鸣,这正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实践中,配乐朗诵是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使用得好,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朗诵《故都的秋》,可配上班德瑞的轻音乐,朗诵《我的空中楼阁》配上《寂静之音》,朗诵《钗头凤》,可配上《渔谯问答》,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同学们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他们在文学和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读出了语言的美,读出了节奏的美,读出了意境的美,读出了情感的美。
三、寓乐于学领悟主旨
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音乐这个媒介,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想象的天空,给学生充分的享受,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木兰诗》这课时,我特地找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唱段,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对文本的理解中,学生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位女英雄的轮廓。在观看了唱段之后,心中的轮廓愈来愈分明,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女英雄花木兰似乎就在眼前。
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在教学需要时,教师可以自己清唱,学生也可以自己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上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就可以用播放唱词或教师清唱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原野上驰骋,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事实再一次证实:在恰当的时候,一首能与课文高度匹配的乐曲,常常能把一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学生。
四、以乐曲引导写作,激发灵感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绘画,是凝固的文学;而音乐,则是流动的文学。其中的美妙,我们可以流泻于笔端。不同风格的音乐,都可以使人们的内心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动,只要细心聆听,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同样可以使文字在音乐中飞翔。在学习《琵琶行》后,我们发现,课文中作者对琵琶声的描绘,可谓绝唱。受此启发,课后我曾尝试让学生听乐曲作片段文:先播放古筝名曲《十面埋伏》《高山流水》,让学生听后将感受付诸笔端,十分钟后让学生上台交流作品,很多学生都能任思绪驰骋,写出比较理想的片段来。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讲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把音乐因素引入神圣的语文课堂,让优美的语文课文插上优美的音乐翅膀,让我们的神思驰骋在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殿堂!让语文教学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课堂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音乐,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趣”了、“美”了、“活”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优美健康的旋律飘进课堂,让语文教学中多一点音乐飞扬的时刻。
参考文献:
[1]丁绪萍.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青海教育,2003,(23).
[2]刘丽莎.音乐在语文课堂中的审美[J].河南教育,2005,(4).
[3]余启明.语文教学整合音乐元素的探索与思考[J].2005,(10).
关键词:音乐;语文教学;巧妙结合
人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实则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可以说语文和音乐在表达情感、反映生活、倡导美的境界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学会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能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知识。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与音乐巧妙结合的舞台和契机。因此,让优美的旋律时时回荡在语文课堂上,可有力地推动语文教学。
一、音乐营造导入氛围
教学实践证明,恰当的课堂气氛能提高学生的情绪,活跃思维,开启学生的心扉,深入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形成立体感知。上课伊始,教师可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将学生的思维聚拢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赤壁怀古》的过程中,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战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形象历历在目。强劲的旋律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着新课的开始。当然,使用音乐辅助课堂教学要符合课文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营造或宁谧、幽深、肃穆、悲壮;或幽默、轻松、凝重、哀婉;或热烈、冷峻、活泼、欢快的课堂氛围。如《长江三峡》的雄壮,《我的空中楼阁》的静谧,《荷塘月色》的宁静,《祝福》的哀婉,《孔雀东南飞》的缠绵凄楚气氛等。以音乐导入新课,音乐运用恰当与否,是这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二、配乐朗诵飞扬文字
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境,使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就會和我们产生共鸣,这正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实践中,配乐朗诵是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使用得好,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朗诵《故都的秋》,可配上班德瑞的轻音乐,朗诵《我的空中楼阁》配上《寂静之音》,朗诵《钗头凤》,可配上《渔谯问答》,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同学们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他们在文学和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读出了语言的美,读出了节奏的美,读出了意境的美,读出了情感的美。
三、寓乐于学领悟主旨
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音乐这个媒介,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想象的天空,给学生充分的享受,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木兰诗》这课时,我特地找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唱段,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对文本的理解中,学生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位女英雄的轮廓。在观看了唱段之后,心中的轮廓愈来愈分明,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女英雄花木兰似乎就在眼前。
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在教学需要时,教师可以自己清唱,学生也可以自己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上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就可以用播放唱词或教师清唱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原野上驰骋,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事实再一次证实:在恰当的时候,一首能与课文高度匹配的乐曲,常常能把一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学生。
四、以乐曲引导写作,激发灵感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绘画,是凝固的文学;而音乐,则是流动的文学。其中的美妙,我们可以流泻于笔端。不同风格的音乐,都可以使人们的内心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动,只要细心聆听,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同样可以使文字在音乐中飞翔。在学习《琵琶行》后,我们发现,课文中作者对琵琶声的描绘,可谓绝唱。受此启发,课后我曾尝试让学生听乐曲作片段文:先播放古筝名曲《十面埋伏》《高山流水》,让学生听后将感受付诸笔端,十分钟后让学生上台交流作品,很多学生都能任思绪驰骋,写出比较理想的片段来。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讲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把音乐因素引入神圣的语文课堂,让优美的语文课文插上优美的音乐翅膀,让我们的神思驰骋在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殿堂!让语文教学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课堂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音乐,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趣”了、“美”了、“活”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优美健康的旋律飘进课堂,让语文教学中多一点音乐飞扬的时刻。
参考文献:
[1]丁绪萍.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青海教育,2003,(23).
[2]刘丽莎.音乐在语文课堂中的审美[J].河南教育,2005,(4).
[3]余启明.语文教学整合音乐元素的探索与思考[J].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