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交融共生互长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qlfal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习方式的变革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理论上,学生学习应该是自己的事,老师的作用在于帮助、促进和催生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先学后教”的教学形态因其着重于“学为主体”的核心价值,近年来得到普遍推崇。顾名思義,“先学后教”是把“学”作为基础,只有学生有效先学,课堂上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分享、发展提升。反之,如果缺乏对“先学”的有效引导和监控,学生的学习将会变得无序、无效,“自主”变成“自流”,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为了克服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增强学习的深度、广度和自由度,很多教师都将学生的“先学”移至课前,通过布置学习任务、发放学习单、制作微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课前先学。其中,发放课前学习单是最为常见的方式。不过,从教学实际来看,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研发的课前学习单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内容过于单调。用传统的“课前预习”的方式代替“课前先学”。例如,在“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一课中,有教师这样安排学生的课前先学:
  1.学一学。自学课本第34~35页,解决下列问题:
  (1)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试一试。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计算。
  16×6-9
  38+4×15 80-23×3
  3.想一想。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时,可以怎样算呢?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这样的设计看似给学生提供了课前学习的步骤,但实际上只是将传统的课前预习和教科书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了摘录,学生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思考,直接就能从书本中找到答案。问题浅显,缺少深度思维,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往往也是肤浅的。
  二是形式过于单一。不少课前学习单都是由“三部曲”组成:“学一学”(阅读教材,解决例题中提出的问题);“试一试”(巩固练习);“问一问”(提出疑惑)。因为形式单一,了无生趣,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的萌生,进而影响了探究行动。
  三是目标过于单向。总是围绕知识学习来展开,甚至于把“解题能力”作为衡量课前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学生多元性的数学思维,多样化的数学方法,积极的情感态度,特有的数学敏感、灵感,创造性的数学表达等较少关注。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课前学习单的研制不只是一个教学技术的问题,更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那么如何设计好课前学习单呢?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操作要义。
  一、立足基础,体现“保底”
  就数学教学而言,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课前先学,意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能通过各种努力自主学习。因此,设置课前学习单应该立足基础,确立“保底”思维,做到两个“大部分”,即大部分学生都能将原本在课堂上学习的任务完成。这就要求课前导学单的设计需要一定的覆盖面,能涵盖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们的课前学习单中是这样设计的:
  1.学习课本第103~104页的人民币内容,看看你能得几颗☆?
  全部认识 ☆☆☆ 认识大部分 ☆☆ 认识少部分 ☆
  2.挑选一张你熟悉的人民币向小伙伴们介绍一下。
  我选的人民币是: ,
  我是这样辨认的: 。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辨认不同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学习目标,也是后续学习元、角、分之间进率的基础。在课前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认一认人民币,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再让学生挑选一张熟悉的人民币向小伙伴介绍,并说出辨认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做到都会认人民币,还会对人民币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并整理自己的学习所得。可以说,这样的学习基础扎实,效果保证。
  再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 “有趣的七巧板”时,我们的课前学习单中有如下设计:
  1.画一画,涂一涂。
  你能在下边的正方形中用水彩笔画一个七巧板吗?再将你画出的七巧板中的每个图形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
  2.剪一剪,比一比。
  利用七巧板学具剪一剪、比一比,你能发现七巧板中的7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吗?请写下来。
  [1][2][3][3][4][5][6][7]
  我发现了: 。
  七巧板是诞生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智力拼图玩具,它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历经千年的传承,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对七巧板的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玩”上。如果“玩”了老半天,对它的构成还是没有最基本的把握,这样的学习一定是肤浅的。所以,教师设计上述导学单,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涂一涂、剪一剪、比一比等系列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七巧板中图形的组成和各自的特点,为拼图游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尊重个体,呈现“差异”
  导学单的设计,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的。这就意味着,因为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因此,在设计导学单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学习的要求,使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学习中,当学生学会了用竖式计算14×28后,教师追问:关于14×28,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如果有,这些方法与竖式计算有联系吗?这样的问题极具开放性,不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有利于将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寻找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对算理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问题设计也具有阶梯性,不仅要求学生写出算的过程,而且要求解释这样算的原因,这样就“逼”着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留出空间,展现“开放”
  学生的课前学习并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经过课前自主学习,除了将数学基础知识初步学懂,还要将个体学习中的发现、困惑、疑问等带到课堂上,在集体学习中,借助于交流、碰撞、梳理、提升,让学生的学习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课前学习单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比如,“分米和毫米”一课的课前学习单,我们设置了这样的内容:
  将“分米”“毫米”填入下列括号中。
