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怎样才能在体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优越性的同时,上出语文味呢?以语文新课标为导向研发“一案三单”;问题呈现体现逻辑思辨性,立体构建课堂;教师恰当把握话语权创设情境、援引点染,有力的导学;读写结合、读说结合、朗读品悟,不可或缺;与语文的情境感和美感相适应,充满创造力,富有语文味的课堂评价。
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味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理念是对多门学科教学的共性理论指导,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学科特点。格式化的套用模板,恪守样板课型流程的时间划分,课堂组织会捉襟见肘:躁乱散漫的讨论、生硬板滞的回答,通用版的课堂语言……不得要领的机械模仿让语文课堂"串味"、“变味”到索然无味,了无生趣,千篇一律。这还是语文课吗?深入解析“高效课堂”核心理念,借鉴名师示范课堂,才发现看似便捷的教学方法,简单易行的教学流程内敛智慧。自己和好多老师都只是表浅的套用了课型流程,忽视了课程特点,“以辞害意”。语文课堂怎样才能体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优越性的同时上出语文味呢?
一、以新课标为导向研发“一案三单”
“一案三单”的开发设计要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导向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对照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分条缕析,多角度、多层面去把握、处理教学文本,根据不同课文篇目特点,对照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从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多视角真正能抓住教学主旨,思辨性、创造性的设计课型流程,研发“一案三单”。 哪怕只是一道习题设计也应是匠心独具。有了这样的专业、专注,教学才不会流于表浅,这是语文课内在的骨骼思理,也正是语文味的源泉,不能因教学模式不同而改变。
二、问题呈现逻辑思辨,立体构建课堂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请大家拿出生成单开始讨论。”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开始讨论”。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免让人心生疑惑。单线思维先集中讨论完所有问题,再统一汇报展示?还是像分苹果分梨一样你一个我一个,喜欢哪个选哪个吗?问题生成单上的多个问题是教师梳理学生提问之后,根据篇目特点从情感激发、意理阐述、语言品味等多层面、多视角生成的,是教师导学思路的浓缩呈现,是学生学习思路的主线,多个问题之间有这样那样的内在联系。诚然,部分内容局部可并列、平行展开讨论,但所有问题不是单一的平行并列,怎么能一开课就从总体出发单线条分配学习任务呢?教师在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时要遵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立体地安排讨论、汇报展示的层次,清晰呈现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出思辨性才符合语文的理趣。
三、恰当把握话语权创设情境、援引点染
“通过预习大家一定收获不小,请大家开始讨论生成单上的问题,看哪个组先讨论完。”说完这句话教师就隐身了。任务驱动是有了,学习小组各自为阵,直奔主题急于寻找答案填写空白。由于缺少了特定的问题情境,小学生的思维缺乏系统性,学生完成任务式的自顾自讨论难免偏离主题或流于浮泛,问题是回答了,不免断章取义。看着生成单上的文字任务“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抄下来说体会。”和听到老师语文味的表述“总有几句话能打动你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和味道?”相信学生的心灵感应和学习状态会截然不同。
