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斯莱特 改变美国工业史的英国小工匠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re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工业发展史上,有一个始终无法绕开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塞缪尔·斯莱特。美国第七任总统杰克逊曾称其为“美国制造工业之父”。不过斯莱特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工匠。
  1768年,斯莱特出生在英国德比郡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14岁时,斯莱特来到父亲的好朋友斯特拉特的纺织工厂里当学徒工,一干就是整整7年。正是這段学徒经历改变了斯莱特后来的人生轨迹。
  当时在英国纺织领域出现了一项划时代的技术,就是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的发明,此项发明不仅使得纺纱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且纺出的纱结实耐用。凭借着这项新技术,英国成功占据了纺纱领域的技术制高点,这项技术也成为英国的经济机密,严禁出口。
  作为发明者,阿克莱特成了英国最为炙手可热的经济人物,许多纺织业主都向阿克莱特伸出了寻求经济合作的橄榄枝,最终阿克莱特选择制造业主斯特拉特成为自己生意场上的合伙人。
  因此在斯特拉特的纺织厂里,斯莱特看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器。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好学,斯莱特很快全面掌握了阿克莱特纺织技术理论,并积累下了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斯特拉特纺织工厂里最优秀的纺纱工人。然而在斯特拉特的工厂里,斯莱特始终就是一个学徒工,升迁无望。眼见事业上不能有所成就,斯莱特颇为苦恼。
  一天,斯莱特偶然翻阅德比郡的地方报纸,意外看到了一则美国重金招聘纺织技师的广告,赏金为100英镑。这让斯莱特颇为兴奋,他决定到美国去开辟自己人生的新天地。
  可是在18世纪末的英国纺织技术工人出国乃是一种非法行为。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英国为了保持本国的工业技术优势,不仅严禁把纺织机器出口给他国,而且对于有技术的纺织工匠出国也是严格控制。特别是对美国。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国人凭借着顽强斗志打败了英国,获得了国家的政治独立,摆脱了英国宗主国的控制。这件事一直让英国人耿耿于怀,为了在经济上制约美国,英国政府对美国的各类技术出口限制极为严格,制造业主或是工匠移民美国更是没有可能,一旦发现有制造业主和工匠偷渡到美国,马上就会进行逮捕,家庭财产也会被无情剥夺。
  为了反制,美国政府也不甘示弱,设立高额奖金,开出种种优厚条件,鼓励有技术的英国人移民到美国工作创业。此外为了获得英国的先进技术和工业机器图纸,美国人还专门派间谍到英国刺探经济情报,两国围绕技术和人才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经济争夺战。
  在此背景下,斯莱特深知移民美国这项计划一旦败露,自己将会被投入监狱。但为了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他还是决心大胆一试。经过周密计划,他连家人都没有告诉,就化装成英国农业工人的模样登上了驶往美国的轮船,在轮船开船前,英国警察曾上船进行盘问检查,但斯莱特很幸运没有露出丝毫破绽。
  经过几个月的颠簸航行,1789年年底,斯莱特到达了美国的纽约。恰好美国纺织业主布朗正在为自己在罗德岛的公司寻找一位具有纺织工作经验并能够复制阿克莱特纺织机器的高手,斯莱特得知后,立即写信给布朗,说自己可以干这项工作。布朗很快回信说:“如果你能做这些事情的话,我邀请你来罗德岛,把棉纺技术介绍到美国。”
  在布朗的邀请下,1790年1月,斯莱特进入布朗的公司,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以及多年练就的机械制造技能与经验,在一位铁匠的帮助下,斯莱特成功复制出了阿克莱特纺纱机。这项技术很快便震惊了美国制造界,靠着这项“偷”来的世界最先进的纺纱技术,美国人开始在纺纱领域与英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也拉开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序幕,让美国实现了后发赶超。
  靠着阿克莱特纺纱机,斯莱特很快成了布朗的合伙人,几年之后,有了资金的斯莱特与布朗分道扬镳开始自己创业,建立纺织厂。在其1835年去世时,斯莱特已经成为著名的商业大亨和百万富翁,在全美建立了13家自己的工厂,打造起了庞大的纺织帝国。
  在美国,斯莱特被看成改变美国工业历史的英雄,被美国人所铭记。而在英国,斯莱特则成了叛徒的代名词。斯莱特成功复制阿克莱特纺纱机的消息传到英伦三岛后,英国报纸纷纷指责斯莱特是“国家的叛徒”“美国人的帮凶”,声称其一旦回国就要对其施以绞刑,足见英国人是多么的愤恨。
  索洁据《文史博览》刘占青/文
其他文献
