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先导,也是拓展学生视野和想象力的重要形式,在整个数学课堂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对此,本文也将以小学阶段的数学设计为切入点,从问题设置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情境创设的积极作用,并探讨实践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构建更加生动的现代化课堂,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意义;创设方法
引言:
在新课改深入贯彻落实的大背景下,国家也针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应当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技巧和方式的转换,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和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打破灌输式教学的现状。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本身就可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挑战的乐趣,积累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本身就依赖于自己的主观意识,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决定性因素也在于学生自己。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出发点,要保证课堂的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精神,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
一、分析问题情境创设之于小学数学课堂的积极作用
首先,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好感。步入小学的学生,正处于数学探索的初级阶段,他们的经验是相对有限的,如果教师一味按照过去的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只是让学生通过机械性的记忆来背诵知识点,那么必然会让他们产生极大的审美疲劳,也无法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最终丧失学习的兴趣,这也会阻碍学生后续的学习之路。但在问题情境创设的引导下,教师可以把抽象性的知识与生活化的元素紧密结合,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熟悉感和亲近感,为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与环境,让学生可以全身心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其次,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问题的解决仅仅通过一个人的思考是尚不足够的,必须要展现出集体的智慧和思想。许多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大多都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为主,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提高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互相启发借鉴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久而久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会骤然提升,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也就是说,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受到合作氛围的感染,为小组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这里,问题的设置与抛出,本质上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思考,展开知识的探究,所以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再加上,教师创设的问题本身就与生活中的场景存在很大的关联,所以学生也能够从中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认识到数学课程与生活间的紧密联系,懂得举一反三,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真正做到快乐学习[1]。
二、分析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和措施
尽管,问题情境的创设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与肯定,但仍旧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从传统的模式中脱离出来,仍旧把自己当做课堂的掌控者和支配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成绩也不尽人意,限制了学生自身素养的发展。
(一)凸显出问题情境的思考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目的便在于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提问的简单叠加,也不是课堂氛围的表面活跃。对此,教师必须要凸显出问题情境的思考性特点,要确保问题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挑战,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让学生逐步养成深入研究的习惯。例如,在学习与时间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本章节的相关知识,然后再给学生展示出真正的钟表,运用实物演示的形式,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课堂体验,而后再设计出问题情境:钟表时间是否需要计算?如果需要,那么计算的方法又当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时间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思考效率和质量,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与框架[2]。
(二)凸显出问题情境的生活性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对生活中各种客观现象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能够与社会实践一一对应,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也离不开生活元素的提炼,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方式。对此,教师就应当从学生的社会阅历出发,根据课堂教学的主题设计出更加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在特定情境的引导下,自动联想到自己的实践经历和所见所闻。例如,在学习克与千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克和千克的小卡片,分发给学生,先让学生对这两个计量单位进行大概的区分和辨别,当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测量重量的小游戏。为学生设计出菜市场的环节,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一名学生扮演消费者,准备不同的物品进行称重,可以是苹果,可以是黄瓜,也可以是橘子,对克与千克进行模拟,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真实感,提高他们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凸显出问题情境的合作性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对合作型人才的需求是尤为严格的,教师也应当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重视这一趋势,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不同形式的合作活动。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情境:小红想要吃桃子,妈妈给他买了15个,小姨给他买了18个,她自己吃了4个,请问此时剩下多少桃子?在抛出问题之后,教师不应当立刻让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而是要先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然后再引导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与升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问题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是合理且必要的举措,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应有之策,也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思考性,生活性与合作性这三个特点,分析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充分结合了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教师也要保证每一名学生都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玉静. 小学数学教学中創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讨[J]. 好家长, 2019(11).
[2] 刘通.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 考试周刊, 2019.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青山镇尺冲小学,湖北 咸宁 437536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意义;创设方法
引言:
在新课改深入贯彻落实的大背景下,国家也针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应当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技巧和方式的转换,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和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打破灌输式教学的现状。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本身就可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挑战的乐趣,积累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本身就依赖于自己的主观意识,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决定性因素也在于学生自己。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出发点,要保证课堂的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精神,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
一、分析问题情境创设之于小学数学课堂的积极作用
首先,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好感。步入小学的学生,正处于数学探索的初级阶段,他们的经验是相对有限的,如果教师一味按照过去的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只是让学生通过机械性的记忆来背诵知识点,那么必然会让他们产生极大的审美疲劳,也无法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最终丧失学习的兴趣,这也会阻碍学生后续的学习之路。但在问题情境创设的引导下,教师可以把抽象性的知识与生活化的元素紧密结合,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熟悉感和亲近感,为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与环境,让学生可以全身心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其次,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问题的解决仅仅通过一个人的思考是尚不足够的,必须要展现出集体的智慧和思想。许多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大多都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为主,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提高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互相启发借鉴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久而久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会骤然提升,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也就是说,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受到合作氛围的感染,为小组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这里,问题的设置与抛出,本质上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思考,展开知识的探究,所以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再加上,教师创设的问题本身就与生活中的场景存在很大的关联,所以学生也能够从中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认识到数学课程与生活间的紧密联系,懂得举一反三,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真正做到快乐学习[1]。
二、分析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和措施
尽管,问题情境的创设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与肯定,但仍旧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从传统的模式中脱离出来,仍旧把自己当做课堂的掌控者和支配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成绩也不尽人意,限制了学生自身素养的发展。
(一)凸显出问题情境的思考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目的便在于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提问的简单叠加,也不是课堂氛围的表面活跃。对此,教师必须要凸显出问题情境的思考性特点,要确保问题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挑战,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让学生逐步养成深入研究的习惯。例如,在学习与时间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本章节的相关知识,然后再给学生展示出真正的钟表,运用实物演示的形式,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课堂体验,而后再设计出问题情境:钟表时间是否需要计算?如果需要,那么计算的方法又当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时间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思考效率和质量,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与框架[2]。
(二)凸显出问题情境的生活性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对生活中各种客观现象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能够与社会实践一一对应,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也离不开生活元素的提炼,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方式。对此,教师就应当从学生的社会阅历出发,根据课堂教学的主题设计出更加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在特定情境的引导下,自动联想到自己的实践经历和所见所闻。例如,在学习克与千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克和千克的小卡片,分发给学生,先让学生对这两个计量单位进行大概的区分和辨别,当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测量重量的小游戏。为学生设计出菜市场的环节,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一名学生扮演消费者,准备不同的物品进行称重,可以是苹果,可以是黄瓜,也可以是橘子,对克与千克进行模拟,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真实感,提高他们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凸显出问题情境的合作性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对合作型人才的需求是尤为严格的,教师也应当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重视这一趋势,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不同形式的合作活动。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情境:小红想要吃桃子,妈妈给他买了15个,小姨给他买了18个,她自己吃了4个,请问此时剩下多少桃子?在抛出问题之后,教师不应当立刻让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而是要先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然后再引导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与升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问题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是合理且必要的举措,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应有之策,也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思考性,生活性与合作性这三个特点,分析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充分结合了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教师也要保证每一名学生都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玉静. 小学数学教学中創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讨[J]. 好家长, 2019(11).
[2] 刘通.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 考试周刊, 2019.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青山镇尺冲小学,湖北 咸宁 437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