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者简介: 張晓芳,四级美术师,就职于宿迁市美术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張晓芳,四级美术师,就职于宿迁市美术馆。
其他文献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自身的優越性在我国,甚至在国际社会上都得到了很大的重视。作为一名中专美术教师,如何响应时代的感召,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涵养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中专美术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改革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五千
徐铎 著名作家,书画家 几年来,一直在观翠峰书法,自凡俗至奇绝,几乎目睹其进步,似乎见证了习书者前行辙痕。日前,我曾借用古人论述,关于习书,能得其一法,可成大器。其实翠峰习书可谓用心一也,他经营二王,专心赵孟頫。细观之,所书大字笔画之中也蕴藏颜意。他属于对书法有着灵性那类书家,入门后,便能将古人之形质转化为自家之神采,使之具有天然兼之矣。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
摘 要:天性及人生经历是形成绘画艺术语言特色的基础,经过艺术教育的陶冶和绘画技能的训练,最终会做出符合自己情性和志趣的审美判断,选择适合于自我表达的语言探索。文章以记述的方式表现了作者在绘画艺术兴趣的驱动下,逐渐进入中国画较深的理论和实践层面,并在不断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了没骨画法作为创新研究的基点,进行开放式的创作实验训练,并形成了较为明确的风格化语言特色。 关键词:性灵;幽探;没骨画 笔者出
摘 要:《礼记·大学》有关于格物的记载:“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这句话谈及致知与格物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时代下,受到的自身或者环境的局限性影响,观看不同,认知不同,表达也不同。文章通过对“当代格物”的阐述来说明数字时代的创作特征是新的观看方式所带来的,通过当下创作手法变化所带来的新视觉现象来分析时代语境下架上绘画创作的各种可能。 关键词:格物;互联网;数码技术;形象;形式 一、格物作为一
一、回到“人生主题” 艺术现实表明:中国艺术正越来越面对自身的现实与问题,因此,它必将在面对人生及其意义的紧迫诘问中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显然,这也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但不同的是,不同的艺术家有着各自的感受与表达,具体来说,艺术家更关心的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人生意义的追问。无疑,这是许多中国艺术家更关心人生艺术命题的艺术表达和现代人精神图景的呈现。 女画家韦红燕的作品正是在她一以贯之的“认识你
摘 要:倪贻德作为我国第一代油画大师是早期西画运动中颇有影响的人物,从他的才能天赋、人生经历、心智本性和禀性特点看来可谓是“文如其人,画如其心”。他用毕生的精力去追寻探索别具一格的绘画艺术,用那纯朴的线条和明快的色彩,反映江南人民朴实无华的农村及城市一角的生活。 关键词:倪贻德;油画风景;民族化;现实主义 倪贻德1901年生于杭州,1919年克服了家庭反对和无力负担学费的困难考上了上海美专西画
摘 要:敦煌壁画有着漫长的历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几千年来是中国艺术家创作不竭的绿洲源泉。文章结合图文,分类叙述颜色釉对于敦煌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发展,论述敦煌艺术在陶瓷作品中,尤其是颜色釉作品中的表现方式,以及敦煌壁画对颜色釉发展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颜色釉;陶瓷 敦煌壁画是我国漫长艺术历史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拥有举足轻重的价值。众所周知,敦煌壁画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摘 要:构图、色彩、笔法、意趣是中国水彩画语言特色的主要特征,其构图的形式多样、色彩的丰富淋漓、笔法的生动有力以及意趣的气魄深厚都组成了水彩画的语言特色。画家们由于艺术观念、时代以及地域的不同,其水彩静物画的风格特征也体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就王肇民和刘寿祥两位均画过很多水彩静物画的中国著名水彩画家的水彩静物画作品为探究对象,将其水彩静物画表现的语言特色做对比研究,能更好地理解两位画家作品中造型、构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经过历代不断地变革,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哲学观念、美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完整的艺术体系。中国花鸟画是传统绘画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魅力,它是民族绘画中一颗绚丽的明珠。花鸟画在早期彩陶和青铜器纹样上都有其印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花鸟画有了较大的发展,花、鸟的形象,不仅作为人物画的辅助内容出现,此时花鸟画初具独立面貌,
摘 要:作为西南面积最大的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罗中立美术馆”从新馆的建筑体量、地理位置、社会知名度等各方面来看,社会对它的期待和需求,已经突破一个纯粹的学院美术馆的范畴。重构社区的文化关系,教辅资源向公共教育的转换,用心传递生活美学,将成为艺术普及和教育推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社区关系;教辅资源;生活美学 [基金资助来源:该文章是四川美术学院科研项目“‘为未来而发声’——关于四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