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我国人才培养、开发和使用开辟了新的途径,为更多的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和学习的机会开辟了绿色通道。在大众化教育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人才培养班学生主导价值观为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培养班 学生 主导价值观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由于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一度出现紧张对抗的气氛,至今仍然存在一些危害人际和谐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新世纪下,人的全面的社会关系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影响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班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我们必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和平共处,这已为国内外的历史与现实所证明。
一、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班学生主导价值观建设的新境界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人才培养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我国人才培养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人才培养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身心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专业知识是人才培养班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但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班学生还应该有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应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具备终身学习的本领;既要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应该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具备与他人协调相处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当代人才培养班学生普遍有增强社交能力的强烈愿望,他们希望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摆脱狭隘性,培养自尊、尊他的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树立对人、对事的宽容、诚信、客观、理性的人生态度。这就为培养人才培养班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主观条件。不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个人才培养班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有的学生在这种挑战面前增强了自身的实际能力,有的学生由于在挑战面前遭受挫折而备受打击甚至引发反社会行为。
二、人才培养班学生主导价值观培养的现状分析
1、多年来,人才培养班学生教育中对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重视有加,对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重视不够。实际上,反映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文精神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而且在人才培养班学生全面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人才培养班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和动力。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明显存在着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的现象以及人才培养班学生的价值多元化日益明,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人才培养班学生的价值多元化日益明显,人才培养班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但与此同时,在社会上盛行的工具理性的影响之下,人才培养班学生工具主义倾向明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不少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病或交往障碍等,有人曾对近百名人才培养班学生罪犯的性格进行分析,发现他们一般都具有自私、冷酷、任性、懦弱、偏执、孤独、自卑等特征,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班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自信、刚强、勤奋等品格,可以使他们的智能和创造力获得充足发展,有利于我们培养道德高尚、富有责任心且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人。
2、加强人才培养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人才培养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才培养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校人才培养班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反过来,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要紧紧把握人才培养班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遵循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人才培养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才培养班学生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对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既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又要防止孤立地、片面地夸大心理及其教育的作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三、主导价值观教育中渗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1、社会心理层面上的内在价值观。主导价值观理论仅仅以理论的形态存在,对于个体的人才培养班学生来说,还只是外在的价值观。价值观只有从理论的层面转化为社会心理层面,积淀为个体的内在价值观,才能起到教化作用。人才培养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是仅仅在课堂能够完成的独立事件,让人才培养班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认同主导价值观是学校全部工作的落脚点和核心。因此,对人才培养班学生实施主导价值观教育,最终应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把对人才培养班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也就是说要根据人才培养班学生的心理生理、思想状况和文化水平的特点把理论实化为各种具体的实物和行为,让学生感到真实性和亲切性。只有这样,理论才能被接受、被消化,从而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2、“师德”教育理念。“师德”文化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信念,它是“师德”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产生教师崇高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的源泉,是持久地维系教师和教工爱岗敬业的精神支撑。在人才培养班,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职责。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教育者,其对人才培养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言传、身教两方面。管理者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和态度,对人才培养班学生是否比较愿意信服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而
能否认同学校群体价值取向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讲课教师的观点态度、与学生交往的言行举止,会深刻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因为教师的价值取向在学生眼里就是一个已经进入社会的、成熟的人的价值取向。学生会从教师的身上(不论是管理教师还是理论课教师)学习、吸取对他人、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从而整合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要以身作则,才能完成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任务。
3、加强实践育人,寻找育人的创新途径。人才培养班学生的一切价值认识与价值实践活动都不是孤立的,都受到该时代社会价值体系中种种价值关系包括主流价值观念和现有社会机制的多重约束。要解决人才培养班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需从既有利于人才培养班学生自身的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原则出发,着眼于人才培养班学生所处的社会价值关系、社会价值观念和群体价值实践这三大重点去构建其主导价值观,以社会实践完成人才培养班学生的主导价值观的塑造。
结论:因此,对人才培养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教育也是一个社会性的任务,它需要全社会从制度上、体制上、意识形态领域共同努力,共创一个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