教师恰当的把握话语权占有时间,用恰切的语言烘云托月,适时加以点染,以语文独有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去营造气场,使学生感受到意境美和文化美交融的氛围,才能产生表达自我的愿望。必要的点拨援引能真正激发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创造力,让思维萌动、智慧发芽。学生思考的空间是要教师的智慧营建的,而不是课堂上空白的时间。语文的感性决定了语文课堂需要这种心灵的沟通和感应,学生思考问题更需要这种融洽的心理环境。
四、品读感悟、不可或缺
实验中还有这样的现象,不论文体、不分内容,课堂上一味的全程组织讨论交流和回答问题。结构化预习中不少于15遍的课文朗读之后,课堂上课文朗读要彻底封杀吗?小学生思维缺乏系统性,有时在讨论中需要继续读文熟悉再现文章内容,想象还原细节;有时需要读文深入语境与人物进行心灵对话;有时需要朗读来探寻文字背后的情感或抒发自己的感情……实践证明,指导学生读写结合、读说结合、才有交流讨论的基础,读讲结合汇报展示也会更具情境性和表现力。“我是从……这些句子体会……”;“……这些语句足以说明……”。我想,语文老师会喜欢学生这样有说服力的表达!怎样在不同的课型流程中指导读的恰切方式和时间,确需教师在实践中智慧尝试。
五、课堂评价 、如坐春风
“你的答案是对的。谁还有补充。”“你的也是对的。奖励你们组一颗星。”之后就“请看第二个问题。”了。如此发白的评价学生会失落的;频繁、夸张、没有感情的评价是面目可憎的;为尊重个性体验,鹿可以是马,马可以是鹿的评价是不真实,不真诚的;不置可否,直接请“下一位”之后不再理会是功利的……这些信号会随时破坏思考的心理氛围,降低学习兴致。
“我们需要这样虚心的态度,掌声鼓励他!”;“表述的真流利!不过有一点点失误,大家听出来了吗?”;“大家猜猜看他遇到什么困难了?”一个“猜”字指引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纠错于无痕;“老师,你说城市里的餐厅和乡下人家的院落晚餐哪个更美?”“如果说城市里精美的餐厅是一幅画的话,乡下人家的院落晚餐图就是人在画中了。”多么隽永对话,令人回味。
智慧地激励、鼓舞会唤醒学生的思维,与语文课堂情境性和美感相适应,有想象空间、有韵味、有诗意的语文味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雨、如坐春风。人情味,色香味都有了,就算是溶错也会是学生心灵上持久的美好。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想用鄭板桥这幅联语来概括“高效课堂”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教师以“三秋树”般清晰有力的导学思理引领成就学生“二月花”般多姿多彩、富于兴味的课堂学习。“三秋之树”,瘦劲秀挺,内敛智慧,语文的情趣、理趣、美感都包含其中了,语文味暗香处处,学生的学怎能不“自出手眼,自树脊骨”血肉丰满、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有效教学”指导手册》
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味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理念是对多门学科教学的共性理论指导,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学科特点。格式化的套用模板,恪守样板课型流程的时间划分,课堂组织会捉襟见肘:躁乱散漫的讨论、生硬板滞的回答,通用版的课堂语言……不得要领的机械模仿让语文课堂"串味"、“变味”到索然无味,了无生趣,千篇一律。这还是语文课吗?深入解析“高效课堂”核心理念,借鉴名师示范课堂,才发现看似便捷的教学方法,简单易行的教学流程内敛智慧。自己和好多老师都只是表浅的套用了课型流程,忽视了课程特点,“以辞害意”。语文课堂怎样才能体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优越性的同时上出语文味呢?
