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通过自编的公德调查问卷和访谈对高职生和本科生的公德素质进行了小规模的调查,对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公德的不同表现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揭示了大学生公德素质的一些特点以及高职生和本科生在公德发展中的某些差异,并据此对高校的公德素质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会公德;高职生;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089-02
一、前言
社会公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综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公德素质状况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有的认为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1],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文明举止[2];有的发现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但是一些大学生的公德行为滞后于公德意识,同时不同专业类别、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不同生源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公德意识上存在差异[3];有的发现研究生的公德意识和行为好于本、专科学生[4]。
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基本占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一半左右,这表明高职生已经成为高校中的一个重要的群体。高职生和本科生这两个群体在公德素质方面是否存在不同?他们在《纲要》中提到的公德五个方面的发展是否均衡?具有什么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公德教育形式?目前针对这些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以北京市一所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和高职生为研究对象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小规模调查实证研究。
二、对高职生和本科生公德意识和行为的测量
笔者向大学三年级的本科生和高职生各100人发放调查问卷并随后进行随机访谈。问卷共有30道题目,包含了15个大学生经常会面临的问题,分别对社会公德的五个方面进行调查:文明礼貌方面有买饭插队、当众说脏话等;助人为乐方面有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小孩让座、救助危重病同学等;爱护公物方面有在课桌上乱涂乱画、污损图书馆书籍等;保护环境有随地吐痰扔垃圾、节约用水等;遵纪守法方面有考试作弊、打架等。每个问题都从意识和行为两个方面进行测查:意识方面要求被访者回答对这些行为的赞同态度(非常不赞同——非常赞同5点量表);行为方面要求被访者回答这些行为在自己身上或身旁是否普遍(非常不普遍——非常普遍5点量表),均为0-4计分。题目进行正向和方向的随机安排,其中反向题目的计分相反。
三、对高职生和本科生公德状况的分析
(一)高职生和本科生的公德意识好于公德行为
分别将本科生和高职生在15道公德意识和15道公德行为题目上的得分相加(见表1)。通过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与公德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r=0.201,t=2.8872,p<.01),这说明公德意识强的大学生其公德行为也较好。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矛盾,无论高职生还是本科生,他们公德意识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公德行为的得分(p<.001)。对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大学生一方面表示不赞同;同时也承认这些现象在他们身上或身旁普遍存在。例如有60.3%的学生对"买饭时插队"的行为表示"非常不赞同",但同时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此种现象在其身旁"比较普遍"和"非常普遍"。对"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的行为,有70.2%的学生表示"不赞同",然而63.4%的学生承认这种行为在自己身边"普遍存在"。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既然绝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念,可为什么在实际行动中却有如此多的违背公德的现象呢?当代大学生身上这种知行相背的现象说明大学生在公德行为与公德责任感方面的水平低于其公德认知与公德判断水平。大学生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对错、美丑,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却缺乏自我约束力量,常常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或出于从众心理,而将公德行为与公德意识割裂开来,他们缺乏的不是社会公德知识而是社会公德行为,这也正是道德自律与他律的矛盾表现。
(二)高职生和本科生均在公德五个方面发展不均衡
将被访者在公德五个方面题目的得分分别计算平均分,发现高职生和本科生都在公德的助人为乐方面分数最高,而在其他方面的得分相对都较低,尤其在文明礼貌、爱护公物方面(见图1)。对本科生和高职生在公德五个方面的平均分分别进行被试内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这两个群体在公德五个方面的发展不平衡都达到显著水平(F1=4.380,p1< .01; F2=4.990,p2<.01)
这表明本科生和高职生在基本行为上的文明程度都较低。他们都比较乐于助人,愿意为灾区捐款、帮助身患重病的同学,但却不能立足于日常生活,在基本的文明礼貌和爱护公物方面表现差强人意。在访谈中发现,有部分学生认为"在课桌上乱涂乱画"、"当众说脏话"是"个人自由"和"有个性"的体现,这表现出大学生对公德认识的偏差。
