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识刘伯承 让军神形象“立”起来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ch1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神》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革命课文,写了刘伯承年轻时有一次眼睛负重伤后,来到沃克医生的诊所治疗,坚持不用麻醉剂,忍受巨大痛苦接受手术的故事。课文着力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故在教学中笔者以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称赞的句子贯穿课堂始终,以三幕话剧的形式呈现课文内容,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关注刘伯承的动作、语言、神态,把握人物内心,感受军人特质,感悟军神形象。
  一、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一)课前谈话
  1.神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2.我们班有没有男神、女神?为什么称他们是神?
  3.我们身边还有什么神?
  (二)揭示课题
  1.医术特别高超的医生,像钟南山,人们会尊称他为——医神。
  2.而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大名鼎鼎的——军神。(板书:军神)
  【设计意图】笔者通过课前谈话,让学生初步感受“神”的形象,拉近学生与“神”的距离,激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通过列举身边的“神”,自然引出课题。
  二、初读感知,预学反馈
  (一)初读感知
  1.“军神”是对谁的称赞?(板书:刘伯承)
  2.你能从文中找到这句话吗?
  (出示:“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3.引发疑惑:看到这些文字,有没有什么想问的?
  4.初读课文: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咱们先得搞清楚这句话是沃克医生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那天在重庆临江门外,沃克医生的诊所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故事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二)预学反馈
  1.出示第一组词语:愣住、审视、颤抖、由衷、汗珠、滚滚、肃然起敬。重点关注“愣”“审”“肃”的读音。
  2.出示第二组词语:一声不吭、青筋暴起、脸色苍白、勉力一笑。重点关注“吭”“筋”的读音。
  【设计意图】笔者抓住体现文章主要线索的关键语句,鼓励学生自主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对预学的字词进行集中反馈,对错误率较高的字词重点突破。
  三、初识刘伯承
  (一)梳理课文,厘清脉络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填空)
  2.梳理故事行文顺序。(板书: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
  3.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台不一样的外科手术。
  (二)初次交锋,品读对话
  1.时间回到了1916年,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上午,沃克医生的诊所走进了一个病人。(板书:病人)
  2.师生配合读第1~8自然段的对话。
  3.几次对话?最多几个字?最少几个字?有没有发现什么蹊跷?
  预设:
  生1:他们的对话为何如此简洁?
  生2:刘伯承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身份?
  4.刻意隐瞒,惜字如金,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呢?看看当时的资料。(出示背景资料)
  5.当时刘伯承的处境如何?
  预设:当时刘伯承的处境十分危险,身负重伤又被四处追捕。
  6.一边是极力隐瞒,一边是不断试探,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心理战。而二人的第一次交锋,结果如何呢?
  预设:刘伯承的军人身份被发现了。
  (三)品读“微微一笑”
  1.出示:“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所以他一口咬定……
  出示:“你是军人!”
  2.身临其境:哦,暴露了。如果你是刘伯承,你会怎么样?
  预设:紧张、害怕、想赶紧逃跑……
  3.追问:而刘伯承呢?
  预设:他只是“微微一笑”。
  (板书:微微一笑)
  (四)感受“从容镇定”
  1.设疑: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内心真的这么从容镇定吗?此时刘伯承内心可能在想些什么?
  2.是的,此时此刻,刘伯承的心中千头万绪,但他决不能让对方看出丝毫的破绽。所以这一切都化作——微微一笑(指向板书)。这让你见识到了一个怎样的刘伯承?
  预設: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从容镇定……
  (五)二次交锋,明确军人身份
  1.短短的试探对于刘伯承来说却是如此的漫长,手术准备就绪。而此时这个病人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出示:不用麻醉剂)
  面对沃克医生的训斥,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出示:“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2.调动感受:可是你们要知道,摘除眼球,在眼肉上开刀,不用麻药,是多么的……
  预设:痛苦、艰难、难以想象……
  3.聚焦刘伯承的神态和语言。
  4.这是他们之间的第二次交锋,而这一次结果又是如何呢?(再次引导学生感受“从容镇定”)
  5.正面交锋,临危不乱,拒绝麻药,从容镇定,这是普通病人无法做到的,这也再次印证了沃克医生的推断——他不是普通的病人,他是军人。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的人物对话却暗含着丰富的内心戏。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人物之间隐瞒与试探的心理较量;通过适时的背景资料的引入,让学生真切感受微微一笑背后所体现的从容镇定的军人特质。
  四、再识刘伯承
  (一)借助资料,体会人物内心
  1.一个清醒的大脑对他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播放刘伯承演讲的视频)   2.所以给他如此勇气的并不是他自己,而是?
  预设:国家的希望、人民的期盼
  (出示:脚下的土地,我身后的祖国)
  过渡:他带着这样的意志和力量走上了手术台……
  (二)再读课文,感受顽强意志
  1.再读课文:聚焦课文第16~22自然段,小组合作,找到文中对刘伯承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圈出关键词,思考為什么后来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
  预设:从一声不吭、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等可以看出刘伯承勇敢、坚强的精神品质和坚定的意志力。
  2.调动生活经验:你们受过伤吗?比如,谁的小手被割破过一个小口子?(学生谈经历与感受)
  3.移情体验:刘伯承的痛到底有多痛呢?(引导学生感受非人的“痛”)
  4.入情入境,指导朗读:穿越时空,我们来到了沃克医生的手术室,目睹着眼前令人揪心的一幕。手术开始了。(学生读课文)
  5.同学们,这就是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这就是中华男儿的顽强意志,难怪沃克医生发自肺腑地赞扬刘伯承:“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板书:顽强意志)
  6.是啊,这正是具有顽强意志的“钢板”啊!
