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边的光景》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k1987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篇小说《海边的光景》创作完成于1959年,在安冈章太郎的创作生涯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以该作品为转折点,安冈的创作风格开始发生转变。本文从该角度出发,主要从时间和空间叙事、作品的主题以及新颖的文体等方面讨论《海边的风景》于安冈文学中的重要性。
  《海边的光景》于1959年11月和12月连载于期刊《群像》,同年,单行本由讲谈社出版发行。该作品被收录于《安冈章太郎集》和《安冈章太郎全集》等作品集中。安冈章太郎生于1920年,2013年逝世,享年93岁。由于他的父亲是日本陆军的一名兽医,因此安冈自出生两个月起便随父亲辗转各地。1944年,24岁的安冈应召入伍,后因患肺结核,被遣送回国。二战结束后,安冈在病痛和贫困中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他凭借代表作《阴郁的愉悦》和《恶友》在1953年荣获了芥川奖,被日本文坛誉为“第三新人”旗手。
  小说《海边的光景》讲述了在高知某海边的精神病院里,主人公照顾临终前的母亲九天九夜的故事。有关该作品的先行研究数量较多,其中多侧重探讨作品中的母子关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江藤淳的论著《成熟与丧失——“母亲”的崩塌》。该论著从战后日本家庭中父亲权威地位的丧失以及母亲支配地位崛起的视角出发,解析了《海边的光景》中主人公因失去母亲而被迫成熟的过程,即自我丧失的过程。诸多先行研究虽然对《海边的光景》的评论视角和方法各不相同,但对于该作品的完成度和其在安冈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多数评论家还是给予充分肯定。
  磯田光一认为,《海边的光景》是显示安冈创作顶点的优秀作品。主人公信太郎生活在一个感性的场域,频繁穿梭在海边的日常、濒临死亡的母亲和过往生活的记忆中。已不再拥有自我主张的安冈,在自我否定的尽头,达到了一种接近日本无常观的透彻之美。四方田犬彦在解说《海边的光景》时,也曾表示:“《海边的光景》在安冈创作生涯的前期,是最光彩四溢的,可堪称为重要節点之作,是它构筑了此后巨大的作品群,可谓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由此可见,《海边的光景》在安冈作品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已在先行研究中得到了论述和肯定。但关于《海边的光景》究竟与安冈此前和之后的作品有何不同,它又是如何起到转折性的关键作用的相关论述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海边的风景》在安冈文学中的重要性。
  一、小说的时间和空间
  在《海边的光景》问世之前,安冈章太郎已发表《阴郁的愉悦》《玻璃鞋》《作业》和《恶友》等多篇作品。这些作品的时间和空间布局以直线型单一叙事为主。故事情节中虽然也会偶尔出现回想的场面,但都仅限于对过去某一场景或情节的描述。然而,《海边的光景》则是由主人公看护弥留之际的母亲的当下时间主线,与战后父亲复原、一家三口被赶出鹄沼的家、父母回到故乡高知以及一年前入院等多条时间辅线构成的一部中篇小说。
  根据小说的情节,笔者将小说的时间脉络梳理如下:现在→一年前→现在→一年前→现在→战争结束翌年→现在→前天→满洲事变后→现在→一年前→童年→现在→三年前的夏天→现在→战争结束直至翌年5月→现在→之前回忆的继续→现在→即将搬离位于鹄沼的家→现在。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海边的光景》是在现实和回忆的交错中展开的故事。而根据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方式,可将小说分为前部和后部两部分。小说的前部主要通过场景提示和具体时间的提示,道出接下来的场面与当下场面的关联性。例如,在小说的开头:
  “部落到了尽头,道路开始变得平坦,而后分为两路。
  到了,信太郎心中如是想。
  一年前,司机就是在这里,按下了收音机的按钮。”
  信太郎眼前的场景和接下来回想的场景是相同的,因此,安冈使用了时间副词“一年前”,完成了时间上的转换。在《海边的光景》的前部,多数利用的是这种同一场面的出现或表示时间词语的使用,向读者表明转换前后的时间或空间的关联性。而在作品的后部,安冈开始尝试没有任何提示的自由转换。例如:
  “这间病房,就是这个男人居住的地方。虽说是轻度患者,但他毕竟也是精神病患者。
  信太郎在和母亲拜访律师之后的第三个月,朝鲜爆发动乱。”
