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乐而有为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2000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剖析了美术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整合的课堂教学中存有的一些误区,探讨了学科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有效性,以期对整合光环笼罩下的教学形式主义倾向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力图在实践中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美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与体系。
  关键词:美术;现代多媒体技术;整合;有效性
  美术课堂教学应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教学活动。教学有没有效益,并非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认真与否,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或学得好不好。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化日益凸现出来。现代教学技术以快捷、大容量、虚拟化等彰显出了其巨大的教学优势,对于弥补美术教学的局限性具有有效的作用。
  如何使现代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营造出有效的美术课堂,这正是众多美术教师共同关注与探究的一个课题。笔者在多次的交流与学习中发现美术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课堂教学中还存有一些误区。让我们走进课堂,去探寻问题的焦点。
  教学片断一:
  美术欣赏课《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导入环节,教师让学生闭上眼聆听音乐。马嘶人吼、枪戟撞击、号角哀鸣之声骤起,似乎把大家带入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学生们很快说出了感受:士兵们正在拼死决战。为了营造教学情境,教师伴随着响彻教室的音乐继续着她的讲课。
  分析:此课教师的设计意图是想借助具有震撼力的音乐营造出古战场的教学情境。为了达到这一情境,选择震撼力较强的音乐并适当加大音量,是为导出战场→秦军→秦始皇→兵马俑作教学铺垫。当学生们已感悟出了音乐中的意境,此时的音乐便不应该势均力敌地与教师的讲课形成对峙之势,盖过教师音量的音乐反而会成为喧宾夺主的负面因素了。
  构建一:音效烘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教学能够达到最优化,教师往往会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音乐渲染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常用方法之一,它能创设出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习兴趣。但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稳定地注意认知对象。当教学已转入下一环节,音乐的渲染依然不减弱的态势,必将成为干扰学生学习新知的因素。
  如何用音乐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以《听音乐画音乐》这节抽象画课为例。导入环节,先让学生听一首曲子放松情绪,此时的放松并不是放羊式的,而是让学生带着教学任务“体会歌曲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来聆听。接着用flash播放《幸福拍手歌》,在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随着节奏轻轻摆动肢体,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中的情感、感受节奏的变化。当学生们纷纷说出“节奏欢快,蕴含一种快乐的情感”后,便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用画笔把对这首歌曲的第一感觉及时地描绘下来。这一次尝试练习,使学生感悟到美术与音乐的共通之处。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音效营造欢快活泼氛围的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学习新知打开了闸门。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地设计多媒体课件中的音乐效果(包括音效是否符合教学内容、何时应加强音效、何时不该有音乐),创设出能诱导学生情感和促进学生认知的情境,才是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有效整合。
  教学片断二:多媒体网络技术让我们快捷地搜索到许多制作教学课件的资料,但有些教学课件并没有紧扣教学目标,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去旅行》这节绘画课中,精致的视频让学生一路走马观花,多个景点让他们目不暇接,视频播完了也不知学生能记住几个景点。到了作画环节,有的学生无从下手,有的依然画的是心中的概念风景。
  分析:由于条件的制约,走进博物馆去参观学习,请教拜访名家大师,带学生去名山大川写生等,在美术课上是不太现实的。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但利用这一技术时,应该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去旅行》一课中再现了许多风景如画的景点,看似拓宽了教学空间,但这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欣赏只能浮于表面。世界之大,一节美术课也介绍不下来,何不有针对有选择地挑选几处,具体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取景,学会作画方法。
  构建二:视频精选,扩展学习空间,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美术新课标倡导在教学中应突出美术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历史、美术与自然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美术。但联系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美术、表现美术。美术课传承的应该是美术文化与知识,而非地理,也非历史,更非其它。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扣住“美术”这一主线,渗透的内容应该是以美术为中心的文化内容,它的渗透目标最终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创作美术。