(三)本科生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并不显著好于高职生
表1表明虽然本科生在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上的得分都高于高职生(公德意识方面:44.5>43.6;公德行为方面:39.6>38.9),但是对它们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p>.05)。这可能说明虽然本科生的学业成绩可能好于高职生,但因为在同一个校园中接受高等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受周围生活大环境的影响,因此他们这两个群体在总的公德意识和行为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四)高职生和本科生的公德状况具有自身的特点
虽然高职生和本科生这两个群体的公德状况具有以上的共同之处,但两个群体还具有自身的特点。高职生在某些方面上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不如本科生。在文明礼貌中的"课间主动为老师擦黑板"和遵纪守法中"班级在体育比赛中和对方发生肢体冲突时盲目参与"的问题上,高职生的得分显著低于本科生;在其他13个题目上,高职生和本科生的公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见表2)。在访谈中,很多高职生认为给老师檫黑板应该由班级的值日生来做;在自己班级同学和其他班级同学发生肢体冲突时帮助自己班一方是"哥们义气"和"班级凝聚力"的体现,这也和在以往研究中发现高职生容易冲动的人格特点相吻合。
四、针对大学生的公德素质特点开展有效的公德教育
公德是全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社会最低的道德原则,要把德育教育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为一体,把规范学生的言行看成学校每一个部门和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齐心协力为提高大学生的公德水平创造出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公德教育经常化、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的一些大学生公德素质特点,对高校的公德教育有借鉴意义。
(一)减少大学生公德知行相悖的矛盾状况
无论是高职生还是本科生,他们的公德意识得分都高于公德行为,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做出违反公德的行为,并不是缺乏道德知识,而是出于自身利益或者从众心理,缺乏行为上的自律。他们对公德规范的接受是外在的,并没有把它们"内化"为自己人格尊严的组成部分、没有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要实现这种转换,需要增强德育的实践性。被动地受教育,往往没有反省的作用大。通过实践,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逐渐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身尊严的需求,因此实践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影响,德育课不能只照本宣科,应加强实践性。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或者社区服务,都是一些较好的实践教育。同时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学习,孔子的"五日三省吾身"以及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有助于学生形成重"和"与"德"的人生观以及注重个人修为、与人为善、谦虚宽厚的品格,从而达到高度自律的理性境界。
(二)解决大学生公德各方面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现代大学生并不缺乏助人为乐的意识和行为,他们愿意伸出双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有可能是因为本调查是在我国"5.12"特大地震发生之后进行的,被访者被全国人民携手同心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行为所感染,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这表明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弥补他们在公德其他方面尤其是文明礼貌和爱护公物方面的缺失。"人是环境的产物",对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我们需要建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浓厚吸引人的学术氛围、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这些都会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对他们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和激励。这要求我们着重抓好校园、教室、食堂、宿舍这最能体现大学生公德水平的几大场所,例如在校园里成立由志愿者组成的护校队,对校内吸烟、酗酒、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进行监督、检查;开展校园十大文明和不文明现象的主题班会或大讨论;寻找、树立并奖励一些在公德某个方面表现突出的班级、宿舍和个人等等,都不失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针对高职生的公德状况特点开展德育工作
高职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在本研究中,高职生同本科生相比公德意识稍显薄弱,同时在公德的某些方面尤其体现出公德意识的缺乏,例如对于"课间主动帮助老师檫黑板",很多高职生认为这应该是值日生或老师自己的事情,自己主动去做一方面会给别人照成给老师拍马屁的印象,同时也觉得没有必要。因此可以给高职生设立独立的公德教育课程,直接讲授关于体贴、忠诚、善良、守法、勤劳、公平、自律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参考文献:
[1]贺晋秀.大学生公德失范现状及对策思考[J].前沿,2008,2:86-88.
[2]赵聪慧,薛红英.大学生公德的现状、成因及教育[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6:49-50.