  前后两句讲述的分别是现在和母亲患病前两个不同时空的场景和故事,但其间并未使用任何词语加以承接,而是直接进行了转换。以《海边的光景》为转折点,安冈在其日后的作品中,开始摆脱单纯的时空叙事,尝试时间和空间的多维度转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6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落幕之后》。这部小说的主线讲述的是二战结束十年后的某一天发生的事,辅线则是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战后的诸多事件。后者无规则性地、片段性地穿插到前者之中。可以说,以《海边的光景》为转折点,安冈章太郎开始在作品中打破单纯的时空叙事,试图达成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转换。他的这一叙事特点直接影响到他晚年的作品《流离谭》的创作。
  二、小说的主题
  《海边的光景》之前的作品,多数以劣等生或落伍者为主人公,描写了多位主人公的不安与彷徨的心理。作品主题多局限在“个人”的内部世界。然而,《海边的光景》的主题则不仅仅停留于“个人”,而是将焦点置于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之上。其主题囊括了亲子之间的葛藤、战后社会背景下家庭的崩裂以及生与死等诸多内容。然而,其中最为核心的主题仍为母子关系。作者在这部作品的结尾处就“何为母子”做出了如下阐释:
  “——这九天,我到底做了些什么?到底为何要将自己封闭在那充满甜酸味道的房间里?即便只有九天,能和母亲同处一室,多少也是一种补偿吧。难道是出于这种心理吗?或许补偿一词说起来太过轻易,但究竟是为何而补偿?要补偿什么?归根结底,或许想要为母亲做些补偿的这一想法本身就是愚蠢的。儿子身为母亲的孩子,就已经是一种补偿了,难道不是吗?母亲拥有儿子,儿子身为母亲的孩子,这本身就是一种补偿。”
  此段文字可谓一语中的地道出《海边的光景》的主题。母子之关系并非用道理能阐释清楚的。儿子身为母亲的孩子,母亲作为孩子的母亲,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外力能够改变的自然规律。而信太郎的母亲的死无疑也是一种自然规律。   在《海边的光景》之前的作品中,也常有描写母子关系的场面出现,但皆与《海边的光景》存在明显差别。就此问题,四方田犬彦在《海边的光景》的解说中这样评价:
  “《爱玩》中的亲子和《海边的光景》中的亲子存在实质性的差别。概括而言,其差别主要在于《海边的光景》中的亲子关系被明确地置于自然和社会的远近法之中。与此相反,这在《爱玩》中却不存在。因此,《海边的光景》中我们能够品读出荒年人生的宽度与厚度,而从《爱玩》中我们只能感受到太宰治风的哀愁与幽默。这正是作者与青春的诀别,同时也是他市民意识成熟的萌芽。”
  上述文字中所提到的市民意识,指的就是作者对家族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从中可窥见安冈社会意识的萌发。以《海边的光景》为转折点,安冈的市民意识日趋成熟,并开始在作品中关注和探讨种族歧视问题以及选拔考试制度等诸多社会问题。
  三、崭新的表现手法
  《海边的光景》不但在时空叙事和主题上较既往作品有所突破,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作出了新的尝试。其中最突出的时嗅觉描写的使用。安冈对嗅觉描写的运用可谓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他曾在自己的《嗅觉与偏见》一文中提到:“五感之中,嗅觉描写与肉体的关联最紧密。”在《海边的光景》中,有关嗅觉描写的场景共出现19次之多,各处嗅觉描写都在作品中起到连接时空的纽带、暗示人物特征以及隐喻死亡與疾病等重要作用。
  气味是挥发性分子散发在一定范围内的空气中所产生的物质。因此,气味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空间特性。同时,人在嗅到气味后会产生嗅觉记忆,记忆与时间密不可分,这也使嗅觉产生了时间的维度。因此,可以说嗅觉本身就与时间和空间密切相关。《海边的光景》中,嗅觉描写即起到了连接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纽带作用。开篇处,主人公同父亲一起来到母亲所在的精神病院时,首先嗅到的是“一股好似烂鱼被煮熟后的臭味儿”。正是这一气味将信太郎由日常空间带入母亲所在的非日常空间。同时,这样的气味还唤起了信太郎的嗅觉记忆,将时间转换到一年前初送母亲至医院时的情景。嗅觉描写由远及近地将信太郎一步一步引领到母亲所在的生活空间,又由近及远地将信太郎带回到对一年前的回忆之中。概而言之,在《海边的风景》中,嗅觉描写巧妙地实现了连接不同时空的纽带作用。