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主持人龚宁和婆婆朝夕相处四年多,是婆婆眼中胜似女儿的好儿媳,一家人幸福甜美,其乐融融。谈到孝敬老人,龚宁认为不光要在物质上满足需求,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关心老人、爱护老人,让他们和这个社会齐头并进,生活丰富多彩。  龚宁的婆婆彭忠勤来自重庆,为了照顾孙女一个人来到北京,一待就是四年多。彭阿姨像她的名字一样勤劳,包揽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儿,而且毫无怨言,成为龚宁和丈夫范翔的坚强后盾。虽
期刊
在这个妈妈粉当道的时代,综艺节目《爸爸回来了2》播出后,Jagger凭借一双大眼跃升小萌神行列。而小萌神的家庭生活彻底曝光后,观众更是连连惊呼:刘芸和郑钧,他俩怎么会是一对?没错,直爽湘妹子遇上西北拧巴汉,他们是最不可思议的搭配,却磨炼成最契合的那把钥匙和锁。  60后和80后  对于郑钧,刘芸是他的光。  2008年,因为好友朴树的牵线,郑钧在KTV里见到了一身青春活力的刘芸。后来他在一次采访时
期刊
因为他俩都姓罗,又先后任第二纵队、红四军政委,同志们为了区别起见,便干脆称呼罗荣桓为“大罗”,罗瑞卿为“小罗”。  在红军时期,有这么两位人物,因他们都姓罗,又相继担任过红四军第二纵队和红四军政委,且关系密切、亲如兄弟,战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们“大罗”“小罗”;长征到达陕北,他们同期进入著名的“抗大”学习,—起当过“原始天尊的弟子”。在长达34年的革命友谊中,他们既有革命战友间的生死与共,又有亲如兄
期刊
有人说,等我有钱了,我要让父母过上无忧的生活;等我有时间了,我会带着爸爸妈妈去环游世界。岳秀清说,孝敬父母不能等,等待就是一种遗憾。“我一直认为孝敬父母,应该是无条件的。他们对儿女尽了最大的爱心,作为儿女更应该对他们孝顺,而且是越早越好。等你有时间了,父母都老了。我们应该趁着父母能走动,腿脚尚好,多带他们出去走走,多抽出时间陪伴他们,不是只有在重阳节,而是应该把每天都过成重阳节。”  岳秀清、吴刚
期刊
在《爸爸去哪儿了3》中,刘烨和他中法混血儿的儿子诺一一出场,就让无数女性观众眼睛都看直了,那个能嫁给如此优级秀的老公、生出如此出色的儿子的女人,一定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并纷纷私下猜测:那得是个多么秀外慧中、体贴能干、十全十美的女人啊!  与其我们在这里胡乱猜测,不如听当事人讲讲,那就让刘烨自己来说说自己的这位法国太太吧……  一刻钟催熟香蕉  刘烨是2009年7月与安娜结的婚。但是婚后没多久,刘
期刊
象棋让九子——五兵双仕双相,你听说过吗?  1999年12月1日,在广州日报,中象特级大师许银川与围棋棋圣聂卫平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让九子”的超级对话,吸引了上千棋迷前来观看。  赛前,聂卫平说:“象棋一方就16个子儿,变化也不是很多,让我9子,开什么玩笑!我的象棋水平就那么差吗?我还告诉你们说,在这个世界上,谁也让不动我双马,让我9子,我要再输了的话,那我可就真的没脸见人了。”  许银川则说
期刊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广播和报纸了解天气。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很简短,《人民日报》上有北京地区的24小时预报。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夜里,南转北风一二级;白天,北转南风二三级”。那时候,广播里天气预报的语速是非常缓慢的,是以记录速度进行播报的,有点像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一边听、一边记录广播中的各种暗语。那时候广播中的天气预报,也的确有些暗语的味道。例如,5500米高空、冷涡、切变线、70
期刊
二战时期,中国女飞行员不像苏联、美国女飞行员那样成建制。苏联有3个女飞行员团,共1000余人;美国有约200人的女飞行员大队。而中国没有女飞行员团队,都是自发地、零散地为二战飞行。她们人数也很少,不到20人,但她们为二战所做的贡献却不可忽视,其中受伤与牺牲的有3人,她们是李月英、李霞卿、颜雅清,二战胜利的旗帜上也有她们血染的风采。  李月英为抗战加入美军  李月英是广东台山人,1912年8月24日
期刊
梁启超当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学生们最喜欢听他讲授的古诗词课。熊佛西教授曾这样描述他授课时的情景:“先生讲学的神态有如音乐家演奏,或戏剧家表演,讲到幽怨凄凉处,如泣如诉,甚至痛哭流涕;讲到慷慨激昂处,则手舞足蹈,怒发冲冠;讲到得意处,声音愈来愈高,语句愈来愈快,深陷于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总之,他能把他整个的灵魂注入他要讲述的题材或人物中,使听者忘倦,身临其境。”  又据闻一多回忆:一次,梁启超为学
期刊
最近我到美国去,无意中看到我女儿文蔷收藏的一个小册子,其中有一页是老舍的题字。  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老舍和我都在四川北碚。老舍先是住在林语堂先生所有的一栋小洋房的楼上靠近楼梯的一个小房间里,房间很小,一床一桌,才可容身。他独自一人,以写作自遣。  有一次,我问他写的小说进度如何,他说每天只写七百字,不多写。他身体不大好,患胃下垂,走路微微有些佝偻着腰,脸上显着苍老。他写作的态度十分谨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