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两天,约了个老朋友在南城吃饭。她没车,所以只好我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去见她。
因为堵车,一个小时的车程,开了整整两个半小时,午饭直接变成下午茶。还好约的是一家带简餐的咖啡厅,要是火锅店就尴尬了。
等人,是一件很烦的事儿,等过的人都懂。特别是在餐厅,一个人傻坐着,迎接你的是各种鄙视的目光。换作是我,可能手机都玩儿没电了。
可人家倒好,我急急忙忙冲到餐厅的时候,她正坐在那儿认真看书,还拿笔写写画画。看见我,把书一合,微微一笑说了三个字:“你来啦。”
当时,我脑海里就一个念头:这种人比堵车还可怕。
2
我们俩认识快十年了。这十年里,她变了很多,从单身变成了已婚,从小职员变成了管理者。可有一点一直没变,就是走到哪儿都带本书。
有一年,我们俩去美国玩,我背了个空箱子,打算去买买买,她背了半箱子书,说倒时差睡不着可以看。结果,回来的路上,我买了一箱子衣服,她又买了半箱子原版书。
而且,那些书比我的衣服还贵。
这些年,她在我心里一直是个很特别的人,无论多忙,我都会找时间约她,就怕两个人越走越远。
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么个朋友,她像是你的标杆,又像是“假想敌”。我总希望自己能在某个方面超越她,哪怕齐头并进也是极好的。
可她永远是那种看起来和你一样,你却永远追不上的状态。她的见识永远比你多一点,视野永远比你宽一点。你說什么,她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她说什么,你都各种听不懂。
有这么个朋友,真是让人“悲喜交加”。喜的是,她能鞭策你;悲的是,她一辈子都在鞭策你。
3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期节目,主持人提了个问题,我觉得很受刺激:如果在一次聚会上,你遇见两位女士,一个拿的包看上去挺一般,但谈吐不俗,一张口就引用了《经济学人》杂志对英国大选的分析;另一个拿着很贵的名牌包,说的却都是电视剧和明星八卦。你觉得谁的社会地位更高?我想了想,不说社会地位,至少对我来说,更愿意和前者交往。这个世界上,知识是很贵的。
这可能就是一个人的文化资本,也就是谈资。
说起谈资,这些年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越和人聊天,越不敢聊。
班门弄斧真正的可怕之处不是丢脸,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丢了脸。有时候,没人会告诉你,他们早就看穿了你,然后只会点头微笑。甚至有时候,你觉得自己知道得挺多的,可别人一问,就哑口无言。
最近,“中年危机”这个词频频出现。其实不止是中年,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的“危机”。这个时代的工作,可替代性太强了。你前脚提交了辞职报告,还没来得及缅怀一下,后脚就有人搬进你的工位。
在职场混了这么多年,我最恐惧的时刻就是遇见一个比我还内行的外行。当别人谈论你最擅长的知识,还说得比你透彻的时候,怎么可能没有危机感?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因为这个世界上,连知识点都是不稳定的。
4
今天,许多人已经习惯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似乎并不欣赏那些走到哪儿都带着书的人,觉得他们只是装。
我觉得不是,至少在我看来,读书没有什么时候读、怎么读之分,只有读与不读的差别。因为读书是一种态度,有些人在图书馆坐一天刷微博,有些人在垃圾桶旁读经典。
那些爱看书的人,除了能保持竞争力,还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凡事想得开,烦恼特别少。
开篇提到的那个书痴朋友,有一年夏天,我们俩去南方玩,回北京的时候遇上飞机延误,整整等了六个小时。我焦虑地走来走去,一会儿发微信给北京的朋友了解天气,一会儿向空姐询问状态。可她悠闲地拿出一本书,要了杯热茶,不言不语,不焦不躁,一副有书万事足的样子。
她遇上烦心事儿,很少抱怨,就拿一本书坐在咖啡馆里。真像罗曼·罗兰说的:“和书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想起一部美剧中的情节,Miya因为家庭的诈骗丑闻陷入媒体的狂轰滥炸中,她事务所的同伴只给了她一个建议:找本书看,不要上网,不要看新闻。只是看书就好了。
这真的是我听过最好的建议了。
有人说,你越读书,越能看见自己的无知。因为无知,才会对人心生敬畏,也才会对生命多出一点豁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境时勇往直前,逆境时豁达坚韧,这样的人,可能是你我永远都无法打败的对手。