一、以新课标为导向研发“一案三单”
“一案三单”的开发设计要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导向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对照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分条缕析,多角度、多层面去把握、处理教学文本,根据不同课文篇目特点,对照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从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多视角真正能抓住教学主旨,思辨性、创造性的设计课型流程,研发“一案三单”。 哪怕只是一道习题设计也应是匠心独具。有了这样的专业、专注,教学才不会流于表浅,这是语文课内在的骨骼思理,也正是语文味的源泉,不能因教学模式不同而改变。
二、问题呈现逻辑思辨,立体构建课堂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请大家拿出生成单开始讨论。”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开始讨论”。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免让人心生疑惑。单线思维先集中讨论完所有问题,再统一汇报展示?还是像分苹果分梨一样你一个我一个,喜欢哪个选哪个吗?问题生成单上的多个问题是教师梳理学生提问之后,根据篇目特点从情感激发、意理阐述、语言品味等多层面、多视角生成的,是教师导学思路的浓缩呈现,是学生学习思路的主线,多个问题之间有这样那样的内在联系。诚然,部分内容局部可并列、平行展开讨论,但所有问题不是单一的平行并列,怎么能一开课就从总体出发单线条分配学习任务呢?教师在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时要遵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立体地安排讨论、汇报展示的层次,清晰呈现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出思辨性才符合语文的理趣。
三、恰当把握话语权创设情境、援引点染
“通过预习大家一定收获不小,请大家开始讨论生成单上的问题,看哪个组先讨论完。”说完这句话教师就隐身了。任务驱动是有了,学习小组各自为阵,直奔主题急于寻找答案填写空白。由于缺少了特定的问题情境,小学生的思维缺乏系统性,学生完成任务式的自顾自讨论难免偏离主题或流于浮泛,问题是回答了,不免断章取义。看着生成单上的文字任务“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抄下来说体会。”和听到老师语文味的表述“总有几句话能打动你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和味道?”相信学生的心灵感应和学习状态会截然不同。
教师恰当的把握话语权占有时间,用恰切的语言烘云托月,适时加以点染,以语文独有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去营造气场,使学生感受到意境美和文化美交融的氛围,才能产生表达自我的愿望。必要的点拨援引能真正激发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创造力,让思维萌动、智慧发芽。学生思考的空间是要教师的智慧营建的,而不是课堂上空白的时间。语文的感性决定了语文课堂需要这种心灵的沟通和感应,学生思考问题更需要这种融洽的心理环境。
四、品读感悟、不可或缺
实验中还有这样的现象,不论文体、不分内容,课堂上一味的全程组织讨论交流和回答问题。结构化预习中不少于15遍的课文朗读之后,课堂上课文朗读要彻底封杀吗?小学生思维缺乏系统性,有时在讨论中需要继续读文熟悉再现文章内容,想象还原细节;有时需要读文深入语境与人物进行心灵对话;有时需要朗读来探寻文字背后的情感或抒发自己的感情……实践证明,指导学生读写结合、读说结合、才有交流讨论的基础,读讲结合汇报展示也会更具情境性和表现力。“我是从……这些句子体会……”;“……这些语句足以说明……”。我想,语文老师会喜欢学生这样有说服力的表达!怎样在不同的课型流程中指导读的恰切方式和时间,确需教师在实践中智慧尝试。
五、课堂评价 、如坐春风
“你的答案是对的。谁还有补充。”“你的也是对的。奖励你们组一颗星。”之后就“请看第二个问题。”了。如此发白的评价学生会失落的;频繁、夸张、没有感情的评价是面目可憎的;为尊重个性体验,鹿可以是马,马可以是鹿的评价是不真实,不真诚的;不置可否,直接请“下一位”之后不再理会是功利的……这些信号会随时破坏思考的心理氛围,降低学习兴致。
“我们需要这样虚心的态度,掌声鼓励他!”;“表述的真流利!不过有一点点失误,大家听出来了吗?”;“大家猜猜看他遇到什么困难了?”一个“猜”字指引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纠错于无痕;“老师,你说城市里的餐厅和乡下人家的院落晚餐哪个更美?”“如果说城市里精美的餐厅是一幅画的话,乡下人家的院落晚餐图就是人在画中了。”多么隽永对话,令人回味。
智慧地激励、鼓舞会唤醒学生的思维,与语文课堂情境性和美感相适应,有想象空间、有韵味、有诗意的语文味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雨、如坐春风。人情味,色香味都有了,就算是溶错也会是学生心灵上持久的美好。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想用鄭板桥这幅联语来概括“高效课堂”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教师以“三秋树”般清晰有力的导学思理引领成就学生“二月花”般多姿多彩、富于兴味的课堂学习。“三秋之树”,瘦劲秀挺,内敛智慧,语文的情趣、理趣、美感都包含其中了,语文味暗香处处,学生的学怎能不“自出手眼,自树脊骨”血肉丰满、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有效教学”指导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