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联系 古为今用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jsdsd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领域。但从目前语文教改和实际教学来看,文言文教学相对现代文教学,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模式单一的实际状况。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要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入手,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一、新旧联系,古为今用架起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
  文言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都和今天有遥远的距离,尤其是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要让学生读文言作品“披文以入情”实为不易,他们难以品出作品的“醇香”。那么,如何缩短这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何让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让文言文的认识、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发挥到极致呢?
  首先,我认为,现代人学习文言文,在文言文中加入现代元素,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也是活跃课堂的一个亮点。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就要紧紧抓住范仲淹的境遇与我们的失意相通这一点,采用 “以今度古”的方法,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生活中失意时的心情和想法,调动其情绪,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去领悟古人的生活哲学,而后让他们用古人的话来阐明自己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失意。一下子就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教学就自然活起来了。
  另外,文言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名句和成语,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我们都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创设语境,让学生“用古人的话诉说自己”,“古为今用”。古诗文凝练、典雅的风格一旦融于自己的语言,语言风格就会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这样,这些经典的语言活起来了,文言文教学也就活起来了。
  二、创设想象的空间
  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典雅,这一独特的语言特征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要善于挖掘那些留有想象空间的语言,为学生创设发散思维空间。如在《狼》一文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是屠夫,途中遇到两狼,你会怎样做呢?”面对这一问题,学生们表现出空前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性。一个个“假如我要是屠夫,途中遇到两狼,我会这样做:……”,表现出了学生奇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例如有一位学生的回答就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关注:“我要是遇到两狼,决不会像课文中的屠夫那样,先‘投以骨’,让‘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然后等到前狼快吃完骨头的时候,再‘复投骨’。我觉得这样未免太可笑了。要是我,就一起投两块骨头,让两狼同时得骨止,这样就可借机甩掉两狼,就不会遇到后面的麻烦和危机了。”事实上,这位学生已否定了老师所说的、教参上说的,也就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表现了屠夫的机智勇敢”中的“机智”一说,并作出了“屠夫并不聪明”的回答。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三、鼓励学生质疑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质疑问读,让学生针对较为熟悉的课文将自己仍无法理解的疑点向老师和全班同学发问,扫清理解障碍,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环节中,教师可就学生未提及的重点基础知识向学生发问,充分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互动的学习探究氛围。
  如教学《桃花源记》时,有些学生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事隔600多年,桃源人的衣服不可能悉如外人。对于学生的见解,老师先让学生解决,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答问,以求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可以说,教师避免了用自己一个的思维来左右集体的思维,让全班学生提出的问题供大家思考。课堂上学生所提的问题证明这种方法是适合的,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他们的智力,让他们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故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上所谈,只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感受。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才能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效果。相信如果能做到晓之以理,教之有据,就一定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华阴市康营初中)
  责任编辑丁洪刚
其他文献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    充分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与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设置悬念。不断激发和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神秘感、追求感、探索感、创造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繁琐的数学题改造一下,变成一道趣味数学题,让同学们在宽松的气氛中解答。例如,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设置问题: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一只癞蛤蟆爬过来,瓮声瓮气地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曾开始困惑起来,“这学生怎么就不听话呢,明明是为了他好啊”,“真不明白,我看真是不想学了”,“和他沟通怎么这么难呢?他怎么就是认为我和他过不去”,“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种种困惑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团团罩住。分明感受到了教师与学生隔了一堵厚厚的墙。苦口婆心的说教变得苍白无力,我非常渴望找到一扇门通向那个绚丽而又神秘的心灵世界,可是门在哪里呢?我一时有些不安起来。  
期刊
评语分作业评语和学期评语。学期评语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阶段性的综合评价,一则好的评语。会起到好的教育导向作用,因此我特别注意利用赏识的眼光来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评语写作上下了一些功夫,收到了一定成效。  首先,我努力去接近孩子们,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兴趣爱好等,让评语有话可写,避免千人一面。担任二十几年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哪个孩子好动,哪个孩子自制力较差,哪个孩子
期刊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令学生生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需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只要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之终身受益,就是好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经常性地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求实、求新、求变,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期刊
著名教育学家吕叔湘说:“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能力的提高,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而是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写不好作文,因为有“厚积”才有“薄发”。
期刊
一、利用数学工具。把某些化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使其简化。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
期刊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品德学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也引起了众多老师的关注。尤其是在农村学校,如何有效利用生活资源已成为品德教学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命题。笔者结合实践探索,从找资源、“借”资源、用资源等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期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村品德学科课程资源“贫瘠”的现状,从而促进农村小学品德学科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一、以“小”见“大”找资源  品德课程是以个人
期刊
语文课程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人文性、工具性极强的语文学科,教师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在主体实践、思维创新上做文章。  一、在自主中探究,个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要摒弃以老师的讲解分
期刊
前不久,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听了常培玲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她讲的是五年级的古诗:唐代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常老师是我县的市级教坛新秀,她新颖独特的教学技巧、出口成章的演讲口才、丰富老练的教学经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校认真思考总结后,写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与同行们共勉分享。    一、巧妙导课,引人入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一直是块“难啃的骨头”,老师缺乏激情,学生没有兴趣。然而常老师
期刊
在听海门东洲小学吴建英老师执教苏教版第4册的识字之前,我心里不免有点犯嘀咕:识字教学通常显得枯燥无味,要想上得生动有趣是有难度的,更何况她还是借班上课呢?谁知听着听着心中不禁暗暗叫好:这的确是一节高效的识字课!  高效的课堂必定体现教者的高明之处。那么,这节课“高”在何处呢?    一、“趣”字贯穿始终  1.课前激趣  由于古汉字对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是陌生而难懂的,为了激起学生对古汉字的兴趣,在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