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我们已进入到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文化水平的标志。信息技术的融入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拓展人们思维、开掘人类技能的创造性工具,已经成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培养孩子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孩子们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使孩子们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下面,我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几点体会:
一.帮助孩子们走出认识误区,科学地认识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在农村孩子的心中还是十分神秘的。由于孩子们对信息技术接触的少,就形成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作为老师,我们首当其冲的工作就是帮他们驱散认识上的迷雾,客观、科学地认识这一门新兴课程。
首先,我们要消除孩子们的恐惧心理。农村的孩子由于条件的局限,很多孩子在上信息课以前还没有见到过电脑,上信息课时,相当一部分孩子对计算机“敬若神灵”,不敢碰。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实物、坏计算机的拆卸与安装进行教学,揭开计算机的神秘面纱,排除孩子们学习计算机的心理障碍。当然,我们也要告诫孩子们:“计算机不是玩具,不是可以随意捶打的机器。要做到既大胆使用,又细心呵护。”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必修科目,很多学生对本课程没有什么学习压力和动力。农村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电脑”课,总认为这门课程好玩、容易学习,以为能打打字、玩玩游戏就叫做学会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他们明确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意义在于提高自身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成为新世纪的有用之才。在具体的学习中,“打字”只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必修内容,而“游戏”只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手段。首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和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意识,保持机房的干净、整洁。其次,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对他们进行约束,使他们学会自律。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学生家里几乎都没有电脑,而学校的电脑又不多,使得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少,所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难免有陌生感,对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不好,长此以往便会对信息技术课失去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是在保证学生的上机课时外,要让学生了解、熟悉电脑、喜欢电脑。所以,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来讲更容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个内容的选取一般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能结合其它学科的内容,农村的孩子们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然而这种兴趣却只是一种“表面繁荣”,是一种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玩游戏、上网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通过营造趣味性强的学习氛围,另外还可以通过游戏引路法、情境性问题悬念法等,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
四.尝试自学,动手实践,体验成功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操作是主要内容,我们不能像语文、数学那样教学,孩子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练习。他们只有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可以利用,在教学中我就要经常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但是单纯的操作太乏味,时间一长学生就失去了再学习的兴趣,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保持下去,我们可以用一些竞赛的方法来激励学生,在每学完一个知识点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操作比赛,如“绘画比赛”、“制作表格比赛”、“输入汉字比赛”、“上网查资料比赛”等等。并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使他们都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通过这种方法我发现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同学都能感觉到“我能行”、“我做得更好”。并且给每个学生做好记录,让他们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程度。学生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就会认真地学习每一个内容,通过这些方法既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并且使他们的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收获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五.扬长补短,让学生在互助中学习
互帮互助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方式,让学生参加互帮互助学习,有利于他们之间情感的沟通和信息的交流。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情况不同,学习结果就不一样。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管理,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程度共同提高。在上课时我就让一些基础好的同学去帮助那些差的同学,既可以让有余力的同学有事可做,给他们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使之获得成功的快感,又使另一部分学生在原有的基础得到提高,还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学习,教师要留心每一个学生的任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引导,保证学生互相学习的效率。
六.让信息课堂真正“活”起来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像某些传统的学科,仅靠单纯地教授很难达成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能否在信息课上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活跃课堂的气氛,也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尝试和体验。
(一)用“活”教材,让生活走进信息课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生活行为事件,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包装”,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也会易学乐做,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学习超链接,就是运用鼠标点点的一个简单过程,单纯的学习会比较枯燥。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超链接的功能,我便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引入,将“明星、投票、人气”等熟悉的字眼融入到了本堂课中,诱发了他们的学习愿望,接着又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行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二)以任务带动学生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该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通过学生亲自活动和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与他人相互协作,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形成。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技能、知识和情感还会得到锻炼、丰富和熏陶。
计算机学科强调必须动手,因而教师光靠“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是远远行不通的。“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了某个“任务”,去完成一件“作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而当大功告成时,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在一堂课上,不可能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都一样,在设计课程教学时,教师必须熟透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精简内容或增设内容难度,必须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任务,因为任务设计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任务,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激励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理论指导实践的今天,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观念、新理论也将日新月异,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已成为新课改的核心问题。如何在新环境下探究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来说有着刻不容缓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信息教学理论与方法 刘成新 李兴保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7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拓展人们思维、开掘人类技能的创造性工具,已经成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培养孩子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孩子们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使孩子们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下面,我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几点体会:
