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未成年人德育的主阵地,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和生命,河南省安阳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针对残障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残而不废、残而有为、自食其力”为育人目标,从整体着眼,从细处入手,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残障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残障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成长为自立自强之人。
笔者从以下几点对特教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作出简要阐述。
一、以“养成教育”为核心,实施思想道德教育
残障学生终将回归社会,他们应以良好的心态、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参与社会活动。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完善他们的人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食其力、残而不废,为自立于社会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打好基础。
成才必须先成人,我校把日常礼仪、行为规范的教育作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切入点,以“智残志不残”为教育目标,以生活适应技能为主线,从生活入手,从细节抓起,细致入微地做好德育工作。我校对学生文明就餐及就寝均有严格的要求。利用队课狠抓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一日常规”和文明、卫生评比等制度,设立文明礼仪岗,以激励为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使文明习惯、良好品质、自律意识在学生心中逐渐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以多种活动为载体,搭建德育平台
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能帮助残障学生认识社会、探索人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我校结合实际,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搭建德育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使之成为自立自强、思想健康、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升国旗仪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参加植树节、环境日,使之养成环保意识;参加竞赛,培养残疾学生的上进心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他们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利用母亲节、教师节等进行感恩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及健全人格。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
通过长期的特教工作,我们认识到:学生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残疾,最后成为家庭的累赘、社会的包袱。德育工作就是要塑造完整的人、健全心理的人、有用的人。为此,我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开展了“珍爱生命”专题教育,让学生正视自己的残疾,珍爱生命,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根据残障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目的地进行德育工作,培养残障学生热爱人生,正视生命的态度和品质,为他们回归社会,提高生命质量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残障学生道德意志不稳定,心理素质差,易受多方面影响,形成不良的心理倾向,表现在他们易受别人诱导,盲目模仿别人的行为,对已经具备的一些道德品质,往往不能坚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等。我校利用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他们自尊、自强、自立、自信,促进残障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通过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从而使德育取得成功。
四、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推进学校德育建设
德育是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良好道德形成施加教育影响的工作。特殊教育更要充分运用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综合各方力量,使学生受到正面教育,减少不良影响,力争德育的最佳效果。为此我校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对残障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帮助残障学生建立统一、有序、合理的德育认知结构,形成德育大格局。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教育情况,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校外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扩展,我校和科技馆等校外教育单位联系,利用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学校与企业建立联系,组织学生下厂实践,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勤能补拙,技能补疾”,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许多残障学生毕业后都能自立于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教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许多新问题有待研究,特教学校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新时代的特教工作者,应发扬奉献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加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层次性,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残疾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发,探索学生德育工作新方法。让残障学生在环境中陶冶,在活动中领悟,在求知中升华,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残疾人自立于社会打好基础,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笔者从以下几点对特教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作出简要阐述。
一、以“养成教育”为核心,实施思想道德教育
残障学生终将回归社会,他们应以良好的心态、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参与社会活动。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完善他们的人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食其力、残而不废,为自立于社会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打好基础。
成才必须先成人,我校把日常礼仪、行为规范的教育作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切入点,以“智残志不残”为教育目标,以生活适应技能为主线,从生活入手,从细节抓起,细致入微地做好德育工作。我校对学生文明就餐及就寝均有严格的要求。利用队课狠抓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一日常规”和文明、卫生评比等制度,设立文明礼仪岗,以激励为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使文明习惯、良好品质、自律意识在学生心中逐渐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以多种活动为载体,搭建德育平台
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能帮助残障学生认识社会、探索人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我校结合实际,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搭建德育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使之成为自立自强、思想健康、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升国旗仪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参加植树节、环境日,使之养成环保意识;参加竞赛,培养残疾学生的上进心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他们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利用母亲节、教师节等进行感恩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及健全人格。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
通过长期的特教工作,我们认识到:学生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残疾,最后成为家庭的累赘、社会的包袱。德育工作就是要塑造完整的人、健全心理的人、有用的人。为此,我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开展了“珍爱生命”专题教育,让学生正视自己的残疾,珍爱生命,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根据残障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目的地进行德育工作,培养残障学生热爱人生,正视生命的态度和品质,为他们回归社会,提高生命质量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残障学生道德意志不稳定,心理素质差,易受多方面影响,形成不良的心理倾向,表现在他们易受别人诱导,盲目模仿别人的行为,对已经具备的一些道德品质,往往不能坚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等。我校利用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他们自尊、自强、自立、自信,促进残障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通过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从而使德育取得成功。
四、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推进学校德育建设
德育是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良好道德形成施加教育影响的工作。特殊教育更要充分运用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综合各方力量,使学生受到正面教育,减少不良影响,力争德育的最佳效果。为此我校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对残障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帮助残障学生建立统一、有序、合理的德育认知结构,形成德育大格局。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教育情况,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校外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扩展,我校和科技馆等校外教育单位联系,利用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学校与企业建立联系,组织学生下厂实践,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勤能补拙,技能补疾”,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许多残障学生毕业后都能自立于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教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许多新问题有待研究,特教学校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新时代的特教工作者,应发扬奉献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加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层次性,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残疾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发,探索学生德育工作新方法。让残障学生在环境中陶冶,在活动中领悟,在求知中升华,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残疾人自立于社会打好基础,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