  1米>1( )>1厘米>1( )。
  從这个排序中,我能看出:① ;② 。
  自主学习了分米和毫米后,你还有什么疑问,请写下来。
  我的疑问: 。
  应该说,课前学习的开放性和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了差异性、开放性,学习就有多样性。而差异、多样、开放正是学生在课堂集体学习时共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四、扣准目标,实现“价值”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要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数学课程新的价值取向。因此,一份好的导学单,必须紧扣课程目标,不仅仅引导学生掌握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能力,一种为学生学习数学终身发展服务的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一课时,导学单最后部分进行了如下设计:
  试一试。在下面的三个数中添上不同的运算符号,编成混合运算式题,写在横线上(至少编4道)。选择其中的一道用递等式解答,并把它编成数学故事。
  学习本应是学生自我建构的体验,但是,就目前学习情况来看,各种练习题的编写工作似乎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这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上面导学单的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三个数之间添上不同的运算符号变成混合运算题,让学生自己编题自己做,培养了学生的编题能力;根据式题编故事,不仅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拓学生思路,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运算顺序包含的道理。
  总的说来,作为一种学习载体的课前导学单,需要真正地将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放在首位,不仅要在内容和形式上用心,还要在内涵和实质上用力,将课前先学和课中共学有机结合,将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相互交融,最终实现共生互长的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姜夔的《扬州慢》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一篇,笔者执教过三次,每教一遍,都会对新课程的理解增加一分。  一教《扬州慢》,用必修的方法教选修课文  第一次教《唐诗宋词选读》时,不太清楚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区别,于是仍习惯性地用教必修的方法来教《扬州慢》。首先是教师精心导入,再让学生自由说出关于扬州的诗词名句,接着知人论世,介绍姜夔其人。然后指名朗读小序分析其内容及作用,并配乐诵读
期刊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先学汉字再学拼音是一大亮点,有利于幼小衔接,有利于培养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让老师结合一年级孩子特点培养良好的习惯。下面就《jqx》一课的教学,谈谈如何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巧妙地运用策略,使拼音教学更有科学性、趣味性。  一、充分运用情境图,助力学拼音  汉语拼音学习本身枯燥单调,简单机械地重复训练,教学往往收效甚微。新教材的情境图画面精美,情节完整,一改以往教材
期刊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宋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到将宋词单独作为一篇课文来学习。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朴素恬静的生活画面,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白描手法,文字浅显易懂,学生一学就能理解。但是了解创作背景后,我发现词中蕴含着辛弃疾的复杂感情。  怎样才能把这首
期刊
计算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的速度与准确率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最终的成绩,通常计算不准确的学生是很难取得优秀成绩的。面对学生计算的错误,很多人都会认为是马虎造成的,那么真的只是马虎吗?马虎的背后其实是算理不通,只是机械运用算法,这样就难免会出现错误。下面我结合小学《数学》北师大版“蚂蚁做操”这节计算课,来谈谈如何上好一节计算课。  一、读懂教材、用好教材是上好计算课的基础  “蚂蚁做操
期刊
《穷人》这篇课文特色鲜明,通过对人物的行动、心理和语言等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市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的陈俊老师在教学桑娜收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时,顺学而导,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行动、心理、语言等品读揣摩,感悟人物形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片段一】行动凸显人物形象  师:“非这样做不可”中的“非”是什么意思?  生:不。不这样做不行。  生:“非这样做不可”的意思就是“一定要这样做、
期刊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提升的过程。对于需要强化的教学内容,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总是依据人的认知规律,心理接受的过程方式,对教学的核心知识点,理解的重难点进行强化教学。特级教师魏星在本次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了“浪漫—精确—综合”(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的教育学规律,让学生在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阅读练习中,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片段一】启发引导:初识文本,
期刊
民国时期,尽管时局动荡,却涌现出大批杰出学者、科学精英、教育大师。民国的教育呈现出开放、多元、生机勃勃的局面,这固然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有着极大的关联,但课堂、教师却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带着好奇和疑惑,怀着对民国教育的景仰,我走进了福建省特级教师王木春老师编著的《过去的课堂》。  书中收入了50多位民国名家笔下精彩的课堂回忆,共分为小学课堂、中学课堂、大学课堂三个部分。书中百余位民国教师的
期刊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体验与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学生在兴趣驱使下学习枯燥的数学概念,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而“倍”的概念代表的是两个数量间的比较关系,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倍”概念也较少,缺少生活经验的累积。为此,在教学“倍的认识”时,教师应让学生通过亲历体验、多次感知,在不断变化、比较和抽象中逐
期刊
小學所有学科中,学生抱怨最多的大概就是语文:压力大,学习方式枯燥,学而无用,没有成就感,师生普遍读书缺乏兴趣……语文教学总是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作文提高更是难上加难。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我觉得主要是我们的语文学习方式出了问题。“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选文大多是经典名篇,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阅读兴趣,题材多样,但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材和丛书的学习,最大程度发挥丛书的作用,提升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载体的高效课堂。这种高效课堂的根本点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着力点是课堂大量阅读,多个篇目并行。“语文主题学习”如一场及时雨,化解了语文教育在踽踽而行中的被动局面(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厌,读书少)。  有效进行单元整合阅读设计,是有效开展“语文主题学习”的前提。“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笔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