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起始阶段,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格局,给整堂课奠定基调,起着“定向”的作用。语文课中,好的导语,不但能在极短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因此,教师备课中,导语的精心设计,是对全篇文章、整个课堂教学的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把握好前三分钟,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探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认识,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温故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语文课中不少课文之间或在题材、思想内容,或在写作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温故”是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这在初三阶段,联系同一作家的两篇或多篇课文,或串联相关文章,这在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但是,每次以旧带新进行复习时,应有新意,不要“炒冷饭”。
二、故事导入法
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的魅力。教师可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等方面导入,语言铺陈渲染,绘声绘色,学生的兴趣会更加浓厚。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就可由学生熟知的《白雪公主》等童话故事引入。
三、诗词导入法
在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就可以引用古诗文名句来导入。秋,是成熟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然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对秋的感受都各有不同。大家一定还记得一些描写秋的诗句吧!(教师提问)如“日夕凉风至,闻蝉但愈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等(这些诗句由学生回答)这些诗句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从萧瑟的秋风、飘落的黄叶中体会出诗人忧愁、悲凉的心情)由此看来,中国古代文人多借秋景抒发凄苦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
必须注意所引诗文要短小精悍,浅显易懂,不要给学生增加新的难度,防止因引用诗词而转移教学目标。
四、情境导入法
有些文章含有很浓的感情因素,教学这类文章时,教师可先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多变的动作,设置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联想或想象。如同身临其境,在心灵上受到感染,从而感同身受,亲悟其意。如教学《听潮》一课就可创设如下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来导入。
那恬静平和的美妙音乐声,把我们引入风平浪静的大海边,去欣赏大海那种静谧的柔和美!那巨浪排空击岸的声响,又把我们带到惊涛拍岸的大海上,去领略大海发怒时的那种雄壮美和阳刚之气。
五、悬念导入法
语文课中的悬念,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悬念使作品峰峦叠嶂,摇曳多姿,曲折迷人,被称为“引人入胜的绝招”。在教读课文前,依据课文内容,有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种种疑问,并由此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如教学《杨修之死》,可首先用疑问设置悬念,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杨修之父杨彪在董卓作乱时,为保汉献帝几乎死难,可谓忠于汉室的名臣。杨修机敏过人,才智不在王粲、陈琳、孔融之下,真可谓忠父智子,而作为汉献帝时魏王的曹操为何妄杀杨修呢?
导入设置的这个问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但是设置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卖关子、设卡子,那样就失掉了悬念的意义,甚至把学生弄糊涂了。
六、文题导入法
文题导入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是在接触新课时,抓住文题特点和它与课文的内容联系,通过对文题解释、加标点或改写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从而导入课文的一种方法。有些文题的含义,或艰深难懂,或另有所指,教师可以从提议题意导入,让学生循题识文。如贾谊的《过秦论》,鲁迅的有关文章,就需要从解释题意开始。
在学习《药》一文时,可先要求学生在文题后分别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看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加感叹号,侧重点为:多么令人震惊、颤栗的药啊!加上问号,侧重点为:疗救病态中国社会药在哪里!加冒号,侧重点为: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药应该是这样的。然后以此为契机,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
七、乐曲导入法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用音乐导入,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进入或體会到课文所描写的境界,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如教学《明湖居听书》时,就可这样导入:
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洲某乐团深入中非一个部落为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小夜曲感动得如痴如醉!19世纪末,当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禁不住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现在让我们也来聆听这首《如歌的行板》吧!(放音乐)此后不久,在中国有一位名叫刘鄂的奇人,也被一段音乐陶醉了,请看《明湖居听书》——
八、图画导入法
图画具有可视性、直观性,借助多媒体或幻灯机用图画导入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对于难以理解的课文,运用图画导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生动形象,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苏州园林》等就可用幻灯片或挂图展示苏州园林的有关图片。
