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期,在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我选择了过去执教过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为了帮助学生主动地、深刻地建构假分数的意义,我把原教学设计中“静态地出示一根数轴”改为“动态地出示一根数轴”。一个小小的细节处理,演绎出一场据理力争地的争辩,让我品味到学生个性绽放的激情课堂。
教学片断:
出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圆片涂色的过程中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现在,我这儿有一根数轴。我们把这根数轴上0到1之间的长度看作单位“1”。你能从这根数轴上找到真分数吗?
生:我找到了真分数1/5。
生:0到第二个点是真分数2/5。
生:还有真分数3/5、4/5。
师:同学们从数轴上看到了1/5、2/5、3/5、4/5,这些分数为什么都是真分数?
生:因为这些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所以这些分数是真分数。
师:那么你看到假分数吗?
生:0到1之间是5等份,用分数5/5表示,5/5是假分数。
生:老师,5/5等于1。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课件动态演示),再增加这样的一份,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6/6。
生:我认为是6/5。
(两种观点的同学争得面红耳赤,相持不下。)
师:同学们,正确的答案不是谁声音大谁就对的。不,看谁能用自己的理由驳倒对方。
生:我认为是6/6,5等份再增加这样的1份是6份,6份是它的6/6。
生:我想请问6/6的同学,在1的基础上再增加同样的1份,这个分数是大于1?还是等于1?很明显这个分数一定是个大于1的假分数。而6/6等于1,所以6/6不可能是对的。
生:我也想提醒认为是6/6的同学,刚才老师说把0到1的长度看作单位“1”,单位“1”平均分成5份,有这样的6份就是6/5。而6/6是把6份看作单位“1”。
生:老师,我也不同意6/6。我认为是争。数轴上0到1的长度是5/5,再增加这样的一份是1/5,5/5+1/5=6/5。
生:老师,我的6/5是这样想的,数轴上的1份是1/3,现在有这样的6份,就是6个1/5,等于6/5。
生:老师,我现在明白为什么是6/5了。
师:真是一场精彩的辩论!虽然6/6的答案是错的,但因为有了6/6,我们对6/5更加理解了。同学们关于6/5,借助于不同的方法来理解,真肯动脑筋。有的同学借助分数的意义来理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有这样的6份,就是6/5。也有的同学用6个1/5来想。还有的同学用5/5+1/5=6/5。
帅:同学们,郊呆继续增加这样的2份(课件动态演示),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我认为是8/5。我是这样想的:5/5+3/5=8/5。
生:我是用6/5+2/5=5/8。
生:现在有8等份,是8个1/5,就是8/5。
生:单位“1”平均分成5份,有这样的8份是8/5。
师:8/5一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生:8/5是假分数。
师:如果继续再增加这样的2份,是多少?
生:用10/5表示。
生:老师,10/5就是2。
生:10/5是个假分数。
生:老师,我发现真分数在1的左边,所以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在1的右面,包括1本身,所以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而且还发现了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真了不起!
教后反思:
原来的教学设计中是这样的一根数轴。
让学生在数轴上填合适的分数。由于数轴上呈现了一部分分数,会暗示学生方框里填分母是3的分数,因而学生都能顺当地准确地填出分数。可是,在后来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时,这幅图就出现了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是7/4,有的学生认为是7/8。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早有同行老师争议过。7/4是一个正方形的7/4,7/8是两个正方形的7/8,单位“1”不同。可是,对于这节课学生认识假分数来说,我认为7/8这个答案并不利于学生对假分数意义的建构。基于以上的一些想法,我把“静态的数轴”改为“动态地出示”,让隐性的问题显现。课堂上,自然生成了两种不同的真实想法6/5和6/6,这两个答案都是伴随着学生的积极思考而产生的。因此,我以开放的心态给两种意见的学生以充分的表达、交流、争辩的机会。问题不辩不明。道理不说不清,学生在据理力争中依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对6/5和6/5作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有的同学借助分数的意义来理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有这样的6份,就是6/5;有的同学借助分数单位用6个1/5来理解;还有的同学借助同分母加法用5/5+1/5=6/5来思考;更有机灵的孩子把现在的长度和1比较,来推翻6/6。正是有了一个错误的答案,诱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学生对假分数的认识在争辩中得到了发展,实现了学生对假分数意义地主动建构。同时学生对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的理解也自然地水到渠成。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责编 钟园娴)
教学片断:
出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圆片涂色的过程中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现在,我这儿有一根数轴。我们把这根数轴上0到1之间的长度看作单位“1”。你能从这根数轴上找到真分数吗?
