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声乐教学作为高中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声乐教育对于学生音乐素养、声乐知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高中声乐教学的现状,并根据高中生的特征提出了声乐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中学 声乐教学 实践
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在课程地位、课程管理还是教材编写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音乐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在音乐教育中融入了人文主义与多元主义的价值观,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倡导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受与体验。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
一、目前我国高中声乐教学的现状
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的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培养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顾及每个学生的特殊爱好和音乐特长。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全国掀起了一股艺考热,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让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去学习音乐参加艺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出现畸形现象。很多高中都将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窄化,这也成为少数学生升学的敲门砖,而每个学校的音乐特长生的教育情况也是纷繁复杂,有以特长生的身份直接考入高中的,也有高一转入特长生班的甚至还有到了高三以后因为成绩的原因开始学习声乐的,学生生源复杂,基础不一,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教起来也困难。再者,很多艺术特长生文化成绩落后,自制能力差,不遵守纪律。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当前高中声乐教学的重点问题就是如何兼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二、高中声乐教学的实践方案
高中生的心理发育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接近成年人的心理发育水平,他们的逻辑思维、概括能力与组织能力都有所提升,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对事物有着独特的见解。高中声乐教学对于普通学生声乐教育与特长生声乐教育我们要定位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普通高中学生声乐教育方法。在普通高中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适当地培养一些演唱技能,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体验式教学法、比较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和合作式学习法。
体验式教学法比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一些音乐的欣赏让学生的心灵与音乐作品释放的情感产生共鸣。
比较式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不同人文背景的音乐、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等,让学生对于音乐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在对比之中了解各个类型的音乐不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注意力。
探究式学习是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音乐问题来进行探究,老师则负责对这些问题进行把关,对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指导。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由传统的教育者变成了学生的合作者,由传统的指导者变成了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主题,在探究的过程中挖掘出更多音乐知识与音乐背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的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最典型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小合唱,小组自行选择歌曲进行设计创编,在歌曲的表演中加入自己的元素,然后共同将歌曲演唱出来。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增加学生声乐学习的趣味性,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高中艺术特长生的声乐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学校对于特长生都有着规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特长生的声乐教学难点就在于气息、共鸣、位置和声音观念。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每个学生都要树立正确的呼吸方法,只有呼吸正确,声音才能纯正,音色才能优美。老师在上声乐课的伊始要给学生讲解唱歌呼吸的特点,分析不同歌唱类型呼吸有什么特征,确立胸腹式联合呼吸在演唱呼吸中的地位。吸气的时候横膈膜下降,腹肌扩张,空气进入肺部,呼气的时候腹肌收缩,压迫横膈膜上升,吸进的空气由于受到压迫经气管呼出体外。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那些呼吸错误的同学,要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解决吸气浅、气息僵硬、吸气不稳、漏气等问题。
共鸣器官包括口腔、咽腔、鼻腔、口腔和共鸣腔,合理地运用共鸣对于发声训练非常重要。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共鸣的原理和三大共鸣,做到有的放矢,介绍一些声区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歌唱声区的运用与共鸣之间的密切关系。
咬文吐字的练习可以先了解一些以声、韵、调为特点的汉语发音规则,运用“十三辙”来研究咬字吐字的方法。对于广东地区的学生来说,普通话的发音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老师还要根据地方的方言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发音不准的地方,争取做到字正腔圆。
最后,要把握歌曲的处理和表现,学生要去熟悉作品的创作背景,抓住作品所表达的意境。要唱熟曲调、熟记歌词、唱准高音,简单分析歌曲的结构,了解歌曲的旋律特征,对于每一部分都进行仔细的研究,用自己的感情和理解将歌曲完美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考翠双.高中声乐教学中歌曲的选择[J].新课程.2010(07).
[2]武海鹏.高中学生歌唱的训练[J].神州.2012(03).
[3]毕秀丽.中学声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福州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中学 声乐教学 实践
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在课程地位、课程管理还是教材编写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音乐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在音乐教育中融入了人文主义与多元主义的价值观,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倡导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受与体验。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
一、目前我国高中声乐教学的现状
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的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培养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顾及每个学生的特殊爱好和音乐特长。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全国掀起了一股艺考热,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让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去学习音乐参加艺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出现畸形现象。很多高中都将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窄化,这也成为少数学生升学的敲门砖,而每个学校的音乐特长生的教育情况也是纷繁复杂,有以特长生的身份直接考入高中的,也有高一转入特长生班的甚至还有到了高三以后因为成绩的原因开始学习声乐的,学生生源复杂,基础不一,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教起来也困难。再者,很多艺术特长生文化成绩落后,自制能力差,不遵守纪律。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当前高中声乐教学的重点问题就是如何兼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二、高中声乐教学的实践方案
高中生的心理发育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接近成年人的心理发育水平,他们的逻辑思维、概括能力与组织能力都有所提升,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对事物有着独特的见解。高中声乐教学对于普通学生声乐教育与特长生声乐教育我们要定位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普通高中学生声乐教育方法。在普通高中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适当地培养一些演唱技能,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体验式教学法、比较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和合作式学习法。
体验式教学法比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一些音乐的欣赏让学生的心灵与音乐作品释放的情感产生共鸣。
比较式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不同人文背景的音乐、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等,让学生对于音乐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在对比之中了解各个类型的音乐不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注意力。
探究式学习是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音乐问题来进行探究,老师则负责对这些问题进行把关,对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指导。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由传统的教育者变成了学生的合作者,由传统的指导者变成了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主题,在探究的过程中挖掘出更多音乐知识与音乐背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的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最典型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小合唱,小组自行选择歌曲进行设计创编,在歌曲的表演中加入自己的元素,然后共同将歌曲演唱出来。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增加学生声乐学习的趣味性,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高中艺术特长生的声乐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学校对于特长生都有着规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特长生的声乐教学难点就在于气息、共鸣、位置和声音观念。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每个学生都要树立正确的呼吸方法,只有呼吸正确,声音才能纯正,音色才能优美。老师在上声乐课的伊始要给学生讲解唱歌呼吸的特点,分析不同歌唱类型呼吸有什么特征,确立胸腹式联合呼吸在演唱呼吸中的地位。吸气的时候横膈膜下降,腹肌扩张,空气进入肺部,呼气的时候腹肌收缩,压迫横膈膜上升,吸进的空气由于受到压迫经气管呼出体外。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那些呼吸错误的同学,要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解决吸气浅、气息僵硬、吸气不稳、漏气等问题。
共鸣器官包括口腔、咽腔、鼻腔、口腔和共鸣腔,合理地运用共鸣对于发声训练非常重要。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共鸣的原理和三大共鸣,做到有的放矢,介绍一些声区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歌唱声区的运用与共鸣之间的密切关系。
咬文吐字的练习可以先了解一些以声、韵、调为特点的汉语发音规则,运用“十三辙”来研究咬字吐字的方法。对于广东地区的学生来说,普通话的发音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老师还要根据地方的方言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发音不准的地方,争取做到字正腔圆。
最后,要把握歌曲的处理和表现,学生要去熟悉作品的创作背景,抓住作品所表达的意境。要唱熟曲调、熟记歌词、唱准高音,简单分析歌曲的结构,了解歌曲的旋律特征,对于每一部分都进行仔细的研究,用自己的感情和理解将歌曲完美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考翠双.高中声乐教学中歌曲的选择[J].新课程.2010(07).
[2]武海鹏.高中学生歌唱的训练[J].神州.2012(03).
[3]毕秀丽.中学声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福州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