  此外,《海边的光景》中的嗅觉描写同时还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例如,用“发霉的臭味”暗指战后在家无所事事,如发霉一般的父亲;用“发油”的气味指代曾经患有精神病史的五十岁女人;分别用“厕所防臭剂”和“消毒药的气味”指代律师和医生的职业。身体散发出的气味因人而异,安冈正是利用体味的这一特点,将小说中的诸多人物特征刻画得栩栩如生,使得人物生动而鲜活。人在患重病或弥留之际,身体会发出刺激性气味。《海边的风景》中,用于描写母亲的嗅觉描写几乎都起到了隐喻疾病和死亡的作用。病房里,信太郎的膝前,母亲张口昏睡着。带有刺激性的酸臭味充斥着整个房间,隔壁病房传来鸟叫般的喊声。母亲身上散发出的“刺激性的酸臭味”始终让信太郎感到一种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同时,这种气味也是他得以确认母亲尚且存在生命体征的一种信号,使他心中产生些许安心。母亲逝世后,走出“散发着酸甜臭味的房间”的信太郎,漫步在海边,他想用炽烈的阳光和呼啸的海风驱散身上的种种气味,以此驱赶笼罩在自己心头的阴霾。可见,贯穿全文的“带有酸甜的臭味”是对疾病与死亡的强烈隐喻。在安冈章太郎的文学中,臭味带有由疾病和死亡产生的腐烂气味的象征意义。而在《海边的风景》中,这种嗅觉描写直接服务于全文的叙事节奏,最终母亲离开人世,有关母亲的嗅觉描写也戛然而止。
  嗅觉描写使得安冈笔下的人物更加鲜活、立体,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四、结语
  安冈章太郎于1959年完成的中篇小说《海边的光景》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所占据的地位不容忽视。以该作品为转折点,安冈的创作风格开始发生转变。首先,安冈开始尝试摆脱单一的时空叙事,为他之后历史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其次,作品的主题也从之前的“个人”转向“家庭关系”,以此为契机,作者的视野不断开拓。安冈后期一系列的关注种族问题和教育问题的作品也都与此密不可分。最后,安冈独特的嗅觉描写也为他的写作手法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他的文学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因此,《海边的光景》可谓安冈作品中的转折性力作,在安冈的整个创作生涯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其他文献
浙大西迁湄潭期间,浙大教授钱琢如、苏步青倡导成立了湄江吟社。湄江吟社诗人在湄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茶诗词。这些茶诗词包含品茶思乡,由茶兴愁;借茶淡化乡愁,在困顿当中展示乐观的心态;由品茶忆高洁之人,表高洁之志等内容。这些茶诗词的出现为今天以茶为生、以茶为神的湄潭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1940年初,饱受战乱及数次迁校之苦的浙江大学在辗转江南六省之后迁至湄潭,自此和湄潭的山山水水及湄潭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期刊
《我为什么喜欢经典》是“我为什么喜欢……”系列读书笔谈之一(该系列包括《我为什么喜欢经典》《我为什么喜欢唐诗》《我为什么喜欢宋词》三篇文章)。本文主要根据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经典之说,结合现实中人们的各种社会心态,从个人独特的视野和角度来阐述人们应该如何适应社会,怎样对待生活;如何做人,怎样处事的道理、方法和途径。其中既有前贤的经典说教,又有自己的亲身体会和独特感悟,特别是回答了在现实生活中读经
期刊
唐代长沙窑开辟了釉下彩绘的先河,又将诗文、书法和绘画装饰运用到器物上,为以后陶瓷装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陶瓷装饰的纹样种类繁多,人物装饰是其中的一大类。扒村窑属于磁州窑系,是宋金时期最为著名的民窑之一。它的人物装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采用白地黑花的装饰工艺,粗犷豪放的表现手法,酣畅自如的线条,将造型与装饰融为一体,完美结合;装饰内容多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是当时社会情景的写照,是历史文化、政治
期刊