语文教学中好的导语,出神入化,婀娜多姿,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课文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学识,精心设计导语,高效利用课前三分钟,抓住学生的兴趣,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扣开学生心灵的门户。,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够收到应有的成效。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把握好前三分钟,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探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认识,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温故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语文课中不少课文之间或在题材、思想内容,或在写作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温故”是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这在初三阶段,联系同一作家的两篇或多篇课文,或串联相关文章,这在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但是,每次以旧带新进行复习时,应有新意,不要“炒冷饭”。
二、故事导入法
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的魅力。教师可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等方面导入,语言铺陈渲染,绘声绘色,学生的兴趣会更加浓厚。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就可由学生熟知的《白雪公主》等童话故事引入。
三、诗词导入法
在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就可以引用古诗文名句来导入。秋,是成熟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然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对秋的感受都各有不同。大家一定还记得一些描写秋的诗句吧!(教师提问)如“日夕凉风至,闻蝉但愈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等(这些诗句由学生回答)这些诗句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从萧瑟的秋风、飘落的黄叶中体会出诗人忧愁、悲凉的心情)由此看来,中国古代文人多借秋景抒发凄苦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
必须注意所引诗文要短小精悍,浅显易懂,不要给学生增加新的难度,防止因引用诗词而转移教学目标。
四、情境导入法
有些文章含有很浓的感情因素,教学这类文章时,教师可先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多变的动作,设置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联想或想象。如同身临其境,在心灵上受到感染,从而感同身受,亲悟其意。如教学《听潮》一课就可创设如下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来导入。
那恬静平和的美妙音乐声,把我们引入风平浪静的大海边,去欣赏大海那种静谧的柔和美!那巨浪排空击岸的声响,又把我们带到惊涛拍岸的大海上,去领略大海发怒时的那种雄壮美和阳刚之气。
五、悬念导入法
语文课中的悬念,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悬念使作品峰峦叠嶂,摇曳多姿,曲折迷人,被称为“引人入胜的绝招”。在教读课文前,依据课文内容,有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种种疑问,并由此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如教学《杨修之死》,可首先用疑问设置悬念,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杨修之父杨彪在董卓作乱时,为保汉献帝几乎死难,可谓忠于汉室的名臣。杨修机敏过人,才智不在王粲、陈琳、孔融之下,真可谓忠父智子,而作为汉献帝时魏王的曹操为何妄杀杨修呢?
导入设置的这个问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但是设置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卖关子、设卡子,那样就失掉了悬念的意义,甚至把学生弄糊涂了。
六、文题导入法
文题导入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是在接触新课时,抓住文题特点和它与课文的内容联系,通过对文题解释、加标点或改写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从而导入课文的一种方法。有些文题的含义,或艰深难懂,或另有所指,教师可以从提议题意导入,让学生循题识文。如贾谊的《过秦论》,鲁迅的有关文章,就需要从解释题意开始。
在学习《药》一文时,可先要求学生在文题后分别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看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加感叹号,侧重点为:多么令人震惊、颤栗的药啊!加上问号,侧重点为:疗救病态中国社会药在哪里!加冒号,侧重点为: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药应该是这样的。然后以此为契机,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
七、乐曲导入法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用音乐导入,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进入或體会到课文所描写的境界,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如教学《明湖居听书》时,就可这样导入:
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洲某乐团深入中非一个部落为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小夜曲感动得如痴如醉!19世纪末,当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禁不住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现在让我们也来聆听这首《如歌的行板》吧!(放音乐)此后不久,在中国有一位名叫刘鄂的奇人,也被一段音乐陶醉了,请看《明湖居听书》——
八、图画导入法
图画具有可视性、直观性,借助多媒体或幻灯机用图画导入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对于难以理解的课文,运用图画导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生动形象,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苏州园林》等就可用幻灯片或挂图展示苏州园林的有关图片。
语文教学中好的导语,出神入化,婀娜多姿,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课文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学识,精心设计导语,高效利用课前三分钟,抓住学生的兴趣,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扣开学生心灵的门户。,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够收到应有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