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在于教法、传授知识的方式,笔者根据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方法,谈几点教学体会。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1、生活情境中“ 找” 数学。
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在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小朋友们, 春天来了,你们最想到哪里去玩一玩?就让我们先去停车场看一看吧!”多媒体课件出示:停车场里相继开来了大客车、小客车和小轿车。接着追问:“谁来说说你在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找到大客车有45个座位,小客车有30个座位,小轿车有3个座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创设情境,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提出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加法算式。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利用这一情境,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这样可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了生活化的课堂。
2、游戏情境中“玩”数学。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在教学中创设一些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游戏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教学一年级“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课末我引导学生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做“猜一猜”游戏。我先示范,让学生注意提示语“大了些、太大了”、“小了些、太小了”, 然后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玩猜数游戏。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说”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听”的习惯,锻炼了“说”的才干,展示了“说”的才能,更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挖掘了大脑的潜能。
3、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
“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从而唤醒学生“研究”的需要,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勤于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4、在实践情境中“用”数学。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所以,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的所学能够在生活中得以运用。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 以后, 我设计了一项小调查实践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附近的超市看一看,10元钱能买些什么?让学生随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场购物,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账,需付多少钱,付了多少钱,找回多少钱。这样教学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用到实践之中,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已备素材,创设启发情景,使学生因质疑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要取得这种效果,就得做到:
(一)有目的的提问。教学时,要清楚提问的内在意图,明确其意义。
(二)用明确的语言提问。发问时,语言要确切、精练、明白,学生听了不至于产生误解,否则会造成发非所启的效果。
(三)有针对性的提问。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关键性和重要性的提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有启发性的提问。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怎样,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的程度。所以课堂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所提的问题要使学生产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发思维的目的。同时,提出问题后,要给足思考时间,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
(五)要由浅入深地提问。对于数学难点的突破,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通过学生回答,逐步突破重点。
(六)层次分明地提问。提出问题应选择一定的路径达到“目的地”,要么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要么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逐步深化。调动学生思考的自觉性,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加以论证。
(七)因材施教,灵活新颖地提问。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不要因为学生的提问不符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问而打断学生的问题,设计提问应该新颖并富于变换,使学生有好奇心之感,从而开动脑筋去积极思考。
三、适时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索“果”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在创造的“启”的条件下,达到了极高的求知欲望和热忱,此时教师就适时点拨,不要包办代替,就会使学生的求知欲火燃得更旺更烈。教师的指导应做到方法的指导,学生去求索结果。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引导。
(二)指出关键在哪里的引导,从而突破重难点,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揭露问题中隐含的条件的引导,利用条件推理论证,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四)新旧知识联系的指导,使学生产生新的求知欲望。
(五)深入浅出,从实际出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料教学活动中的全部细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奇想”,这些都是学生积
极思维闪现出的灵感。尽管有些想法似乎与所学内容关系不甚密切,但是教师如能做到善于倾听,及时发现,就会从中捕捉到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合理开发,便能让它临场闪光,为学生有效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案例中的女生只是一个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小学生,能把问题描述得如此全面,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创新火花在迸发吗?也正是由于教师细心发现,适时捕捉这一亮点资源,才成就了这趟练习课的精彩。
总之,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想学——会学——学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必然途径,也是新课改之路上一个不断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1、生活情境中“ 找” 数学。
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在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小朋友们, 春天来了,你们最想到哪里去玩一玩?就让我们先去停车场看一看吧!”多媒体课件出示:停车场里相继开来了大客车、小客车和小轿车。接着追问:“谁来说说你在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找到大客车有45个座位,小客车有30个座位,小轿车有3个座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创设情境,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提出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加法算式。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利用这一情境,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这样可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了生活化的课堂。
2、游戏情境中“玩”数学。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在教学中创设一些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游戏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教学一年级“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课末我引导学生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做“猜一猜”游戏。我先示范,让学生注意提示语“大了些、太大了”、“小了些、太小了”, 然后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玩猜数游戏。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说”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听”的习惯,锻炼了“说”的才干,展示了“说”的才能,更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挖掘了大脑的潜能。
3、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
“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从而唤醒学生“研究”的需要,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勤于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4、在实践情境中“用”数学。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所以,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的所学能够在生活中得以运用。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 以后, 我设计了一项小调查实践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附近的超市看一看,10元钱能买些什么?让学生随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场购物,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账,需付多少钱,付了多少钱,找回多少钱。这样教学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用到实践之中,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已备素材,创设启发情景,使学生因质疑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要取得这种效果,就得做到:
(一)有目的的提问。教学时,要清楚提问的内在意图,明确其意义。
(二)用明确的语言提问。发问时,语言要确切、精练、明白,学生听了不至于产生误解,否则会造成发非所启的效果。
(三)有针对性的提问。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关键性和重要性的提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有启发性的提问。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怎样,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的程度。所以课堂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所提的问题要使学生产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发思维的目的。同时,提出问题后,要给足思考时间,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
(五)要由浅入深地提问。对于数学难点的突破,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通过学生回答,逐步突破重点。
(六)层次分明地提问。提出问题应选择一定的路径达到“目的地”,要么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要么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逐步深化。调动学生思考的自觉性,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加以论证。
(七)因材施教,灵活新颖地提问。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不要因为学生的提问不符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问而打断学生的问题,设计提问应该新颖并富于变换,使学生有好奇心之感,从而开动脑筋去积极思考。
三、适时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索“果”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在创造的“启”的条件下,达到了极高的求知欲望和热忱,此时教师就适时点拨,不要包办代替,就会使学生的求知欲火燃得更旺更烈。教师的指导应做到方法的指导,学生去求索结果。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引导。
(二)指出关键在哪里的引导,从而突破重难点,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揭露问题中隐含的条件的引导,利用条件推理论证,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四)新旧知识联系的指导,使学生产生新的求知欲望。
(五)深入浅出,从实际出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料教学活动中的全部细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奇想”,这些都是学生积
极思维闪现出的灵感。尽管有些想法似乎与所学内容关系不甚密切,但是教师如能做到善于倾听,及时发现,就会从中捕捉到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合理开发,便能让它临场闪光,为学生有效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案例中的女生只是一个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小学生,能把问题描述得如此全面,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创新火花在迸发吗?也正是由于教师细心发现,适时捕捉这一亮点资源,才成就了这趟练习课的精彩。
总之,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想学——会学——学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必然途径,也是新课改之路上一个不断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