一.帮助孩子们走出认识误区,科学地认识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在农村孩子的心中还是十分神秘的。由于孩子们对信息技术接触的少,就形成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作为老师,我们首当其冲的工作就是帮他们驱散认识上的迷雾,客观、科学地认识这一门新兴课程。
首先,我们要消除孩子们的恐惧心理。农村的孩子由于条件的局限,很多孩子在上信息课以前还没有见到过电脑,上信息课时,相当一部分孩子对计算机“敬若神灵”,不敢碰。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实物、坏计算机的拆卸与安装进行教学,揭开计算机的神秘面纱,排除孩子们学习计算机的心理障碍。当然,我们也要告诫孩子们:“计算机不是玩具,不是可以随意捶打的机器。要做到既大胆使用,又细心呵护。”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必修科目,很多学生对本课程没有什么学习压力和动力。农村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电脑”课,总认为这门课程好玩、容易学习,以为能打打字、玩玩游戏就叫做学会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他们明确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意义在于提高自身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成为新世纪的有用之才。在具体的学习中,“打字”只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必修内容,而“游戏”只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手段。首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和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意识,保持机房的干净、整洁。其次,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对他们进行约束,使他们学会自律。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学生家里几乎都没有电脑,而学校的电脑又不多,使得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少,所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难免有陌生感,对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不好,长此以往便会对信息技术课失去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是在保证学生的上机课时外,要让学生了解、熟悉电脑、喜欢电脑。所以,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来讲更容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个内容的选取一般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能结合其它学科的内容,农村的孩子们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然而这种兴趣却只是一种“表面繁荣”,是一种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玩游戏、上网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通过营造趣味性强的学习氛围,另外还可以通过游戏引路法、情境性问题悬念法等,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
四.尝试自学,动手实践,体验成功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操作是主要内容,我们不能像语文、数学那样教学,孩子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练习。他们只有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可以利用,在教学中我就要经常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但是单纯的操作太乏味,时间一长学生就失去了再学习的兴趣,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保持下去,我们可以用一些竞赛的方法来激励学生,在每学完一个知识点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操作比赛,如“绘画比赛”、“制作表格比赛”、“输入汉字比赛”、“上网查资料比赛”等等。并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使他们都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通过这种方法我发现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同学都能感觉到“我能行”、“我做得更好”。并且给每个学生做好记录,让他们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程度。学生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就会认真地学习每一个内容,通过这些方法既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并且使他们的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收获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五.扬长补短,让学生在互助中学习
互帮互助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方式,让学生参加互帮互助学习,有利于他们之间情感的沟通和信息的交流。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情况不同,学习结果就不一样。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管理,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程度共同提高。在上课时我就让一些基础好的同学去帮助那些差的同学,既可以让有余力的同学有事可做,给他们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使之获得成功的快感,又使另一部分学生在原有的基础得到提高,还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学习,教师要留心每一个学生的任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引导,保证学生互相学习的效率。
六.让信息课堂真正“活”起来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像某些传统的学科,仅靠单纯地教授很难达成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能否在信息课上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活跃课堂的气氛,也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尝试和体验。
(一)用“活”教材,让生活走进信息课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生活行为事件,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包装”,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也会易学乐做,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学习超链接,就是运用鼠标点点的一个简单过程,单纯的学习会比较枯燥。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超链接的功能,我便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引入,将“明星、投票、人气”等熟悉的字眼融入到了本堂课中,诱发了他们的学习愿望,接着又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行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二)以任务带动学生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该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通过学生亲自活动和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与他人相互协作,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形成。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技能、知识和情感还会得到锻炼、丰富和熏陶。
计算机学科强调必须动手,因而教师光靠“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是远远行不通的。“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了某个“任务”,去完成一件“作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而当大功告成时,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在一堂课上,不可能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都一样,在设计课程教学时,教师必须熟透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精简内容或增设内容难度,必须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任务,因为任务设计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任务,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激励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理论指导实践的今天,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观念、新理论也将日新月异,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已成为新课改的核心问题。如何在新环境下探究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来说有着刻不容缓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信息教学理论与方法 刘成新 李兴保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