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他把教学艺术同科学与技术并列,充分表明了教学艺术的价值和作用。吕叔湘先生也指出,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氛围;艺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1-258
当前,部分教师的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重理轻文”,各种原因,众说纷纭。笔者以为,教师不注重教学氛围与情境的营造,不讲究教学艺术,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语文教学艺术研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和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建立勇于发问,乐于参与,表达、创新,分享及共同探讨的学习风气,激发求知欲,激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进而提高自学能力,使学生终身乐于学习 。
我国许多语文教育家对教学艺术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许多语文特级教师也作了许多成功的尝试。但就目前来说,多数教师的语文教学仍处于较随意阶段,更谈不上艺术了!笔者以为,讲究“教学艺术”的语文课应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设计精彩导语 吸引学生注意力
导语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具有烘云托月的作用,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新颖形象,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的导语,犹如一场好戏的开头,先声夺人,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二、注意情感教育 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习语文离不开积极情感的激发,维持,强化和调控,特别是一些散文,诗歌的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注重激发,调控双方情感,把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课堂,在优化的情境中,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学生就会积极配合,增强求知欲。
三、巧設问题 开启学生心灵之窗
教学的过程就是设疑问难,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使学生既会“学”,也会“说”。如果教学氛围民主和谐,情境优化,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自然就会打开心灵之窗,就会相互切磋,你提问我回答,你讲错我纠正,你优秀我学习,你掉队我帮助,学会互补,学会肯定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
四、延伸阅读 拓展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老师教的生动形象,故事性强,如果一味照本宣科,势必枯燥乏味,效果也不会好。所以,在不影响讲授重点内容的同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知识性的材料,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
据此,笔者从高中语文课本中分选出小说,口语交际两种类型的课,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教例:高中语文第四册小说单元。
整个单元教学设立三个台阶。
1.揭示规律。
过程:(1) 提要求,定目标。
要求掌握分析小说主题的方法,了解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对边线主题所起的作用,理解并掌握情节和主题的关系。(2)讲知识,攻难点。组织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和有关知识点。将单元知识化整为零,落实到每篇小说上。熟悉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体会情节安排的作用。(3)析范文,示规律。讲读课文按“情节,主要人物性格,描写方法,反映主题”等列表剖析,讨论,最后得出一般性规律。
2.强化规律。
过程:(1)研究小说的情节,题目,结尾和主题之间的关系。对于《药》小说,重点研究题目于主题的关系。对于《项链》,研究其独具匠心的结尾与主题的关系。(2)综合归纳,要求学生按“题目含义,结尾特点,与主题关系”列表完成。引导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去阅读分析,通过实践学习方法,求同存异,探得规律。
3.运用规律。
过程:(1)重新研读单元知识————小说的情节和主题。(2)组织学生阅读,分析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选自课外)。讨论质疑,教师答疑,重点明确情节和小说的关系,初步完成知识迁移。(3)引进比较阅读材料进行延伸阅读。教师精心设计思考题,使学生能恰当运用规律,自觉探寻可比点,得出一般性结论,圆满完成知识迁移,实现教学目标。
实践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最好的动力”。这样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过程,师生都感到满意。显然,有了这样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就能平等对话,就具有了亲和力。同学间就能无拘无束的交流,就能全身心的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就会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
笔者以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应做如下工作: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鼓励独立思考,自助探究和合作学习,激活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等等。如果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的创造潜能就能一定得到开发,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就一定会逐渐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课堂教学的艺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语文;教学氛围;艺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1-258
当前,部分教师的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重理轻文”,各种原因,众说纷纭。笔者以为,教师不注重教学氛围与情境的营造,不讲究教学艺术,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语文教学艺术研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和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建立勇于发问,乐于参与,表达、创新,分享及共同探讨的学习风气,激发求知欲,激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进而提高自学能力,使学生终身乐于学习 。
我国许多语文教育家对教学艺术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许多语文特级教师也作了许多成功的尝试。但就目前来说,多数教师的语文教学仍处于较随意阶段,更谈不上艺术了!笔者以为,讲究“教学艺术”的语文课应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设计精彩导语 吸引学生注意力
导语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具有烘云托月的作用,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新颖形象,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的导语,犹如一场好戏的开头,先声夺人,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二、注意情感教育 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习语文离不开积极情感的激发,维持,强化和调控,特别是一些散文,诗歌的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注重激发,调控双方情感,把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课堂,在优化的情境中,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学生就会积极配合,增强求知欲。
三、巧設问题 开启学生心灵之窗
教学的过程就是设疑问难,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使学生既会“学”,也会“说”。如果教学氛围民主和谐,情境优化,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自然就会打开心灵之窗,就会相互切磋,你提问我回答,你讲错我纠正,你优秀我学习,你掉队我帮助,学会互补,学会肯定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
四、延伸阅读 拓展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老师教的生动形象,故事性强,如果一味照本宣科,势必枯燥乏味,效果也不会好。所以,在不影响讲授重点内容的同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知识性的材料,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
据此,笔者从高中语文课本中分选出小说,口语交际两种类型的课,做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教例:高中语文第四册小说单元。
整个单元教学设立三个台阶。
1.揭示规律。
过程:(1) 提要求,定目标。
要求掌握分析小说主题的方法,了解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对边线主题所起的作用,理解并掌握情节和主题的关系。(2)讲知识,攻难点。组织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和有关知识点。将单元知识化整为零,落实到每篇小说上。熟悉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体会情节安排的作用。(3)析范文,示规律。讲读课文按“情节,主要人物性格,描写方法,反映主题”等列表剖析,讨论,最后得出一般性规律。
2.强化规律。
过程:(1)研究小说的情节,题目,结尾和主题之间的关系。对于《药》小说,重点研究题目于主题的关系。对于《项链》,研究其独具匠心的结尾与主题的关系。(2)综合归纳,要求学生按“题目含义,结尾特点,与主题关系”列表完成。引导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去阅读分析,通过实践学习方法,求同存异,探得规律。
3.运用规律。
过程:(1)重新研读单元知识————小说的情节和主题。(2)组织学生阅读,分析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选自课外)。讨论质疑,教师答疑,重点明确情节和小说的关系,初步完成知识迁移。(3)引进比较阅读材料进行延伸阅读。教师精心设计思考题,使学生能恰当运用规律,自觉探寻可比点,得出一般性结论,圆满完成知识迁移,实现教学目标。
实践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最好的动力”。这样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过程,师生都感到满意。显然,有了这样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就能平等对话,就具有了亲和力。同学间就能无拘无束的交流,就能全身心的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就会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
笔者以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应做如下工作: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鼓励独立思考,自助探究和合作学习,激活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等等。如果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的创造潜能就能一定得到开发,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就一定会逐渐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课堂教学的艺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