进关以后,受汉文化的影响,在头饰方面,满族妇女也反映了汉族妇女头饰的因素,对于簪环首饰来说,宫廷贵族越来越重视。清代后妃的簪环饰品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发簪是后妃们金银、珠宝首饰中的佼佼者,于是,清朝后妃的发簪多用质地细腻的珠宝为材质,作工相当讲究。发簪不但可以美饰发鬓,构成发簪的材质以及花样等,又可传达人们情思,寄托了人们内心的追求。清代后妃发簪“童子如意平安”是后妃发簪中少有的珍品,研究它的寓意
期刊
剪纸艺术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几千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体现。将剪纸艺术与动画结合起来,能够打造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去强烈视觉冲击,不仅动画得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得到弘扬。本文主要对动画中运用剪纸艺术特征进行概述,继而阐述剪纸艺术在动画中运用。  剪纸艺术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具有一定的表现性与可塑性。在动画制作中融入剪纸艺术,使动画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
期刊
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是村上春树;我最喜欢的村上作品是《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没有之一。我承认,我极其偏爱村上的这部只写自己的作品,以至于读完它之后我连续几次都套用这个书名做文章标题。是的,这次我依然用这个句式,是因为我还是希望谈出自己理解中的守望,并以此敬献于自己志识未定的成长。  ——题记  谈谈“守望”这个词  “守望”一词,很轻易就能扣动我的心弦,且读之铿然,有金石之声,让我感觉它很踏实,
期刊
开放,有着无限的可能性;现实,也极富戏剧性。开放叙事,向一切可能开放。《北京折叠》是2015年《小说月报》第四期“开放叙事”专栏收录的一篇科幻性质的小说,本文试图通过对《北京折叠》进行深度剖析,找到开放叙事中开放与现实的联系。  郝景芳通过《北京折叠》充满隐喻性地表现现实生活的阶层问题、教育问题、婚恋问题,而且关注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可以说,这篇小说是“开放叙事”向一切叙事的可能性开放的很好诠释,
期刊
高明的《琵琶记》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风行海内,达到了“演习梨园,几半天下”的盛况。其中人物个性鲜明,一直以来人们就热衷分析评点。长期以来,在《琵琶记》的研究中,蔡伯喈是人们谈论的中心。但是,这里不评说蔡伯喈如何“全忠全孝”,只尝试分析作为邻居的一个大龄老者——张公。笔者从文本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五常”分析其中不可或缺的小人物——张公,以揭示其在文中的人物形象。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期刊
关于哈代的宗教思想,学术界颇有争议。哈代青少年时期深受基督教的影响,接触进化论后,哈代开始反思宗教,并不断批判僵化的教会、教义。本文以哈代小说作品《还乡》为研究对象,以基督教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的糅合为视角,通过对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克林、尤苔莎、维恩)的分析,展现对哈代宗教思想的新认识、对哈代作品的新解读。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19世纪后期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和诗人,被评论家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
期刊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中国这个巨人,正在雄起  他以觉醒的姿态  从立到富,现在开始变强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在经历了成长的阵痛之后  那些在春天里滋生的病毒与细菌  正在被强力地清除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因为它凝聚了民心  每一颗幼小的种子都在欢呼  因为它们迎来了健康成长的土壤  是啊,一个民族在经历了艰难的旅程后  开始从疲惫中恢复  是啊,一个国家在涅火中重生  展示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