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计算课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计算课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本文以《三位数加三位数》一课为例,呈现作为“生长课”的计算教学课思考,认为在发芽处再生长,新旧对比后自主探究,充分练习后再归纳总结,最后拓展延伸。
【关键词】生长课 迁移 对比 练习 算理 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131-02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课所学知识通常是呈现螺旋式上升。也就是很多课的学习是在先前的“枝”“干”上生长出来的生长课。若后一环节蕴含于前一环节之中,前一环节必然会走到后一环节,生长的力量便得以实现,如同次第花开。笔者将以“三位数加三位数”一课为例,呈现对“生长课”计算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善用迁移,触类旁通
“三位数加三位数”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课始,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起点,呈现之前学过的“71+22”“71+19”两道笔算竖式的题目,让学生复习旧知。在此基础上,交流笔算两位数加法的算理算法。
通过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充分复习,能唤起学生对先前知识的唤醒。将后一个环节与前一个环节的通道打开,以便先前的枝抽出新叶。
二、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本课课本提供了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一个表格,让学生从表格中提取数学信息。数学信息可包含三个,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31种。根据这三个数学信息,学生可以提出4个加法6个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应充分做好生成的预设,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呈现出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将焦点集中在本节课要学习的“我國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这两个问题上。而其他的几个问题,可以在之后的课再进行解决。
三、加强估算,培养数感
在列出算式后,可组织学生对于算式计算结果进行估算。如例题2“271+31”的教学,在估算环节,学生会把271看成270,31看成30,最后估算出结果大约是300。实际计算中,学生可能会没有相同数位对齐,把271百位上的2和31十位上的3对齐而相加,计算的结果就会变成581。对比估算结果和实际结果相差较大,则计算结果必然存在错误。
估算且不可走过场,为估而估。在之后计算出正确结果之后,一定要回过头来对比估算和计算的结果,以此来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体现出估算的作用与价值。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结果的时候,可以使用估算确定结果的范围;也可以通过估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
四、关注对比,合作探究。
教学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对比之前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今天的三位数加三位数,会发现都是列竖式计算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比,就能解决课本中的“想一想:竖式应怎么写”和小精灵所提出的“从哪一位加起”这两个问题。学生尝试练习之后,将学生所得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到黑板上充分发表自意见和看法。并针对学生在论述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意见充分生生互动。
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又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生生互动过程中,能够帮助一些同学突破学习的难点。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会的孩子来教不会的孩子。
五、充分练习,提炼算法
在教学例1后,不着急归纳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而是马上练习。总共提供了4道练习题,同桌两人各做2道题,左边和右边同学要求完成的题目是不同的。在学生完成之后,让他们同桌互改,集体订正评讲之后再归纳算法。
通过自我练习,与同学合作练习,这样每个人都有4道题的练习,再加上之前的例题一共五道题。有了5道题数量的练习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学生能水到渠成地总结出本节课学习的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六、再次对比,拓展延伸
观察例1和例2,总结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要注意什么。对比交流:与“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法则,发现除了数位多少不同以外,方法是一样的。如果是四位数加四位数、五位数加五位数,或者更多位数的加法,也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虽然只学习了三位数加三位数,但是更高位的笔算加法相信学生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总之,课前充分复习,课中关注对比、自主探究、充分练习、提炼算法、再次对比、拓展延伸。将计算的生长课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课堂的呈现更加高效,也将无聊的计算教学课堂还给学生,有趣、有生成、有收获。
【关键词】生长课 迁移 对比 练习 算理 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131-02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课所学知识通常是呈现螺旋式上升。也就是很多课的学习是在先前的“枝”“干”上生长出来的生长课。若后一环节蕴含于前一环节之中,前一环节必然会走到后一环节,生长的力量便得以实现,如同次第花开。笔者将以“三位数加三位数”一课为例,呈现对“生长课”计算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善用迁移,触类旁通
“三位数加三位数”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课始,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起点,呈现之前学过的“71+22”“71+19”两道笔算竖式的题目,让学生复习旧知。在此基础上,交流笔算两位数加法的算理算法。
通过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充分复习,能唤起学生对先前知识的唤醒。将后一个环节与前一个环节的通道打开,以便先前的枝抽出新叶。
二、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本课课本提供了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一个表格,让学生从表格中提取数学信息。数学信息可包含三个,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31种。根据这三个数学信息,学生可以提出4个加法6个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应充分做好生成的预设,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呈现出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将焦点集中在本节课要学习的“我國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这两个问题上。而其他的几个问题,可以在之后的课再进行解决。
三、加强估算,培养数感
在列出算式后,可组织学生对于算式计算结果进行估算。如例题2“271+31”的教学,在估算环节,学生会把271看成270,31看成30,最后估算出结果大约是300。实际计算中,学生可能会没有相同数位对齐,把271百位上的2和31十位上的3对齐而相加,计算的结果就会变成581。对比估算结果和实际结果相差较大,则计算结果必然存在错误。
估算且不可走过场,为估而估。在之后计算出正确结果之后,一定要回过头来对比估算和计算的结果,以此来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体现出估算的作用与价值。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结果的时候,可以使用估算确定结果的范围;也可以通过估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
四、关注对比,合作探究。
教学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对比之前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今天的三位数加三位数,会发现都是列竖式计算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比,就能解决课本中的“想一想:竖式应怎么写”和小精灵所提出的“从哪一位加起”这两个问题。学生尝试练习之后,将学生所得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到黑板上充分发表自意见和看法。并针对学生在论述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意见充分生生互动。
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又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生生互动过程中,能够帮助一些同学突破学习的难点。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会的孩子来教不会的孩子。
五、充分练习,提炼算法
在教学例1后,不着急归纳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而是马上练习。总共提供了4道练习题,同桌两人各做2道题,左边和右边同学要求完成的题目是不同的。在学生完成之后,让他们同桌互改,集体订正评讲之后再归纳算法。
通过自我练习,与同学合作练习,这样每个人都有4道题的练习,再加上之前的例题一共五道题。有了5道题数量的练习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学生能水到渠成地总结出本节课学习的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六、再次对比,拓展延伸
观察例1和例2,总结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要注意什么。对比交流:与“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法则,发现除了数位多少不同以外,方法是一样的。如果是四位数加四位数、五位数加五位数,或者更多位数的加法,也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虽然只学习了三位数加三位数,但是更高位的笔算加法相信学生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总之,课前充分复习,课中关注对比、自主探究、充分练习、提炼算法、再次对比、拓展延伸。将计算的生长课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课堂的呈现更加高效,也将无聊的计算教学课堂还给学生,有趣、有生成、有收获。