  立足教学、精选视频,以《小泥人》为例,在操作环节,学生们学着老师捏出了一个小泥人的粗坯。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泥塑知识,教師播放一段泥塑工艺师的操作视频。工艺师娴熟地运用“搓、推、包、拉、剪、扳”等多种技法,不一会儿 “仕女”塑像便栩栩如生地跃然桌上了。学生们观摩后大都记住了至少3—5种方法,这一环节为泥塑制作夯实了基础。
  多媒体技术帮助教师扩展了教学空间,让学生近距离地与泥塑大师接触,加强了学生的探求意识。教学中紧紧围绕美术文化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与泥人相关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等内容,帮助学生充实美术的人文知识并扩大了视野。这才是切实有效的美术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方式。
  教学片断三:可能为了吸引学生,教师在《机器人小伙伴》的课件中,每一页都设置了会闪烁的小动画。学生被屏幕上不停闪动的“小玩意”给吸引住了,分散了美术学习的注意力。
  分析:课件中的每一张图片都应该是为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并针对教学目标而设置的。不停闪动的小动画并不能更有效地辅助教学,反而与画面主题内容引发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分散学习的注意力。
  构建三:图像突显,积累视觉表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情感不稳定,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削减外界的干扰,尤其是排除人为的干扰因素,学生的注意就会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当教学内容成了注意中心,学生的感知觉就能把审美对象摄入大脑中,构成完整而丰富的感知形象并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笔者以为,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借助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积累视觉表象,是为学习的需要而积累的。在课件的设计制作中,突出呈现的应该是有关教学内容的图像而非花哨的装饰。成语故事买椟还珠告诫我们,不要被华而不实的外表装饰所蒙蔽,丢掉了货真价实的精华部分,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在很多优秀美术课例的课件中,课件的模板并不是花哨的。课件模版往往会选择单色,来衬托需要赏析的图片内容,突显视觉表象。有时,为了达成学习目标而设置一些会闪动的flash小动画也未尝不可,反之则应坚决舍弃。
  教学片断四:公开课上,教师事先把作画步骤拍下来输入电脑制成课件。上课时动动鼠标,多媒体便会自动地演示出作画的过程。长期以往,可能会产生谁都能当美术老师的误区。
  分析:美术教师不愿当场示范,一是教学内容多,为了完成这些教学环节就只能压缩示范时间,追求公开课的完美化;二是有些教师怕当堂示范容易出差错,露出自己的基本功底,特别是技巧性较强的水墨画课、泥塑课等。不容置疑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及设施使我们的美术课堂精彩纷呈,教学工作也因此事半功倍。美术学习时,视频、图像帮助学生观察细节、欣赏形态、感知色彩、拓展视野。融入了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教学,再结合教师的直观演示,美术教学效果往往会更好。
  构建四:直观演示,化解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美术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教师亲手制作或示范绘画的过程,是最吸引学生的。在课件中播放示范步骤也有它一定的优势,但如果利用实物投影仪当场示范手工或绘画的重点难点或在黑板上直接示范,学生与教师间的学习情感交流会更进一步。首都师范大学常锐伦教授在对全国中小学美术现场教学的点评中指出:过去的教学存在过“有术无美”的缺憾,今日也不能“有美无术”或“有美无法”。“术”是技术、技艺,“法”是方法步骤,操作程序,即便后现代主义艺术或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家也分别有各自的创作程序。
  来看《小泥人》一课,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把一块泥巴轻轻一搓变成泥柱,然后食指和拇指又在泥柱上搓了二三下,泥人的脖子出来了,再切一刀,腿就有了,然后在肩膀处戳一小孔,拿个泥条一塞,手臂就成了。短短的几分钟,小泥人的粗坯便做好了。这种直观的示范捏制,使学生对小泥人的粗坯制作过程一目了然。由此教师展现给学生的高超技艺的演示也激起了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而引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学难点也在这短短的几分钟的直观演示中化解了。
  美术课程的内容是丰富而多样的,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并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演绎。可以按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课件中的示范这种间接的直观和教师当场示范这种直接的直观。
  “路漫漫其修远兮”,现代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达到有效的整合,还需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针对教材、学生、环境等诸因素,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美术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体系,使美術课堂焕发出浓浓的现代气息和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大根.创建更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2007,(05).
  [2]陆明德.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72.
  [3]美术课标研制组.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
  [4]常锐伦.对“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比”点评[J].中国美术教育,2005,(02).