生:我找到了真分数1/5。
生:0到第二个点是真分数2/5。
生:还有真分数3/5、4/5。
师:同学们从数轴上看到了1/5、2/5、3/5、4/5,这些分数为什么都是真分数?
生:因为这些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所以这些分数是真分数。
师:那么你看到假分数吗?
生:0到1之间是5等份,用分数5/5表示,5/5是假分数。
生:老师,5/5等于1。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课件动态演示),再增加这样的一份,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6/6。
生:我认为是6/5。
(两种观点的同学争得面红耳赤,相持不下。)
师:同学们,正确的答案不是谁声音大谁就对的。不,看谁能用自己的理由驳倒对方。
生:我认为是6/6,5等份再增加这样的1份是6份,6份是它的6/6。
生:我想请问6/6的同学,在1的基础上再增加同样的1份,这个分数是大于1?还是等于1?很明显这个分数一定是个大于1的假分数。而6/6等于1,所以6/6不可能是对的。
生:我也想提醒认为是6/6的同学,刚才老师说把0到1的长度看作单位“1”,单位“1”平均分成5份,有这样的6份就是6/5。而6/6是把6份看作单位“1”。
生:老师,我也不同意6/6。我认为是争。数轴上0到1的长度是5/5,再增加这样的一份是1/5,5/5+1/5=6/5。
生:老师,我的6/5是这样想的,数轴上的1份是1/3,现在有这样的6份,就是6个1/5,等于6/5。
生:老师,我现在明白为什么是6/5了。
师:真是一场精彩的辩论!虽然6/6的答案是错的,但因为有了6/6,我们对6/5更加理解了。同学们关于6/5,借助于不同的方法来理解,真肯动脑筋。有的同学借助分数的意义来理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有这样的6份,就是6/5。也有的同学用6个1/5来想。还有的同学用5/5+1/5=6/5。
帅:同学们,郊呆继续增加这样的2份(课件动态演示),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我认为是8/5。我是这样想的:5/5+3/5=8/5。
生:我是用6/5+2/5=5/8。
生:现在有8等份,是8个1/5,就是8/5。
生:单位“1”平均分成5份,有这样的8份是8/5。
师:8/5一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生:8/5是假分数。
师:如果继续再增加这样的2份,是多少?
生:用10/5表示。
生:老师,10/5就是2。
生:10/5是个假分数。
生:老师,我发现真分数在1的左边,所以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在1的右面,包括1本身,所以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而且还发现了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真了不起!
教后反思:
原来的教学设计中是这样的一根数轴。
让学生在数轴上填合适的分数。由于数轴上呈现了一部分分数,会暗示学生方框里填分母是3的分数,因而学生都能顺当地准确地填出分数。可是,在后来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时,这幅图就出现了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是7/4,有的学生认为是7/8。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早有同行老师争议过。7/4是一个正方形的7/4,7/8是两个正方形的7/8,单位“1”不同。可是,对于这节课学生认识假分数来说,我认为7/8这个答案并不利于学生对假分数意义的建构。基于以上的一些想法,我把“静态的数轴”改为“动态地出示”,让隐性的问题显现。课堂上,自然生成了两种不同的真实想法6/5和6/6,这两个答案都是伴随着学生的积极思考而产生的。因此,我以开放的心态给两种意见的学生以充分的表达、交流、争辩的机会。问题不辩不明。道理不说不清,学生在据理力争中依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对6/5和6/5作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有的同学借助分数的意义来理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有这样的6份,就是6/5;有的同学借助分数单位用6个1/5来理解;还有的同学借助同分母加法用5/5+1/5=6/5来思考;更有机灵的孩子把现在的长度和1比较,来推翻6/6。正是有了一个错误的答案,诱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学生对假分数的认识在争辩中得到了发展,实现了学生对假分数意义地主动建构。同时学生对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的理解也自然地水到渠成。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责编 钟园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