  【设计意图】笔者由扶到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聚焦手术中刘伯承的动作和神态。由于时空的距离感,学生很难真正感受到刘伯承所经历的非人之痛,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逐步体会,并适时运用复沓的方式指导朗读,让学生在真情朗读中感受军人特质,感悟军神形象。
  五、终识刘伯承
  (一)品读“勉力一笑”
  1.还有哪个小组继续补充?
  预设:脸色苍白、勉力一笑、七十二刀。
  2.勉力一笑,那是怎样的笑?为什么会勉力一笑呢?这一笑背后又有什么深意呢?
  预设:
  (1)手术结束了,我终于解脱了,这是洒脱的笑。
  (2)为了国家和人民,我竟然挺过了这非人的折磨,这是欣慰的笑。
  (3)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具有“钢筋铁骨”的中国军人,这是胜利的笑。
  (二)三次交锋,感受英勇无畏
  1.聚焦手术后的对话,师生合作读。
  2.手术刀,刀刀入心,而刘伯承一声不吭,却又一刀不漏。至此,第三次交锋宣告结束,结果如何呢?(引导学生感受“肃然起敬”)
  3.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板书:英勇无畏)
  (三)三识刘伯承,感悟军神形象
  1.从初识刘伯承,到再识刘伯承,最后终识刘伯承,由外而内,由表及里,沃克医生终于发现:他不是一个病人,而是一个军人,他不只是一个军人,更是一位军神!(板书:箭头由“军人”指向“军神”)
  2.这就是刘伯承,1926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
  3.军人出军神,军神铸军魂。同学们,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一百年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党的英雄儿女,他们无畏狂风暴雨,他们穿越血雨腥风,生死之间他们毫不畏惧,民族大义他们共同担当,让我们再一次向英雄们庄严致敬!
  (出示:“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总结:这堂课我们走近了军神刘伯承,看到了一个立体的他,下节课让我们站在沃克医生的视角,再一次走近伟大的军神——刘伯承。
  【设计意图】三识刘伯承:初识—再识—终识,病人—军人—军神,多角度,全方位,步步推进,层层深入,还原了一个立体的刘伯承。最后笔者通过刘伯承这样一个军神形象,向学生展示建党百年来千千万万个党的英雄儿女,从而让学生将爱国心、爱党情根植心中。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
其他文献
编者按:  目标化学习、实景式学习、登山型学习、整合性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让许多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用任务驱动学习”可以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变革,最终提升学生学习力。本刊编辑部特邀严育洪老师为大家分享他的思考,希望能给关注任务驱动学习的老师们些许启发。  严育洪,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师训部主任。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35本,赴全国各地讲学300多次。
期刊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毛泽东主席惊闻毛岸英牺牲后,经过艰难抉择同意将他安葬在朝鲜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毛主席既有常人的情感更有伟人的情怀。他有作为父亲失去爱子痛苦的表现,也有在人民、国家、民族大义面前的毅然抉择,从他身上我们看到那一代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  一、事件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述毛岸英同志牺牲的经过:1950年1
期刊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这一箴言在语文日记教学中,有着显而易见的体现与诠释。在“授人以渔”这个宏伟目标的引领下,我们不妨化整为零,将这项工程有效分解,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技能。  一、授人以“娱”——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  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教师要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满载快乐,这将使他们很快进入角色。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动动脑筋。  1
期刊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也称为韦达定理,韦达定理是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定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和它的解法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就水到渠成。徐建国老师执教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根与系数的关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的教学设计为定理教学起到了示范作用
期刊
默读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方式。一个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少年时期的大声朗读逐步过渡到青年时期的静心默读的。参加工作、成家立业后,读书看报更是以默读为主。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中,默读是阅读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默读教学要厘清默读学习目标,把握默读学习内容,探寻默读学习方法,建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默读学习的指导策略体系。  一、厘清默读学习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
期刊
摘 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感乃“立文之本”,语文文本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诵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方法,是沟通读者和文本中的人物的桥梁。师生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与感染,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本文从共情式诵读教学的内涵及理论基础、共情式诵读教学的意义、共情式诵读在《桥》教学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共情式诵读;理论基础;意义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文章的生命,
期刊
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是基于学习者和数学核心概念的需求,对教材内容、教学资源重新进行优化与组合,以结构化的学习活动推进组织教学。我们以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单元为例,重新梳理教学序列,关注学科内知识的整合,通过多元途径突破学习重难点,注重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以期达成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一、整体教学前置思考  (一)整体思维视野下的单元序列重组  国内教材关于运算定律单
期刊
《教育的目的》是英国教育家、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当今,小学教育界此起彼伏的改革思潮,或多或少受到《教育的目的》的影响,接受它的滋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教育的目的》这本奇书自然可以见仁见智。之所以用《通向“诗和远方”的教育》为题来评论这本书,是因为该书作者高远清明的思想、海纳百川的学养向我们传递了一股教育生涯中罕有的激情。按说这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教育书籍,但从字里行
期刊
《小英雄雨来》(节选)收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者管桦说,雨来的形象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那个年代的民兵、老人、妇女、少年儿童,都在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人顽强斗争。教材选文具有篇幅长、序号分层的鲜明特点,笔者的教学设计围绕“通过列小标题读懂长课文”和“聚焦第四部分,体悟雨来的小英雄形象”展开,通过小组合作、读演结合、联想补白等方法,借助思维导图、改编剧本及丰富的图文、音像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收录革命文化类课文40余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为小学语文阶段第一个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相较于之前零散分布的单篇课文,落实好此主题单元的语文要素更具挑战性。革命文化课文教学长期存在因时代、社会变迁等因素所导致的价值认同不足、情感体悟不深、思维发展不够等诸多困境,严重影响了语文学科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达成。项目化学习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探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