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领域。但从目前语文教改和实际教学来看,文言文教学相对现代文教学,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模式单一的实际状况。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要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入手,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一、新旧联系,古为今用架起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
文言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都和今天有遥远的距离,尤其是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要让学生读文言作品“披文以入情”实为不易,他们难以品出作品的“醇香”。那么,如何缩短这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何让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让文言文的认识、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发挥到极致呢?
首先,我认为,现代人学习文言文,在文言文中加入现代元素,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也是活跃课堂的一个亮点。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就要紧紧抓住范仲淹的境遇与我们的失意相通这一点,采用 “以今度古”的方法,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生活中失意时的心情和想法,调动其情绪,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去领悟古人的生活哲学,而后让他们用古人的话来阐明自己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失意。一下子就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教学就自然活起来了。
另外,文言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名句和成语,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我们都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创设语境,让学生“用古人的话诉说自己”,“古为今用”。古诗文凝练、典雅的风格一旦融于自己的语言,语言风格就会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这样,这些经典的语言活起来了,文言文教学也就活起来了。
二、创设想象的空间
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典雅,这一独特的语言特征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要善于挖掘那些留有想象空间的语言,为学生创设发散思维空间。如在《狼》一文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是屠夫,途中遇到两狼,你会怎样做呢?”面对这一问题,学生们表现出空前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性。一个个“假如我要是屠夫,途中遇到两狼,我会这样做:……”,表现出了学生奇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例如有一位学生的回答就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关注:“我要是遇到两狼,决不会像课文中的屠夫那样,先‘投以骨’,让‘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然后等到前狼快吃完骨头的时候,再‘复投骨’。我觉得这样未免太可笑了。要是我,就一起投两块骨头,让两狼同时得骨止,这样就可借机甩掉两狼,就不会遇到后面的麻烦和危机了。”事实上,这位学生已否定了老师所说的、教参上说的,也就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表现了屠夫的机智勇敢”中的“机智”一说,并作出了“屠夫并不聪明”的回答。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三、鼓励学生质疑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质疑问读,让学生针对较为熟悉的课文将自己仍无法理解的疑点向老师和全班同学发问,扫清理解障碍,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环节中,教师可就学生未提及的重点基础知识向学生发问,充分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互动的学习探究氛围。
如教学《桃花源记》时,有些学生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事隔600多年,桃源人的衣服不可能悉如外人。对于学生的见解,老师先让学生解决,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答问,以求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可以说,教师避免了用自己一个的思维来左右集体的思维,让全班学生提出的问题供大家思考。课堂上学生所提的问题证明这种方法是适合的,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他们的智力,让他们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故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上所谈,只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感受。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才能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效果。相信如果能做到晓之以理,教之有据,就一定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华阴市康营初中)
责任编辑丁洪刚
一、新旧联系,古为今用架起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
文言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都和今天有遥远的距离,尤其是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要让学生读文言作品“披文以入情”实为不易,他们难以品出作品的“醇香”。那么,如何缩短这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何让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让文言文的认识、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发挥到极致呢?
首先,我认为,现代人学习文言文,在文言文中加入现代元素,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也是活跃课堂的一个亮点。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就要紧紧抓住范仲淹的境遇与我们的失意相通这一点,采用 “以今度古”的方法,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生活中失意时的心情和想法,调动其情绪,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去领悟古人的生活哲学,而后让他们用古人的话来阐明自己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失意。一下子就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教学就自然活起来了。
另外,文言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名句和成语,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我们都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创设语境,让学生“用古人的话诉说自己”,“古为今用”。古诗文凝练、典雅的风格一旦融于自己的语言,语言风格就会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这样,这些经典的语言活起来了,文言文教学也就活起来了。
二、创设想象的空间
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典雅,这一独特的语言特征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要善于挖掘那些留有想象空间的语言,为学生创设发散思维空间。如在《狼》一文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是屠夫,途中遇到两狼,你会怎样做呢?”面对这一问题,学生们表现出空前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性。一个个“假如我要是屠夫,途中遇到两狼,我会这样做:……”,表现出了学生奇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例如有一位学生的回答就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关注:“我要是遇到两狼,决不会像课文中的屠夫那样,先‘投以骨’,让‘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然后等到前狼快吃完骨头的时候,再‘复投骨’。我觉得这样未免太可笑了。要是我,就一起投两块骨头,让两狼同时得骨止,这样就可借机甩掉两狼,就不会遇到后面的麻烦和危机了。”事实上,这位学生已否定了老师所说的、教参上说的,也就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表现了屠夫的机智勇敢”中的“机智”一说,并作出了“屠夫并不聪明”的回答。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三、鼓励学生质疑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质疑问读,让学生针对较为熟悉的课文将自己仍无法理解的疑点向老师和全班同学发问,扫清理解障碍,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环节中,教师可就学生未提及的重点基础知识向学生发问,充分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互动的学习探究氛围。
如教学《桃花源记》时,有些学生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事隔600多年,桃源人的衣服不可能悉如外人。对于学生的见解,老师先让学生解决,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答问,以求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可以说,教师避免了用自己一个的思维来左右集体的思维,让全班学生提出的问题供大家思考。课堂上学生所提的问题证明这种方法是适合的,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他们的智力,让他们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故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上所谈,只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感受。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才能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效果。相信如果能做到晓之以理,教之有据,就一定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华阴市康营初中)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