[3]陈丽鸿.大学生公德素质的调查与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4]宗淑花.大学生公德意识与行为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245.
关键词:社会公德;高职生;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5-0089-02
一、前言
社会公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综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公德素质状况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有的认为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1],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文明举止[2];有的发现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但是一些大学生的公德行为滞后于公德意识,同时不同专业类别、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不同生源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公德意识上存在差异[3];有的发现研究生的公德意识和行为好于本、专科学生[4]。
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基本占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一半左右,这表明高职生已经成为高校中的一个重要的群体。高职生和本科生这两个群体在公德素质方面是否存在不同?他们在《纲要》中提到的公德五个方面的发展是否均衡?具有什么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公德教育形式?目前针对这些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以北京市一所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和高职生为研究对象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小规模调查实证研究。
二、对高职生和本科生公德意识和行为的测量
笔者向大学三年级的本科生和高职生各100人发放调查问卷并随后进行随机访谈。问卷共有30道题目,包含了15个大学生经常会面临的问题,分别对社会公德的五个方面进行调查:文明礼貌方面有买饭插队、当众说脏话等;助人为乐方面有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小孩让座、救助危重病同学等;爱护公物方面有在课桌上乱涂乱画、污损图书馆书籍等;保护环境有随地吐痰扔垃圾、节约用水等;遵纪守法方面有考试作弊、打架等。每个问题都从意识和行为两个方面进行测查:意识方面要求被访者回答对这些行为的赞同态度(非常不赞同——非常赞同5点量表);行为方面要求被访者回答这些行为在自己身上或身旁是否普遍(非常不普遍——非常普遍5点量表),均为0-4计分。题目进行正向和方向的随机安排,其中反向题目的计分相反。
三、对高职生和本科生公德状况的分析
(一)高职生和本科生的公德意识好于公德行为
分别将本科生和高职生在15道公德意识和15道公德行为题目上的得分相加(见表1)。通过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与公德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r=0.201,t=2.8872,p<.01),这说明公德意识强的大学生其公德行为也较好。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矛盾,无论高职生还是本科生,他们公德意识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公德行为的得分(p<.001)。对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大学生一方面表示不赞同;同时也承认这些现象在他们身上或身旁普遍存在。例如有60.3%的学生对"买饭时插队"的行为表示"非常不赞同",但同时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此种现象在其身旁"比较普遍"和"非常普遍"。对"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的行为,有70.2%的学生表示"不赞同",然而63.4%的学生承认这种行为在自己身边"普遍存在"。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既然绝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念,可为什么在实际行动中却有如此多的违背公德的现象呢?当代大学生身上这种知行相背的现象说明大学生在公德行为与公德责任感方面的水平低于其公德认知与公德判断水平。大学生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对错、美丑,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却缺乏自我约束力量,常常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或出于从众心理,而将公德行为与公德意识割裂开来,他们缺乏的不是社会公德知识而是社会公德行为,这也正是道德自律与他律的矛盾表现。
(二)高职生和本科生均在公德五个方面发展不均衡
将被访者在公德五个方面题目的得分分别计算平均分,发现高职生和本科生都在公德的助人为乐方面分数最高,而在其他方面的得分相对都较低,尤其在文明礼貌、爱护公物方面(见图1)。对本科生和高职生在公德五个方面的平均分分别进行被试内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这两个群体在公德五个方面的发展不平衡都达到显著水平(F1=4.380,p1< .01; F2=4.990,p2<.01)
这表明本科生和高职生在基本行为上的文明程度都较低。他们都比较乐于助人,愿意为灾区捐款、帮助身患重病的同学,但却不能立足于日常生活,在基本的文明礼貌和爱护公物方面表现差强人意。在访谈中发现,有部分学生认为"在课桌上乱涂乱画"、"当众说脏话"是"个人自由"和"有个性"的体现,这表现出大学生对公德认识的偏差。
(三)本科生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并不显著好于高职生