[2] 梅萍,张耀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丛·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
【关键词】培养班 学生 主导价值观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由于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一度出现紧张对抗的气氛,至今仍然存在一些危害人际和谐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新世纪下,人的全面的社会关系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影响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班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我们必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和平共处,这已为国内外的历史与现实所证明。
一、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班学生主导价值观建设的新境界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人才培养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我国人才培养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人才培养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身心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专业知识是人才培养班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但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班学生还应该有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应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具备终身学习的本领;既要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应该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具备与他人协调相处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当代人才培养班学生普遍有增强社交能力的强烈愿望,他们希望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摆脱狭隘性,培养自尊、尊他的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树立对人、对事的宽容、诚信、客观、理性的人生态度。这就为培养人才培养班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主观条件。不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个人才培养班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有的学生在这种挑战面前增强了自身的实际能力,有的学生由于在挑战面前遭受挫折而备受打击甚至引发反社会行为。
二、人才培养班学生主导价值观培养的现状分析
1、多年来,人才培养班学生教育中对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重视有加,对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重视不够。实际上,反映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文精神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而且在人才培养班学生全面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人才培养班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和动力。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明显存在着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的现象以及人才培养班学生的价值多元化日益明,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人才培养班学生的价值多元化日益明显,人才培养班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但与此同时,在社会上盛行的工具理性的影响之下,人才培养班学生工具主义倾向明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不少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病或交往障碍等,有人曾对近百名人才培养班学生罪犯的性格进行分析,发现他们一般都具有自私、冷酷、任性、懦弱、偏执、孤独、自卑等特征,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班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自信、刚强、勤奋等品格,可以使他们的智能和创造力获得充足发展,有利于我们培养道德高尚、富有责任心且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人。
2、加强人才培养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人才培养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才培养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校人才培养班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反过来,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要紧紧把握人才培养班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遵循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人才培养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才培养班学生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对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既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又要防止孤立地、片面地夸大心理及其教育的作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三、主导价值观教育中渗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1、社会心理层面上的内在价值观。主导价值观理论仅仅以理论的形态存在,对于个体的人才培养班学生来说,还只是外在的价值观。价值观只有从理论的层面转化为社会心理层面,积淀为个体的内在价值观,才能起到教化作用。人才培养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是仅仅在课堂能够完成的独立事件,让人才培养班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认同主导价值观是学校全部工作的落脚点和核心。因此,对人才培养班学生实施主导价值观教育,最终应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把对人才培养班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也就是说要根据人才培养班学生的心理生理、思想状况和文化水平的特点把理论实化为各种具体的实物和行为,让学生感到真实性和亲切性。只有这样,理论才能被接受、被消化,从而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2、“师德”教育理念。“师德”文化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信念,它是“师德”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产生教师崇高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的源泉,是持久地维系教师和教工爱岗敬业的精神支撑。在人才培养班,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职责。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教育者,其对人才培养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言传、身教两方面。管理者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和态度,对人才培养班学生是否比较愿意信服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而
能否认同学校群体价值取向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讲课教师的观点态度、与学生交往的言行举止,会深刻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因为教师的价值取向在学生眼里就是一个已经进入社会的、成熟的人的价值取向。学生会从教师的身上(不论是管理教师还是理论课教师)学习、吸取对他人、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从而整合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要以身作则,才能完成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任务。
3、加强实践育人,寻找育人的创新途径。人才培养班学生的一切价值认识与价值实践活动都不是孤立的,都受到该时代社会价值体系中种种价值关系包括主流价值观念和现有社会机制的多重约束。要解决人才培养班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需从既有利于人才培养班学生自身的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原则出发,着眼于人才培养班学生所处的社会价值关系、社会价值观念和群体价值实践这三大重点去构建其主导价值观,以社会实践完成人才培养班学生的主导价值观的塑造。
结论:因此,对人才培养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教育也是一个社会性的任务,它需要全社会从制度上、体制上、意识形态领域共同努力,共创一个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
[2] 梅萍,张耀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丛·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