前两天,约了个老朋友在南城吃饭。她没车,所以只好我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去见她。
因为堵车,一个小时的车程,开了整整两个半小时,午饭直接变成下午茶。还好约的是一家带简餐的咖啡厅,要是火锅店就尴尬了。
等人,是一件很烦的事儿,等过的人都懂。特别是在餐厅,一个人傻坐着,迎接你的是各种鄙视的目光。换作是我,可能手机都玩儿没电了。
可人家倒好,我急急忙忙冲到餐厅的时候,她正坐在那儿认真看书,还拿笔写写画画。看见我,把书一合,微微一笑说了三个字:“你来啦。”
当时,我脑海里就一个念头:这种人比堵车还可怕。
2
我们俩认识快十年了。这十年里,她变了很多,从单身变成了已婚,从小职员变成了管理者。可有一点一直没变,就是走到哪儿都带本书。
有一年,我们俩去美国玩,我背了个空箱子,打算去买买买,她背了半箱子书,说倒时差睡不着可以看。结果,回来的路上,我买了一箱子衣服,她又买了半箱子原版书。
而且,那些书比我的衣服还贵。
这些年,她在我心里一直是个很特别的人,无论多忙,我都会找时间约她,就怕两个人越走越远。
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么个朋友,她像是你的标杆,又像是“假想敌”。我总希望自己能在某个方面超越她,哪怕齐头并进也是极好的。
可她永远是那种看起来和你一样,你却永远追不上的状态。她的见识永远比你多一点,视野永远比你宽一点。你說什么,她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她说什么,你都各种听不懂。
有这么个朋友,真是让人“悲喜交加”。喜的是,她能鞭策你;悲的是,她一辈子都在鞭策你。
3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期节目,主持人提了个问题,我觉得很受刺激:如果在一次聚会上,你遇见两位女士,一个拿的包看上去挺一般,但谈吐不俗,一张口就引用了《经济学人》杂志对英国大选的分析;另一个拿着很贵的名牌包,说的却都是电视剧和明星八卦。你觉得谁的社会地位更高?我想了想,不说社会地位,至少对我来说,更愿意和前者交往。这个世界上,知识是很贵的。
这可能就是一个人的文化资本,也就是谈资。
说起谈资,这些年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越和人聊天,越不敢聊。
班门弄斧真正的可怕之处不是丢脸,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丢了脸。有时候,没人会告诉你,他们早就看穿了你,然后只会点头微笑。甚至有时候,你觉得自己知道得挺多的,可别人一问,就哑口无言。
最近,“中年危机”这个词频频出现。其实不止是中年,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的“危机”。这个时代的工作,可替代性太强了。你前脚提交了辞职报告,还没来得及缅怀一下,后脚就有人搬进你的工位。
在职场混了这么多年,我最恐惧的时刻就是遇见一个比我还内行的外行。当别人谈论你最擅长的知识,还说得比你透彻的时候,怎么可能没有危机感?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因为这个世界上,连知识点都是不稳定的。
4
今天,许多人已经习惯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似乎并不欣赏那些走到哪儿都带着书的人,觉得他们只是装。
我觉得不是,至少在我看来,读书没有什么时候读、怎么读之分,只有读与不读的差别。因为读书是一种态度,有些人在图书馆坐一天刷微博,有些人在垃圾桶旁读经典。
那些爱看书的人,除了能保持竞争力,还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凡事想得开,烦恼特别少。
开篇提到的那个书痴朋友,有一年夏天,我们俩去南方玩,回北京的时候遇上飞机延误,整整等了六个小时。我焦虑地走来走去,一会儿发微信给北京的朋友了解天气,一会儿向空姐询问状态。可她悠闲地拿出一本书,要了杯热茶,不言不语,不焦不躁,一副有书万事足的样子。
她遇上烦心事儿,很少抱怨,就拿一本书坐在咖啡馆里。真像罗曼·罗兰说的:“和书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想起一部美剧中的情节,Miya因为家庭的诈骗丑闻陷入媒体的狂轰滥炸中,她事务所的同伴只给了她一个建议:找本书看,不要上网,不要看新闻。只是看书就好了。
这真的是我听过最好的建议了。
有人说,你越读书,越能看见自己的无知。因为无知,才会对人心生敬畏,也才会对生命多出一点豁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境时勇往直前,逆境时豁达坚韧,这样的人,可能是你我永远都无法打败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