表1表明虽然本科生在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上的得分都高于高职生(公德意识方面:44.5>43.6;公德行为方面:39.6>38.9),但是对它们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p>.05)。这可能说明虽然本科生的学业成绩可能好于高职生,但因为在同一个校园中接受高等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受周围生活大环境的影响,因此他们这两个群体在总的公德意识和行为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四)高职生和本科生的公德状况具有自身的特点
虽然高职生和本科生这两个群体的公德状况具有以上的共同之处,但两个群体还具有自身的特点。高职生在某些方面上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不如本科生。在文明礼貌中的"课间主动为老师擦黑板"和遵纪守法中"班级在体育比赛中和对方发生肢体冲突时盲目参与"的问题上,高职生的得分显著低于本科生;在其他13个题目上,高职生和本科生的公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见表2)。在访谈中,很多高职生认为给老师檫黑板应该由班级的值日生来做;在自己班级同学和其他班级同学发生肢体冲突时帮助自己班一方是"哥们义气"和"班级凝聚力"的体现,这也和在以往研究中发现高职生容易冲动的人格特点相吻合。
四、针对大学生的公德素质特点开展有效的公德教育
公德是全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社会最低的道德原则,要把德育教育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为一体,把规范学生的言行看成学校每一个部门和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齐心协力为提高大学生的公德水平创造出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公德教育经常化、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的一些大学生公德素质特点,对高校的公德教育有借鉴意义。
(一)减少大学生公德知行相悖的矛盾状况
无论是高职生还是本科生,他们的公德意识得分都高于公德行为,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做出违反公德的行为,并不是缺乏道德知识,而是出于自身利益或者从众心理,缺乏行为上的自律。他们对公德规范的接受是外在的,并没有把它们"内化"为自己人格尊严的组成部分、没有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要实现这种转换,需要增强德育的实践性。被动地受教育,往往没有反省的作用大。通过实践,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逐渐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身尊严的需求,因此实践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影响,德育课不能只照本宣科,应加强实践性。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或者社区服务,都是一些较好的实践教育。同时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学习,孔子的"五日三省吾身"以及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有助于学生形成重"和"与"德"的人生观以及注重个人修为、与人为善、谦虚宽厚的品格,从而达到高度自律的理性境界。
(二)解决大学生公德各方面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现代大学生并不缺乏助人为乐的意识和行为,他们愿意伸出双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有可能是因为本调查是在我国"5.12"特大地震发生之后进行的,被访者被全国人民携手同心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行为所感染,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这表明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弥补他们在公德其他方面尤其是文明礼貌和爱护公物方面的缺失。"人是环境的产物",对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我们需要建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浓厚吸引人的学术氛围、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这些都会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对他们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和激励。这要求我们着重抓好校园、教室、食堂、宿舍这最能体现大学生公德水平的几大场所,例如在校园里成立由志愿者组成的护校队,对校内吸烟、酗酒、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进行监督、检查;开展校园十大文明和不文明现象的主题班会或大讨论;寻找、树立并奖励一些在公德某个方面表现突出的班级、宿舍和个人等等,都不失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针对高职生的公德状况特点开展德育工作
高职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在本研究中,高职生同本科生相比公德意识稍显薄弱,同时在公德的某些方面尤其体现出公德意识的缺乏,例如对于"课间主动帮助老师檫黑板",很多高职生认为这应该是值日生或老师自己的事情,自己主动去做一方面会给别人照成给老师拍马屁的印象,同时也觉得没有必要。因此可以给高职生设立独立的公德教育课程,直接讲授关于体贴、忠诚、善良、守法、勤劳、公平、自律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参考文献:
[1]贺晋秀.大学生公德失范现状及对策思考[J].前沿,2008,2:86-88.
[2]赵聪慧,薛红英.大学生公德的现状、成因及教育[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6:49-50.
[3]陈丽鸿.大学生公德素质的调查与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4]宗淑花.大学生公德意识与行为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