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 强化 深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mx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断探究,才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汲取新鲜知识,增长才干,使学生的基本素养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质疑探究。
  一、预设文本情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的过程,只有在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后,预期的学习效果才会达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尝试、发现、探究、创造,意义重大。此时,需要教师以问引问,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新的问号,提出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不断地预设文本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提出心中的疑问。这样,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绝句》一诗时,我先用形象的语言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诗人的生活:“春光明媚,勾起了诗人的游兴,他乘着小船来到野外,将小篷船系在岸边的一棵古树下,拄着拐杖过了桥向东走去。杏花开得那样烂漫,花瓣像雨一样飘落,却不会打湿衣服,春风拂着杨柳吹在脸上,一点也不觉得寒冷……”这充满春天般气息的语言,使学生的思维不由自主地跟随教师一起踏上寻春的道路。接着,我又配上一曲欢快的音乐,启发学生:“这画面、这音乐,让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明快的音乐声中,学生的精神自由、愉悦,提出了很有新意的问题。有的问:第一句写“两个黄鹂”,为什么不用“两只”呢?有的问:这首诗是赞美春天的,那还写小船有什么用呢?还有的问:春天到了,冰雪都融化了,为什么还要写山上的雪呢?......这些问题是在学生的大胆想象中产生的,既丰富了诗的情境,又增强了学生对诗境的感受、理解,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作好铺垫。
  二、善用评价策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学会多元评价学生,一定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评价的技巧,通过问题欲望和情感的诱发,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满足学生在提问中的自我成就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恰当适时地评价学生的提问,让提问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从而彰显出语文课程的无限魅力。
  苏教版第十册《钱学森》一课中有这样一幅插图:钱学森克服了重重困难后,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他站在轮船的甲板上,眺望着远方……学完课文的前6小节后,我及时捕捉到这幅插图暗含的意义,适时地点拨学生看图想象并提问。有的学生问:“通过观察插图中钱学森的神情与动作,你能想象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呢?”有的说:“钱学森此时此刻心里一定在想着什么?那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呢?”……听了孩子们的提问,我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点评,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片刻后,他们个个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有的说:“看到前方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祖国,钱学森激动万分,他想:五年啦,我已经等了五年的漫长岁月了,现在我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我多年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在学生们的交流中,我不失时机地进行一些鼓励表扬,激励他们提出新的问题。此时此刻,想象的力量已不仅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受到一次深刻的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把握探究思路,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我们的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的课堂,学生往往表现得很害羞,他们不懂得如何提出心中的疑问。这时,要使学生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就需要我们教师授之以渔,帮助他们掌握提问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提出一些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逐步提高提问的数量与质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在分析到课文第一段时,我通过先提出问题给学生做示范的形式来引导学生。针对第一小节的内容我提了三个问题:(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这里赏春的人很多?(3)赏春的人群,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提出这三个问题后,学生进入自主探究阶段,不一会儿,很轻松地就把以上的问题解决了。此时,我提出这样的教学预设:“同学们,假如要你学着老师的方法来提问,行吗?”接着,就让学生模仿我的问题,紧扣教材第二段,深入思考。学生们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问题:“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些词语告诉我们来知春亭春游的孩子也很多?”“从哪些词语可看出这些孩子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这些问题恰恰正是这一段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以上这些问题是多么富有思考性。学生们在自己的思考中,很自然就明白:说明人多的词——“座无隙地”“女孩子、男孩子,东一堆,西一簇……”说明孩子有朝气、有活力的词——“唧唧呱呱地”“闪着”“喷发”……学生们就在这样的读、问中,不自觉地把握住了文本蕴含的知识点和情感点,使自己的语文基本素养得到不断的提升。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学生一道探究文本中潜在的教学资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是语文课堂的应有之道。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现在的许多孩子缺少人生经验,使他们的性格产生了这样那样的缺陷。面对生活。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对他人的漠视和对人生的无谓。《草房子》就为学生搭建起一座精神殿堂,能真正唤醒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心变得柔软起来,让他们真正学会感动。我结合《草房子》谈谈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    一、自主阅读。让学生读懂内容   
词串识字就是将几个表面看起来不相干的词语联系起来的方法,但实质上,这些词语有着密切的关联:词义相关,押韵合辙,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识记。这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识字编排特点。那么如何进行词串识字教学呢?笔者现结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四”的课堂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自主认读,巩固记忆  词串识字的重要特点是合乎儿童的认读习惯,听起来悦耳,念起来顺口,同时还能够加快儿童自动化认读的识字过程,巩
传统文化中,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教材,具有其他文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诗歌讲究押韵,追求语言的音乐美,因而吟诵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能使人产生情的共鸣;诗歌较注重画面的显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能给人美的享受;诗歌语言凝炼,蕴含深义,能让人获得理的启迪。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却很难走进学生心田。究其原因,其难有三:1、写作时代久远,与学生阅历和生活经验落差较大;2、语言凝练,思维跳跃,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课堂上,我们却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小组交流轰轰烈烈,全班交流则静默一片……是孩子们交流的欲望被遏制了?是他们课前的预习、先前的讨论不够充分?还是我们追求的自主学习无形之中已经让我们对孩子放任自流了?怎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让自主学习更给力,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有效引领,唤醒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  预习作为课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认为,指导写作是一个艰难的教学过程;批改作文,是一项浩大的修改工程。最令人头疼的是在批改作文时遭遇习作千篇一律的境况。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文章千人一面之态,如荒原野草又逢春,迅速蔓延。造成学生作文雷同的根本原因就是范文。我曾禁止学生模仿范文,可总是屡禁不止。  这一现象让我深思:学生的习作为何总受范文的左右?虽然明令禁止,为何总不奏效?看来,一味禁止是行不通的,况且苏教版语文
一、“温热有隙效应”,机智地对待建构式生态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案例一:记得一位学生在一篇《我的梦想是……》命题作文中写道:爸爸出差去外地了,他临走时对我说,儿子,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个科学家。妈妈却对我说,你要当个警察,这样谁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更不想当警察。我的理想是变成神奇无比的腰带,永远拴在妈妈的腰上。因为妈妈很孤单,很胆小,所以我想永远陪着她……  建构式生态课堂,是现下教师所追求的
设计理念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本文想象极为丰富,语言极为优美,带领我们访问“山里的朋友”,讓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教学本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的感受。让我们带
长久以来,在作文批改这个环节上,有不少老师觉得很无奈。他们付出了汗水,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得不到提高。这份无奈难道无法消解吗?为了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习作水平,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三步走”的作文批改法,即:学生互批—教师赏批—学生自批。这种作文批改法就像三部和奏曲,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习作的有效性。  一、前奏曲——学生互相批改,以悟写作之道  学生的作文水平往往
设计小学语文作业,须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揣测编者的出发点,抓住小学生喜新厌旧的作业心理,重视作业选择的层次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出发点,在作业内容上也遵循“确保基础,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加强特长”的设计原则。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内容,以“少而精”为准则,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作业训练的效果。  一、作业设计有趣味,有吸引力  兴趣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第五册开始,每册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对这个教学内容,笔者甚感困惑——综合性学习能否与课文课后作业等同,学生已经形成了课后作业只要阅读课文就可独立完成的思维定式,因此,综合性学习这项内容能否像布置课后作业那样,让学生直接当成课外作业回家完成,第二天在班上交流一下而已。长期如此,学生肯定会对综合性学习失去兴趣,综合性学习的功能完全丧失。如何让全体学生能真正自觉地、不折不扣地完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