  [5]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
  无锡市育红小学
其他文献
徐铎 著名作家,书画家  几年来,一直在观翠峰书法,自凡俗至奇绝,几乎目睹其进步,似乎见证了习书者前行辙痕。日前,我曾借用古人论述,关于习书,能得其一法,可成大器。其实翠峰习书可谓用心一也,他经营二王,专心赵孟頫。细观之,所书大字笔画之中也蕴藏颜意。他属于对书法有着灵性那类书家,入门后,便能将古人之形质转化为自家之神采,使之具有天然兼之矣。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
期刊
摘 要:天性及人生经历是形成绘画艺术语言特色的基础,经过艺术教育的陶冶和绘画技能的训练,最终会做出符合自己情性和志趣的审美判断,选择适合于自我表达的语言探索。文章以记述的方式表现了作者在绘画艺术兴趣的驱动下,逐渐进入中国画较深的理论和实践层面,并在不断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了没骨画法作为创新研究的基点,进行开放式的创作实验训练,并形成了较为明确的风格化语言特色。  关键词:性灵;幽探;没骨画  笔者出
期刊
摘 要:《礼记·大学》有关于格物的记载:“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这句话谈及致知与格物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时代下,受到的自身或者环境的局限性影响,观看不同,认知不同,表达也不同。文章通过对“当代格物”的阐述来说明数字时代的创作特征是新的观看方式所带来的,通过当下创作手法变化所带来的新视觉现象来分析时代语境下架上绘画创作的各种可能。  关键词:格物;互联网;数码技术;形象;形式  一、格物作为一
期刊
一、回到“人生主题”  艺术现实表明:中国艺术正越来越面对自身的现实与问题,因此,它必将在面对人生及其意义的紧迫诘问中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显然,这也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但不同的是,不同的艺术家有着各自的感受与表达,具体来说,艺术家更关心的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人生意义的追问。无疑,这是许多中国艺术家更关心人生艺术命题的艺术表达和现代人精神图景的呈现。  女画家韦红燕的作品正是在她一以贯之的“认识你
期刊
摘 要:倪贻德作为我国第一代油画大师是早期西画运动中颇有影响的人物,从他的才能天赋、人生经历、心智本性和禀性特点看来可谓是“文如其人,画如其心”。他用毕生的精力去追寻探索别具一格的绘画艺术,用那纯朴的线条和明快的色彩,反映江南人民朴实无华的农村及城市一角的生活。  关键词:倪贻德;油画风景;民族化;现实主义  倪贻德1901年生于杭州,1919年克服了家庭反对和无力负担学费的困难考上了上海美专西画
期刊
摘 要:敦煌壁画有着漫长的历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几千年来是中国艺术家创作不竭的绿洲源泉。文章结合图文,分类叙述颜色釉对于敦煌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发展,论述敦煌艺术在陶瓷作品中,尤其是颜色釉作品中的表现方式,以及敦煌壁画对颜色釉发展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颜色釉;陶瓷  敦煌壁画是我国漫长艺术历史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拥有举足轻重的价值。众所周知,敦煌壁画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期刊
摘 要:构图、色彩、笔法、意趣是中国水彩画语言特色的主要特征,其构图的形式多样、色彩的丰富淋漓、笔法的生动有力以及意趣的气魄深厚都组成了水彩画的语言特色。画家们由于艺术观念、时代以及地域的不同,其水彩静物画的风格特征也体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就王肇民和刘寿祥两位均画过很多水彩静物画的中国著名水彩画家的水彩静物画作品为探究对象,将其水彩静物画表现的语言特色做对比研究,能更好地理解两位画家作品中造型、构
期刊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经过历代不断地变革,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哲学观念、美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完整的艺术体系。中国花鸟画是传统绘画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魅力,它是民族绘画中一颗绚丽的明珠。花鸟画在早期彩陶和青铜器纹样上都有其印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花鸟画有了较大的发展,花、鸟的形象,不仅作为人物画的辅助内容出现,此时花鸟画初具独立面貌,
期刊
摘 要:作为西南面积最大的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罗中立美术馆”从新馆的建筑体量、地理位置、社会知名度等各方面来看,社会对它的期待和需求,已经突破一个纯粹的学院美术馆的范畴。重构社区的文化关系,教辅资源向公共教育的转换,用心传递生活美学,将成为艺术普及和教育推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社区关系;教辅资源;生活美学  [基金资助来源:该文章是四川美术学院科研项目“‘为未来而发声’——关于四川美
期刊
作者简介:  張晓芳,四级美术师,就职于宿迁市美术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